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

known 发布于 2025-08-09 阅读(382)

生产关系唯有适应生产力状况, 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 属于“新事物” 引起“质” 变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新质生产力, 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对于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重要的顶层设计。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体系中最具先导性、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产业形态, 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新行业门类。而在当前未来产业发展实践中, 还存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问题, “旧” 制度的路径依赖制约着“新” 产业创新成长, 亟待健全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状况的新型生产关系, 推动培育未来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 立足微观、中观、宏观3 个维度, 打通制度堵点、畅通制度路径,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为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改革“加速度”,实现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超前布局发展。

一、微观维度: 在扶持新质企业成长上形成良好产业生态

马克思曾指出: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 其中包括: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而劳动力、科技力等都需要通过企业组织才能发挥出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企业是创新主体, 发展未来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必然要在微观经济层面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培育形成未来产业的“新质” 企业。

在当前未来产业发展中, 创新型企业的主体作用还不突出, 规模和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存在“头部” 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独角兽” 企业数量下降、“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实力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通过形成扶持企业成长的良好产业生态来纾解。“新质” 企业由具有新质思维的企业家、新质技术的创新者、新质“惯例” 的组织模式构成, 是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工具的优化组合及跃升, 能够实现未来产业技术的“偶然性-突变性-必然性” 创新过程。以深化改革加快未来技术领域的企业成长, 能够推动更多“新质” 企业在创新的“自然选择” 中竞争胜出, 构筑未来产业发展的坚实微观基础。

(一) 推动扶持“头部” 企业成长的机制创新。“头部” 企业能够占据产业创新的领先地位,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支柱型的“头部” 企业引领和带动。加快形成扶持“头部” 企业成长的良好产业生态, 应构建“头部” 企业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强化合作机制, 推动“头部” 企业牵头组建创新共同体机制; 鼓励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建设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形成国内外“头部”企业联合开展未来技术研发转化的机制。应推动以“头部” 企业带动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 在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布局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产生带动未来产业整体发展的“头雁” 效应。

(二) 推动扶持“独角兽” 企业成长的机制创新。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独角兽” 企业生成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扶持“独角兽” 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 应支持未来产业领域中有潜力成为“独角兽” 的优质企业, 瞄准未来技术创新前沿编制创新路线图, 激励其“先想先干” 拓展原创性、颠覆性的新领域; 支持优质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 建立培育“独角兽”企业的研发准备金制度; 健全支持优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 梯度培育出更多未来产业的“独角兽” 企业。

(三) 推动扶持“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成长的机制创新。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扶持“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 应动态公平放宽对于未来产业新业态的市场准入规制, 为更多“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提供充足市场空间; 健全完善支持“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的试错容错机制, 让其能“坚守” 产业创新, 专注专业细分领域, 攻关擅长的先进技术领域, 在专业优长、产业优势上“深耕细作”。设立“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成长基金等,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模式, 开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和信用担保融资,促进更多耐心资本投向“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二、中观维度: 在发展未来产业集群上构建区域集聚机制

未来产业代表了进化生产力、集成生产力、风险生产力, 居于高科技领域“塔尖” 的位置, 具有巨大的科技创新潜能。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集聚化特征, 创新型集群将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在当前我国未来产业的区域发展布局中, 还存在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增长极带动作用不足、产业创新园区数量偏少、产业集群规模实力不强等问题, 需要构建区域集聚机制, 形成未来产业的创新型集群, 提升未来产业的创新竞争优势。

(一) 推动未来产业孵化器建设的机制创新。在创新主体所在“片区” 发展未来产业集群, 需要推动企业创新孵化制度改革, 加速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生成, 促进上下游关联的创新型企业孵化发展。应探索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模式, 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 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健全完善未来产业孵化生态系统, 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前沿创新领域, 以内部裂变、孵化投资等形式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创新主体。推动政府与高校院所、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 采取混合所有制运营模式, 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创新平台、聚焦未来产业成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

(二) 推动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机制创新。在城市层面发展未来产业集群, 需要构建先行先试的机制创新, 建设未来产业集聚成“群”、吸引要素和资源的先导区。把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以国家重大科技力量布局为引领, 以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目标, 推动项目、资金、用地、政策等各类要素高效集聚,创建都市型创新园区模式促进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 梯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角兽”、“专精特新” 企业, 拓展未来产业产值增量、提升未来产业链的韧性, 实现颠覆性、前瞻性技术创新与多链深度融合, 构筑集创新资源全要素汇聚、创新成果快速应用与转化的未来产业先行先试示范区。

( 三) 推动未来产业增长极建设的机制创新。在地区层面发展未来产业集群, 应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让先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 形成未来产业在地区整体布局中集聚发展、辐射带动的区域增长极。在地区层面统筹布局、突出重点, 构建起空间集聚机制。在中心城市各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产业生态优化升级、产业业态推陈出新的体制机制改革, 依托深化改革汇集、聚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 建设未来产业在地区整体布局上中心集聚、梯次分布、纵横延伸的产业带,形成未来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增长极“板块”。

三、宏观维度: 在支持未来产业创新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未来产业发展不是各类创新要素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科技体制下才能实现优化组合及跃升。同样数量的科技资源要素, 在不同的科技体制下, 创新效率是不同的。落后的科技体制会阻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延缓未来产业发展; 先进的科技体制则会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加快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是由前沿技术创新驱动的“量变-质变-裂变”, 所带来的“可能性-现实性-颠覆性” 的演化过程, 需要依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支撑和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基于此, 在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程中, 应立足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加快产业创新的科技体制改革, 重塑技术结构与组织形态, 以此构建促进未来产业成长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制度变迁实现赶超发展。

(一) “先立后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立” 和“破” 上, 要把握好先后顺序, 兼顾当前与长远, 避免“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 实现立与破、新与旧之间的辩证统一。首先, 坚持“立” 在前开路, 构筑以支持科技创新为旨归的根本性科技制度基础, 并从产权体制、分配体制、要素体制、人才体制等领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立” 支持激励创新的体制、先进技术应用的规制、试错容错的机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制度, 为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深化未来产业发展布局、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制度变迁动力。其次, 坚持“破” 在后紧随, 建立起新的制度安排后, 在此基础上淘汰落后的科技体制机制, 破除原有科技制度体系中导致低效能的症结性问题, 消除束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藩篱”。

(二) “因地制宜”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因地制宜支持未来产业创新的科技体制, 既要遵循各地区发展未来产业的一般性规律, 又要把握本地区发展未来产业的特殊性, 做到与本地区未来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相适应。准确把握本地区未来产业的功能与战略定位,立足本地区科技创新体制、成果转化机制的现实条件, 实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本地区发展实践相结合, 健全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领先地位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地衔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学术组织、知识产权中介机构, 在本地区创办符合现实需求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通过以上领域的改革, 形成各地区差异化的科技体制改革路径, 构建起因地制宜激励产业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新规制, 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三) “分类推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支持未来产业创新的科技体制改革, 不能搞制度上的“一刀切”、不做成制度上的千篇一律, 而是在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 分类引导、有序推进。应根据未来产业不同门类、不同主体的特征与需求来进行制度设计、健全制度体系, 探索科技创新体制、要素配置机制深化改革的“错位” 推进, 避免将支持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规制套用在单一制度框架中。深化基础研究制度改革, 加速未来产业的原始创新, 让技术研发筑牢“根基”;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 加速未来产业的转化应用, 让技术创新落地“生根”。通过分类推进现有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中新制度安排、政策措施的精准度、针对性,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以分类有序改革来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标签:  未来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