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9 阅读(499)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25.05.012 [中图分类号]F127;F4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位势和作用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深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创新能级差异巨大,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力布局优化重大契机、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能级跃升已成为当务之急[1]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传统的经济活动模式和产业组织形态正经历着深刻变革[2],由传统地理空间集聚向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凭借信息传播、数据价值创造、交易成本下降等优势,催生了大量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颠覆了传统的地理空间产业集聚,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传统的地理集聚模式主要依赖于地理位置的临近性,通过企业、人才、资源等在特定地理区域的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知识溢出。然而,在数字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种依赖地理临近性的集聚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如高昂的土地成本、有限的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受到地理距离限制的信息交流和合作范围等。在这一背景下,虚拟集聚应运而生,它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突破了地理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各类经济要素在虚拟网络空间的集聚与整合。当前,虚拟集聚已成为新型的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其与传统地理空间集聚的互动耦合日益深化,不仅能够激发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效应[3],还能够拓展生产要素配置模式、促进知识信息共享。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及其实质性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引导未来的政策和创新方向。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关注虚拟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但对虚拟集聚和地理集聚互动耦合机制的探讨及其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效应分析的成果还不多。国外学者Lyytinen等(2016)[4]基于信息技术特征证实了数字技术创新具有自生长性、可拓展性和可再演化性,对于企业创新和区域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国内学者王如玉等(2018)[5]认为,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消费者与生产中各环节的信息交换距离,促进了产业上下游的信息共享和生产合作,使得知识流动能够突破空间局限,实现知识溢出实时共享和交换,进而促进线上和线下融合的虚拟集聚。李爱国等(2024)[6实证检验了工业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虚拟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认为工业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虚拟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具有直接积极影响。郭将和张虹萌(2024)[7]强调虚拟集聚能够赋能传统集聚空间的经济主体,通过提高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信息交互效率,促进知识、技术的跨区域流动和传播,进而降低创新活动的“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提高地区创新质量。赵放和张淼(2025)[8认为,数字产业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融合发展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有助于完善数字产业生态网络、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推动数字技术颠覆性创新、促进数据要素充分流动。在实证研究方面,虚拟集聚通过提升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创新能力的提高[]。敖兴坡和韩沈超(2024)认为,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耦合协调能够促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并采用实证方法对我国数字产业的“双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韩沈超等(2025)[]验证了双重集聚通过获取规模效益、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效应等方式能够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程云洁和刘娴(2024)[11]验证了数字技术、虚拟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数字技术通过虚拟集聚方式赋能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并产生非线性递增效果。张旭亮等(2017)[12]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同样得出了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产出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结论,省域互联网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的创新产出也有推动作用。陈宇斌和王森(2024)[13]验证了数字经济空间集聚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能够促进跨区域创新成果转化,有利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链。然而,上述研究虽然考虑了虚拟集聚和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作用机制,并验证了虚拟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对于知识流动在促进双重集聚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关注不多。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对“虚拟集聚”和“地理集聚”的互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特别是探究“双重集聚”的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讨论其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对于拓展产业集聚理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虚拟-地理\"集聚的互动作用与区域创新

传统的地理集聚是企业基于产业链关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形成集聚,目的在于获取规模经济和溢出效应带来的外部性,但这种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外部性存在“伴随空间距离衰减”的问题[14]。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衍生出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虚拟集聚新形态,能够降低资源要素之间的地理空间关联程度,打破传统的地理空间界限,促进不同主体在数字空间进行资源共享和沟通协作。虚拟集聚在集聚效应、集聚机制方面与地理集聚既一脉相承,又在集聚模式上对传统的地理空间集聚模式进行重塑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空间外部性效应[15]

