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创新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仍保持活力和蓬勃增长势头的关键, 而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为代表的制度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促进创新的法宝。本文基于2011~2020 年上市公司的专利申请数据, 采用多时点DID 的方法研究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通过竞争加剧引发的盈利能力下降和技术依赖引致的创新挤出效应对企业创新产生负向影响, 且对东部地区企业、国有企业、第三产业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创新和策略性创新的负向影响更明显, 该政策并不能自动发挥出推动企业创新的作用。为此, 本文提出了积极谋求跨境电商发展与企业创新增长双效合并的政策主张。
〔关键词〕 跨境电商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企业创新 专利 多时点DID 综试区政策 技术溢出 技术依赖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11.010
〔中图分类号〕F121. 3; F75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创新是学界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约瑟夫·熊彼特[1] 最早提出创新理论, 将创新定义为对生产要素进行一种从未用过的、全新的组合, 并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的过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作为我国微观创新主体, 既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已经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因此研究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行为选择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 学术界已经探讨了员工激励、企业数字化、高管特征等内部因素以及政策规制、数字经济、融资约束等外部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尤其值得关注。当下关于国际贸易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定论。田巍和余淼杰(2014)[3] 认为, 国际贸易中的中间品可以通过技术溢出和成本削减效应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用。何欢浪等(2021)[4] 的研究也表明, 进口贸易自由化通过成本效应和技术溢出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另外, 张杰(2015)[5] 发现国际贸易带来的大量国外商品可能会挤占国内市场, 造成低端锁定, 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张杰和郑文平(2017)[6]的研究也发现, 国际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方式会使企业遭受“俘获” 或“锁定” 效应, 对自身创新活动产生负面效应。
进入互联网时代, 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出现新特征和新规律。跨境电商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 撮合全球交易, 加速商品流动以及附加在商品背后的创新要素的聚合。现有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跨境电商对经济的影响, 发现跨境电商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外贸增长[7] 、推动贸易成本下降[8] 及助力产业优化升级[9] 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一些研究利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的试点建设政策作为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措施, 检验了跨境电商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贸易促进方面, 马述忠和郭继文(2022)[10] 的研究表明, 综试区①的设立使各行业跨境电商出口平均增长达到21%。在消费者福利增进方面, 张洪胜等(2023)[11] 验证了综试区的设立能够提高国内外的消费者福利。整体而言, 鲜有研究关注跨境电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只有史亚茹和于津平(2023)[12] 考察了综试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但没有考察综试区政策的实施对于处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哪些具体影响。
一言蔽之, 现有研究对跨境电商与企业创新关系探索仍较为匮乏。综试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的制度创新, 它的设立作为中国促开放、稳发展、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对推进我国的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时点DID 的方法研究了综试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发现该影响并不是显着推动效应, 反而抑制效应较强。这说明综试区的设立对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必然, 更需要我们创造条件保障该推动作用, 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协同和配套政策。本文拓展了创新研究的政策视角, 通过研究综试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创建了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的联动性, 对创新驱动的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 明确了综试区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渠道, 探究了综试区政策通过改变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积极性对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 明确了企业创新的影响渠道; 揭示了综试区政策实施过程中要与其他政策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事实, 深入剖析可能在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同时做到兼顾企业创新增长的配套政策, 为综试区的建设提供了政策参考。
1 理论机制分析
综试区政策可以通过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 强化跨境电商对企业创新的作用, 对企业创新产生复杂的影响, 详细分析如下:
1. 1 企业盈利能力
在对外贸易方面, 跨境电商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以及跨境电商本身特有的网络属性, 提升了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水平[12] 。综试区的建设引入大量外来同业竞争者, 加剧了市场竞争, 使生产者剩余减少。在原有的本地市场中, 企业市场份额将因外来竞争者的挤占而缩减, 而在新增的外来市场中, 由于出口企业多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 产品差异度低, 其市场开拓行为主要依靠低价竞争, 造成了极低的企业加成率, 甚至为获得政策支持以远低于国内的价格进行出口[13] 。竞争压力的加剧在整体上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其盈利能力, 创新预算约束收紧。
另外, 综试区在税收政策上不断进行有益尝试, 大大降低了企业报税的相关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寻租成本, 提升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与利润空间。另外, 跨境电商也能够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中的固定成本和克服生产的固定成本[15] , 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有利于企业为风险较高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预算支持。
企业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大量且稳定的资金作为支持[14] , 但由于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企业对创新投入通常持谨慎态度, 企业创新受到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 企业利润的增加无疑将有助于缓解这一制约。已有文献证明了企业的创新选择与其盈利能力密切相关,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将制约企业创新投资, 进而抑制企业的创新行为, 反之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将放松企业的创新预算约束, 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
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a: 综试区政策使得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并通过利润空间压缩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创新产生负向影响。
假说1b: 综试区政策简化各项国际贸易流程,并通过降低企业各项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创新产生正向影响。
1. 2 创新积极性
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试行以来, 跨境电商所带来的贸易便利化, 为企业资本品和中间品的进口以及制成品的出口均提供了便利条件。贸易便利化使得企业在中间品上更多地选择国外进口来替代自主研发, 对企业的R&D 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史亚茹等(2022)[16] 的研究表明, 制造业企业的资本品进口虽然能够带来企业的技术升级, 但本质上并未触及技术升级的根本, 甚至会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我国综试区建设以来, 贸易便利化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准入门槛, 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抓住机遇风口, 大力发展对外业务, 实现了企业的向好发展, 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并不大[16] , 因而创新活动受到“缺乏必要性”的阻碍, 创新积极性难以提升。
另外, 综试区建设带来的贸易增加也表现出了技术溢出效应, 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中间品所含有的较高水平技术工艺能够被企业所吸收, 进而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17] , 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同时综试区建设中的各项政策也减少了企业为自身谋求贸易便利条件的“寻租” 行为, 节约了企业的精力和支出, 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放于与外国企业紧密联系共同推进产品技术研发[18] ,表现出更高的创新积极性。
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a: 综试区政策通过技术依赖效应和创新需求不足, 降低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对企业创新产生负向影响。
假说2b: 综试区政策通过技术溢出和外商协作, 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对企业创新产生正向影响。
1. 3 国内外投资竞争
综试区为当地投资环境带来了强有力的政策红利, 在创新监管和服务形式, 改善营商环境, 提供税收优惠, 以切实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外贸型企业投资落户的同时, 更积极探索线下产业园区的建设, 利用园区的政策、地理和服务优势, 致力建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获得产业集聚经济, 吸引着国内企业的投资与入驻。与国内投资相比, 外商投资想要进入中国市场需要面临的程序相对复杂, 受到当地吸引外资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制约,在政策落实到位的情况下, 国内投资与外商投资将公平竞争有限的投资空间, 但在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的情况下, 国内政府和企业将在有限的投资空间中“优先” 进行投资, 对外商投资产生挤出效应[19] 。
相对于国内投资, 外商投资的增加可以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员流动和产业关联效应促进技术溢出[20] 。具体表现为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企业员工进行生产和管理的培训, 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转移到东道国, 同时又随着员工流动进一步扩散, 有助于本地企业的创新活动[21] 。
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3a: 国内投资挤占外商投资减少了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从而对企业创新产生负向影响。
假说3b: 综试区政策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并利用其技术溢出效应, 对企业创新产生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