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动包容性绿色增长是解决我国低碳发展目标与经济增长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2 年我国地级市层面数据, 利用熵权TOPSIS 法从多个维度测算了289 个地级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 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 (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非资源型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效应显着高于资源型城市; (3)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提高制造业集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本文在进一步完善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现有分析框架基础上, 为政府推进“宽带中国” 战略实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网络基础设施 多期双重差分 包容性绿色增长 中介效应 宽带中国 制造业集聚 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08.012
〔中图分类号〕F124.3; F294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是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仍然是我国主要矛盾之一。在经济新常态要求下,如何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增长动能不足、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环境污染严重等约束, 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未来阶段的重要发展目标, 也就意味着推动包容性绿色增长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包容性绿色增长” 一词最早由世界银行在2012 年提出, 包容性绿色增长兼具包容性增长和绿色增长的特征,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相较于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常常伴随着“缺失公平” 和“牺牲环境” 的突出问题, 包容性绿色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考虑“公平性”、“环境保护”, 强调包容性和绿色增长的融合。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如果说包容性绿色增长为经济增长指明了方向, 那么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则为我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1]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未来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推动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建设, 提升质量和智能化水平,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新时代我国重要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组成部分, 完善网络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国收入不平等现象[2] , 促进社会经济包容性发展。宽带网络带来了信息化发展浪潮, 从全球范围来看, 各国纷纷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把其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研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作用机制能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网络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包容性水平、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且有利于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而帮助我国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增长。
1 文献综述
目前, 学术界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研究主要包括指标测度和实现路径两方面。针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指标测度而言, 周小亮与吴武林(2018)[3] 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 结果显示, 整体来看我国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 区域差异显着且逐年减小, 但从短期来看, 区域间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仍存在显着差距。周小亮等(2018)[4] 利用熵权法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绿色生产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5 个维度构建了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指标体系, 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包容性绿色增长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阶梯型分布, 区域间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一研究表明我国区域间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参差不齐, 提高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吴武林和周小亮(2019)[5] 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机会公平、绿色生产消费、生态环境保护4 个维度对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绿色生产消费维度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态势, 这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消耗了大量能源有关, 这一研究表明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仍旧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点。
针对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实现路径而言, 秦小迪等(2021)[6] 用SBM-DEA模型测度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效率指数, 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提高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Ren 等(2022)[7] 基于SBMDDF模型构建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 通过2004~2019 年我国282 个地级市的数据探究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政策试点有利于促进当地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 抑制邻近地区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张涛和李均超(2023)[1]以“宽带中国” 战略为准自然实验, 研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直接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 也能够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鼓励大众创业、改善居民从业质量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进而推动包容性绿色增长。
现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仍存在可以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 目前来看, 学界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对其指标的构建与测度, 对于包容性绿色增长实现路径的研究较少, 厘清其影响机制对未来我国发展实现包容性绿色增长意义重大; (2) 目前关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研究尚未形成规模性成果, 对于二者关系的探讨有待深化。基于此, 本文立足于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机制, 增强包容性绿色增长实现路径的解释力, 为实现全社会包容性绿色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2.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基础设施是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8] 。目前, “宽带中国” 示范城市建设是中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绿色增长。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推广在促进居民、企业形成绿色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 完善政府环境治理管理方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直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9] 。互联网倡导绿色消费的理念, 绿色数字消费平台在线购物和无感支付巧妙地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积极倡导和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而居民增加绿色消费的需求会倒逼企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同时, 互联网强化公众环保监督, 提速数字信息传播, 使公众迅速了解环境动态与保护知识。通过网络参与和社会监督, 促成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环境治理的广泛介入, 进一步促进绿色增长模式的转变。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增长具有显着促进作用, 体现于收入平等与机会平等两方面。网络基建消除了地理因素对信息交流的限制, 降低了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的求职成本, 使小城市能更充分地享受数字红利, 从而创造就业机会, 增加劳动者收入。收入分配的改善、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及生活水平提升, 连同社会福利增进与社会包容性增强, 共同彰显了网络基建的包容性特征;另外, 网络设施为农村地区创造了更多发展契机,互联网使农村市场得以接入城市乃至全球, 推动农产品销售与农村产业发展; 网络基建还有助于缩减城乡数字差距, 农民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丰富信息与知识, 促进技能提升与创业就业, 有力驱动包容性增长。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
2.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影响的机制分析
2.2.1 产业集聚效应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制造业集聚水平[10] 。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设施促进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同合作。互联网使企业间紧密合作, 共享信息与资源, 形成供应链协同效应,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动相关企业集聚形成制造业集群;(2) 网络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其使市场交易更透明公正, 削减企业间交易成本与风险, 促进制造业投资与扩张; (3) 网络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推动制造业集聚发展。
制造业集聚能够促进包容性增长。从地理空间层面上来看, 城市中心区域的拥挤效应通常强于集聚效应, 这就意味着对于中心区域而言, 产业集聚可能会削减劳动者的工资收入[11] 。然而,随着距离城市中心区域的距离逐渐增加, 在外围地区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会逐渐减弱, 尽管如此, 制造业集聚区依然能够吸引大量企业和劳动力,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随着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产业链的完善,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提高, 工人的技能得到提升, 进而带动薪资增长, 特别是对于外围区域的劳动者来说, 这种集聚效应更有可能带来正面的收入效应[12] , 从这一角度来看, 制造业集聚有利于缩小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 促进包容性增长水平的提升。
从绿色增长层面来看, 制造业集聚能够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增长的影响主要来自制造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13] 。制造业集聚过程中所发挥的规模效应能够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进而影响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14] 。即在空间集聚的情形下,制造业集聚可以使企业共享基础设施, 加快生产要素流动, 促进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稳定经济增长动力, 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提高制造业集聚水平进一步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
2.2.2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着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在: 网络基础设施加速信息流通, 筑基数字经济, 互联网催动线上线下融合,重塑传统模式与价值链, 助推产业转型。互联网还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新兴技术依赖稳定网络实现跨界协作, 加快产业升级。此外, 网络基建支撑智能制造与智能化进展, 物联网及云计算促成设备互联与远程智控, 打造智能生产系统, 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与品质, 改变生产组织形式, 强力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升级对包容性增长产生显着促进效应, 具体体现在: 企业产业升级向技术与知识密集转型, 催生高技术职位, 增加就业和收入, 缩小贫富差距, 推动包容性增长。这一过程提升人力资源要求, 激励技能升级和教育投资, 增强劳动力市场适应力及竞争力, 有利于社会整体进步。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降低碳排放与资源消耗, 减轻环境负担, 通过从高碳、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低碳、资源节约型产业, 企业能减少能耗、排放和废物, 提升资源利用率, 践行绿色增长。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3:假设3: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
2.2.3 技术创新效应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表现为: (1) 网络设施建设和改善加速数据访问与传输, 创新过程中大量数据交互、计算与分析需求的实现, 得益于传输效率提升获得的良好条件; (2) 网络基建使创新者能便捷共享信息与资源, 互联网连接全球创新者与专家, 实现跨地域、跨国界创新合作, 推动跨学科、跨领域交流, 激发创新思维与解决方案; (3) 网络设施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与机遇, 互联网提供丰富创新资源与平台, 如开放式创新平台、众筹等, 支持创业者筹集资金、合作, 促进创新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