空间外部性是解释地理集聚的关键性因素。现有理论依据集聚形式的不同,将地理集聚的外部性分为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其中,MAR外部性是指同类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即专业化外部性[16],而Jacobs外部性又称为产业多样化外部性,是由一个地区的产业多样化发展形成的,更有利于创新和产业间的知识溢出[17]。地理集聚外部性能够产生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和学习效应。地理集聚有利于中间投入品市场规模扩大,形成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效应;地理集聚有助于形成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从而降低企业和劳动力之间的搜寻与匹配成本;地理集聚有利于集聚企业获得相关行业发展的信息和知识。虚拟集聚不仅具备传统地理集聚的正外部性,还具有知识信息共享联动、实时在线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等独特优势[18],能进一步放大地理集聚的外部性,通过降低对地理空间临近的依赖程度,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作为集聚的不同组织形态,并非相互独立,二者之间具有螺旋交织的耦合关系,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循环机制。虚拟集聚是地理集聚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发展起来的新产物,其无法脱离于传统地理集聚而存在;另外,地理集聚为虚拟集聚提供基础支撑,只有当地理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时,资源才能高效地进行匹配,为虚拟集聚的快速发展提供节点支撑和现实基础。“虚拟-地理”双重集聚的市场主体既可以获得地理集聚的外部性,又可以获得虚拟集聚的外部性,能够显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1)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使得地区之间不仅可以通过以地理集聚为基础的交通设施联通,还可以通过虚拟集聚网络平台进行联通,能够有效降低外界获取市场信息、寻求经济合作的门槛,促进区域间的创新协作。双重集聚通过节省时空成本、建立新的市场关系与知识联系等方式,增强区域之间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动和经济活动的往来合作[8],优化创新主体获取信息、匹配产品和交易的渠道,从而破除技术、信息、知识等创新资源传播的地理距离壁垒,扩大知识学习和流动的空间边界,加速协同创新与成果产出进程;(2)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能够强化主体之间的关联效应。依托地理空间的资源禀赋建立新的“虚拟-地理”空间联系,充分挖掘区域内各类资源存量,加速资源流动与整合;另外也能够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要素匹配与资源流动,加强区域间的交互联系程度。基于以上分析,双重集聚通过提升区域创新主体间的资源配置能力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通过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提出假说H1:

H1:双重集聚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能力能够产生正向影响作用。

1.2 “虚拟-地理”集聚耦合度、知识流动与区域 创新

知识流动主要指在一个产业或领域中积累的知识、技术或信息,在与其他领域或产业的交流、合作或竞争中无意识地传播、共享或被吸收的过程。(1)相较于传统的地理集聚,虚拟集聚构建的虚拟交互空间能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缩短知识流动的距离与时滞,弱化知识流动的地理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识流动的空间阻滞问题,拓宽了原本只能通过地理集聚获取的知识流动与溢出通道,更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和流动,提高了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与信息交互频率,降低知识流动成本,进而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虚拟集聚弱化了制约知识流动的现实因素,如区域分割、流动载体等,提高知识在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流频率与信息交互濒率,缩短各部门与产业间的技术距离,通过强化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跨时空交互能力,增强市场主体跨区域合作创新的机会和灵活性,提高了区域知识多样性程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一个地区的创新质量在于不断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衍生新知识以实现增长,知识的跨界流动带来颠覆性创新的可能性更大,同时也降低了创新活动的“路径依赖”、“低端锁定”等影响,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2:

H2:双重集聚互动耦合能够通过促进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2 研究设计

2. 1 模型设定

本文重点考察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构建固定效应模型:

其中,inno代表区域创新能力,cou代表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耦合度, X 为控制变量, η 为个体固定效应, ε 为随机扰动项。

为进一步探讨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耦合度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其中, 为中介变量,其余变量与式(1)一致,式 (1)~(3) 构成了完整的中介效应模型。

2.2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2.2.1 区域创新能力

专利作为创新的直接产出,能够客观反映某一地区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采用专利数据衡量区域创新能力。专利数据包括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考虑到专利申请到专利授权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用专利授权量不能准确地反映当期区域创新水平,同时,为了剔除人口数量的影响,本文采用每万人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区域创新。

