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企业新质生产力

known 发布于 2025-08-09 阅读(315)

〔摘 要〕 人工智能是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2011~2023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 构建了企业层面的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的测度指标, 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人工智能显着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 该结论依然成立。此外, 人工智能具有显着的规模效应, 其在高分位点处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优于低分位点。异质性分析表明, 对于东部地区、高新技术和高市场竞争企业, 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证实, 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主要通过赋能科技创新、劳动力技能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3 条路径实现。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企业新质生产力 驱动效应 科技创新 劳动力技能结构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规模效应 异质性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10.003

〔中图分类号〕F249; F4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在全球经济格局、国内经济转型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变革的三重背景下, 我国致力于探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方向。2023 年9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 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随后在2023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强调“依托颠覆性技术突破,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在于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 强调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形成生产力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即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形成创新驱动力的动态过程。企业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亦是科技创新形成创新驱动力动态过程中的主体。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性技术进步, 在企业科技创新产生、转化和推广的动态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在核心要素方面, 人工智能帮助企业优化科研设计、研发方向、执行效率从而加速其科技创新。基本内涵方面, 人工智能帮助企业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包括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效率、提供新型劳动工具及应对新型劳动对象。此外, 在转化和推广方面, 人工智能帮助企业优化商业决策和产品设计, 加速企业科技创新的转化效率。综上, 人工智能的实质性运用在诸多方面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是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因,但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相对匮乏。(1) 关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测度存在完善空间; (2) 人工智能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复杂的理论联系。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同时, 亦带来成本、技术和安全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同时, 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 亦有学者担忧人工智能的效能被夸大或需要长周期进行释放[1] 。明晰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果及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能够厘清二者关联逻辑, 同时有助于我国决策部门研判与政策制定。

综上, 本文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研究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及作用机制。理论维度上, 本文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和路径两个问题展开。针对这两个理论问题, 本文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熊彼得创新理论, 在技术进步角度解析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方向。接着, 构建了包含劳动力技能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效率提升的理论框架, 解析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实证维度上, 本文基于2011~2023 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 测算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及人工智能水平, 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量化人工智能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因果效应并验证作用机制。

本文的主要贡献可总结在主题、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3 个方面: (1) 在主题上,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相关研究; (2) 理论研究方面, 本文重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阐释了企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的动态性, 将其解析为企业关于科技创新产生、转化和推广的动态过程。同时, 本文从技术进步角度论证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正向赋能效应。结合实证结果, 阐明人工智能赋能我国企业新质生产力是即时的, 并不需要长周期进行释放。此外, 本文从科技创新、劳动力技能结构优化以及效率提升3 个角度, 阐述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及逻辑链条,丰富了相关理论视角; (3) 在实证研究方面, 本文测算了我国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 量化了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效应并检验了其作用机制。此外, 采用工具变量、双重机器学习、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多种分析手段检验了实证结果的可信性。本文大量的实证工作提供了相对完善的实证依据。

1 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宏观角度的相关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长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影响。尽管人工智能可能对就业带来挑战, 但也有文献强调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并非完全负面, 一定程度上可被其他因素平衡[2] 。此外, 也有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 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减少,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问题[3] 。然而, 杨飞和范从来(2020)[4] 的研究表明, 产业智能化为我国促进益贫式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提供了新的可能。微观角度上, 相关研究聚焦于解析人工智能对企业就业和生产率的影响。Koch 等(2021)[5] 的研究表明,规模大、效率高的企业更偏向于应用机器人, 并对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同时, 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已得到广泛认可[6] 。Bonfiglioli 等(2020)[7] 的研究表明, 尽管工业机器人带动了企业工人销售额和高技能就业份额的提升, 但企业整体销售额并未受到显着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和理论内涵。在生成逻辑方面, 新质生产力被普遍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同时汲取了当代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特质[8]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大部分学者持有共识。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 其构成包含“高素质” 的劳动者、“新介质” 的劳动资料及“新料质” 的劳动对象[9] 。新质生产力的模式显着体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10] , 且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11] ; (2) 新质生产力的统计测度。学者们基于理论内涵构建指标体系量化其发展水平。王珏和王荣基(2024)[12]基于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力资源、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对象构建了省级新质生产力水平的量化框架。宋佳等(2024)[13] 依据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测算。

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卢鹏和黄媛媛(2024)[14] 阐述了人工智能通过强化劳动者能力、引领劳动资料智能化、拓展劳动对象范围等途径重塑了生产力要素。戚聿东和沈天洋(2024)[15]从理论、历史、现实3 个维度剖析了人工智能在推动中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逻辑及挑战; 充分发挥市场、数据与应用场景等优势可促使人工智能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孙艺(2024)[16] 聚焦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 强调了人工智能在宏观层面通过数据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中观层面助力中国新质造、新服务和新业态形成。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揭示了人工智能对推动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同时, 也指出了人工智能应用中存在的挑战, 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综上, 尽管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分别取得了显着进展, 但二者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等逻辑一致性探讨却相对匮乏。此外, 已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缺乏实证证据。基于此, 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 探讨人工智能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标签:  人工智能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