2.2.2 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耦合度

关于虚拟集聚的测度。虚拟集聚不仅是产业数字化的表征,也是对传统地理集聚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和丰富。由于虚拟集聚的内在数字属性,并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借鉴刘烨等(2023)[19]的研究方法,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水平代表省级层面虚拟集聚水平。虽然虚拟集聚打破了传统集聚对地理空间临近的依赖,在虚拟空间中溢出效应受距离影响作用较弱,但地理空间集聚仍是虚拟集聚的重要基础,距离衰减规律依然存在。因此,构建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以省会之间地理距离的倒数作为权重,加权到区位熵指标中,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代表 i 省(区、市) 年的虚拟集聚指数,该指数越大,说明某省(区、市)虚拟集聚程度以及周边省(区、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影响的加总程度越高。 代表 j 省(区、市) 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人数和全部就业人数,vs、 代表全部省(区、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人数和全部就业人数。 为 i 省(区、市)和 j 省(区、市)省会之间的地理距离权重。

关于地理集聚的测度。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借鉴王媛玉(2023)[20]的方法,构建关于地理集聚的指标测算体系,从劳动力地理集聚、人力资本地理集聚、资本地理集聚、资源地理集聚以及产业地理集聚等方面综合考虑区域地理集聚程度,以期更加全面地描述区域各类资源要素的地理集聚情况。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的测算体系,采用熵值法量化各省(区、市)的地理集聚程度,并利用式(4)计算得出双重集聚的耦合度。具体如表1所示。

表1地理集聚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续表注:各行业专业化指数通过计算相关从业人员相对于全国的区位熵获得。其中,2018\~202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增速推导计算得出。

关于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耦合度的测度。借助物理学系统“耦合”概念,建立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耦合度模型。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之间存在着螺旋交织的耦合关系,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循环机制,二者之间的耦合度越高,说明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之间的交互程度越高,越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耦合度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 为虚拟集聚程度, g a 为地理集聚程度, 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其值越大,表明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之间的耦合程度越高。

2.2.3 知识流动

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主体之间扩散和转移,企业在知识流动与价值增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将各类知识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和服务等。技术市场成交额表征企业引进、吸收、整合并转化知识的结果。因此,本文借鉴刘家树等(2024)[21]的做法,采用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作为知识流动的近似替代。

2.2.4 控制变量

为了避免遗漏解释变量可能导致的模型估计偏误,还需要控制与区域创新相关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各省(区、市)当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以2004年为基期的各省(区、市)GDP指数进行价格平减,并取对数;对外开放水平采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衡量;人力资本水平采用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衡量;金融发展水平采用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衡量;政策支持环境采用政府财政科技支出额占GDP的比重衡量;地区产业结构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水平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

2.2.5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 2008~2022 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由于中国港、澳、台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严重,作剔除处理。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注:在实证分析中,因考虑到系数大小问题,统一将cou变量值乘10。

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基准回归结果

表3报告了基准回归中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耦合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估计结果。列(1)首先估计了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估计系数均显着为正,表明集聚深化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列(2)仅考虑核心解释变量,即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耦合度,在不加入任何固定效应和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估计系数显着为正,表明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列(3)控制了地区固定效应,估计系数显着为正,且系数有所提高,说明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耦合度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着为正的影响效应。列(4)同时引入一系列控制变量与地区固定效应,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仍显着为正。一系列基准回归结果均表明,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H1。

表3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注:括号内的数值是对应变量的标准误,*、**、***分别代表 10% , 5% 和 1% 的显着性水平。下同。

3.2 内生性处理

考虑到存在遗漏变量的可能性,以及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采取工具变量法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借鉴王嫒玉(2023)[20]的方法,以双重集聚耦合度的滞后1期项(l_cou)作为工具变量,并采用2SLS方法进行检验,回归结果见表4。其中,LM统计量以及WaldF统计量均表明,模型既不存在“工具变量识别不足”的假设,也拒绝了“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弱相关”的假设。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显着为正,表明双重集聚的耦合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

表4工具变量回归结果

3.3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将被解释变量中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更换为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进行替换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基准结论稳健。

表5稳健性检验

3.4 异质性分析

区域创新能力受经济发展程度、创新要素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且地理区位以及战略定位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双重集聚的耦合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显着差异,因此,本文将样本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行分组回归,验证双重集聚耦合度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见表6。

表6异质性分析

通过对比三大区域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可知,双重集聚耦合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区域异质性。双重集聚耦合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显着为正,在中部地区虽然为正,但并不显着,而在西部地区却显着为负。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1)虚拟集聚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尚在不断发展中,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目前数字技术应用的水平决定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不论是制造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都居全国前列,而且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虚拟集聚水平和地理集聚水平均显着高于其他地区,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深度融合能进一步激发东部地区的创新潜能,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潜力;(2)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环境、生产要素集聚能力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东部地区尤其对于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对中、西部地区的优质要素产生虹吸效应,中部地区基于靠近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具有更多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要素等优质资源的先发条件,而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往往只能承接低端生产要素,进一步对当地的优质要素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这种低层次的集聚水平往往会对当地的创新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3.5 机制检验

由前文的基准回归检验可知,双重集聚的耦合度对区域创新具有正向影响效应。此外,基于可能存在知识流动这一传导途径的理论机制分析表明,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通过影响知识流动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那么,前文的理论机制是否真实存在?对此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双重集聚互动耦合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在联系。本文基于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22]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进行机制检验。

表7机制检验

模型(1)即前文的基准回归模型,系数显着为正,表明双重集聚的耦合度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模型(2)中双重集聚耦合度对知识流动的影响效应显着为正,表明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促进了知识的流动。模型(3)中将双重集聚耦合度与知识流动同时纳入回归模型中,双重集聚耦合度的系数为正,但不显着,知识流动的系数显着为正,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2024)[22]关于中介效应模型结果的阐释,双重集聚耦合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直接效应变得不再显着,但间接效应显着,并解释了 46.4% 的中介作用是通过知识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2。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重点关注了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探讨了双重集聚耦合度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机制,运用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能够显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和替换被解释变量方法处理后结果依然稳健;(2)双重集聚的互动耦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影响效应显着为正,在中部地区虽然为正,但并不显着,在西部地区显着为负;(3)双重集聚的互动耦合通过促进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了正向作用,这一传导路径解释了 46.4% 的影响作用效果。

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以更好地驱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动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互动耦合。统筹布局物联网、5G、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数字化转型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试点示范等建设,夯实虚拟集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数字底座。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搭建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虚拟集聚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保障数据、技术等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高效流通,发挥双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2)畅通知识流动机制,释放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利用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联盟、柔性引才等举措,促进知识和技术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扩散与传播。发挥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等平台支撑功能,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搭建知识共享交流平台,促进显性和隐性知识交流共享。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评价与诚信管理制度,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和制度风险,深化创新链各环节知识交流共享,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3)挖掘各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双重集聚实现差异化布局。不同区域的虚拟集聚和地理集聚发展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明确其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功能与定位,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形成差异化的资源集聚布局,避免区域间“内卷式”竞争,形成资源要素流动的良性循环生态。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高地、创新高地等优势,推广数字技术应用,推动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耦合。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算力资源、低成本等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东数西算”工程,促进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推动形成虚拟空间与地理空间相互协同、互动耦合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劲,李根祎.科技强国战略下新时代中国创新范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45(12):3\~12.

[2]蔡玉胜,董微微,潘汝南.多重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优化策略[J].经济纵横,2024,(4):47\~53.

[3]赵放,李文婷,马婉莹.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的演化特征及耦合关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64(1):117\~132,238.

[4]LyytinenK,YooY,JrRJB.DigitalProductInnovationWithinFourClasses of Innovation Networks[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6,26(1):47\~75.

[5]王如玉,梁琦,李广乾.虚拟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新形态[J].管理世界,2018,34(2):13\~21.

[6]李爱国,陈银忠,杨柏.工业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虚拟集聚与区域创新[J].科学学研究,2024,42(7):1536\~1546.

[7]郭将,张虹萌.虚拟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虚实融合视角[J].科技管理学报,2024,26(3):74\~83.

[8]赵放,张淼.数字产业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8(1):27\~35.

[9]敖兴坡,韩沈超.我国数字产业双重集聚水平测度、演化特征与融合发展研究[J].统计与管理,2024,39(10):82\~91.

[10]韩沈超,敖兴坡,梅燕.论双重集聚对数字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学术交流,2025,(1):114\~131.

[11]程云洁,刘娴.数字技术、虚拟集聚与区域绿色创新绩效[J].企业经济,2024,43(11):38\~47.

[12]张旭亮,史晋川,李仙德,等.互联网对中国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与效应[J].经济地理,2017,37(12):129\~137.

[13]陈宇斌,王森.数字经济空间集聚结构驱动共同富裕基于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J].经济问题探索,2024,(12):176\~190.

[14]FujitaM,OgawaH.MultipleEquilibriaandStructural TransitionofNon-monocentric Urban Configurations[J].Regional ScienceandUrbanEconomics,1982,12(2):161\~196.

[15]谭洪波,夏杰长.数字贸易重塑产业集聚理论与模式—从地理集聚到线上集聚[J].财经问题研究,2022,(6):43\~52.

[16]Marshall A.Principlesof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0:503\~505.

[17]JacobsJ.TheEconomy of Cities[M].NewYork:Vintage Books,1970:162\~176.

[18]赵春明,班元浩,李宏兵,等.虚拟集聚能否促进城市出口产品质量升级[J].经济管理,2022,44(7):23\~41.

[19]刘烨,王琦,班元浩.虚拟集聚、知识结构与中国城市创新[J].财贸经济,2023,44(4):89\~105.

[20]王媛玉,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互动下的城市群空间重构-机制探索与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3,(12):143\~159.

[21]刘家树,张慧,周梦琦.多主体协同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机制研究—[J].财贸研究,2024,35(10):31\~43.

[22]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of Virtual Agglomeration and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Flow

Dong WeiweiGeng Renqi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 30o191,China)

[Abstract]Intheeraof digitaleconomy,virtualagglomerationbasedonthe network has becomeanewformof industrial spatialorganization.Itsinteractionandcouplingwithtraditionalgeograpicalspatialagglomerationaredepeningincreasingly, 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expandingtheaglomerationefectofindustriesandenhancingregionalinnovationcapabilities. Basedontheperspectiveofknowledgeflow,this paperconducts anempirical testusingthepaneldataof3Oprovinces,regionsand municipalitiesinChinafrom2Oo8 to2O22.Theresultsshowthattheinteractivecouplingofvirtualaglomerationandgeogaphicag glomeratincansignificantlyimproveregionaliovationability,andkowledgeflowplaysapartofmediatingrole.Heterogeneity analysissowsthattheinteractiecouplingofvirtualagglomeratioandgeogaphicglomerationasasignificantregioaldience onregionalinnovationability,whichissignificantlypositiveineastenegion,positivebutnotsignificantincentralregion,and significantlyngativeinwestenregionTerefore,itisproposedtoaceleratethelayoutofnewdigitalinfrastructure,prootethe interactionbetweenvirtualagglomerationandgeographicaglomeration,promoteknowledgeflowbyrelyingonindustrialiteet, industrialinnovationallance,flexibletalentintroductionandotermeasues,constantlyreleasetheoverallficiencyof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d enhanc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Key words]virtual agglomeration;geographicalaglomeration;regionalinnovationability;knowledgeflow;interactive coupling;new qualityproductivity; entropymethod;mediating effect

[Jelclassification]R11;R12

(责任编辑:杨婧)

标签:  地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