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从城市间产业链协同的视角论证了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对周边城市的统一大市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发现,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增强城市间产业链供求信息匹配、深化产业链分工和产业链要素共享机制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研究发现, 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地理阈值大约为300km。东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对中西部地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极化效应”, 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小城市全国统一大市场存在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 本文提出数字化转型政策要因城施策, 围绕城市间产业链协同,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设计。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全国统一大市场 空间溢出 产业链协同 供求匹配 相对价格指数法 空间地理衰减模型 数字化转型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11.009
〔中图分类号〕F124; F4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建设高标准市场化体系”。从现实经济看, 全球产业链重构加剧了中国产业链的断链和脱钩风险, 使得确保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成为当前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同时, 不同区域间的地理阻隔、地方保护壁垒、户籍政策限制等极大地割裂了产业链在城市间的传导机制, 阻隔了不同地区产业间的信息联系、技术联系和要素联系。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 具有迅捷性、通用性和高渗透性等特征, 可以打破地理空间限制和传统行业壁垒, 为商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供新的机制。因此, 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确保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内循环畅通, 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石。
目前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研究, 一类文献主要强调制度性因素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效应, 探讨了对外开放、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等对市场一体化的重要制度性障碍[1-3] 。如刘志彪和孔令池[4] 指出, 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机制、区域倾斜政策是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因素。黄永颖等[3] 利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作为外生冲击, 实证考察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省内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影响效应。另一类文献侧重从文化差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非制度因素的视角考察其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如丁从明等[5] 发现, 城市圈方言种类每增加1种, 市场分割程度平均会增加2 42%。马光荣等[6]发现, 高铁开通能够促进上市公司的跨市并购, 降低了市场分割程度以及资源流通的阻碍。关于数字基础设施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关系, 仅有少数文献从省际贸易成本的视角, 侧重考查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制。如夏杰长等[7] 研究发现, 数字基础设施能够突破行政和地理限制造成的贸易壁垒而提高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
数字基础设施究竟与区域实体经济之间通过何种机制进行联结, 目前理论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经验证据也缺乏相应地验证。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城市间产业链的供求匹配协调、产业链分工和产业链要素共享3 个维度分析其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作用机制, 为重新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驱动机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构建了259×259 对城市层面的大样本面板数据,利用相对价格指数法测算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程度指标, 为检验数字基础设施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系提供经验证据; 基于空间地理衰减模型估计出数字基础设施的最佳空间溢出作用半径, 为深刻理解数字技术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1 理论机制和研究假说
1. 1 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间产业链的供需匹配协调机制
(1) 数字基础设施能够缓解城市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利用数字平台能够提高企业搜寻、整合全产业链各环节数据信息的能力, 有效降低了各参与方的信息延迟, 提高了不同城市间上下游产业链的供需匹配效率[8] 。传统产业链运行模式囿于地理空间限制不能及时对产品价格信息、库存数量等信息做出调整, 导致企业面临存货周转周期延长、物流成本高企等问题。而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优化城市间产业链的供需匹配路径, 极大提升了不同城市间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协调能力。通过提高城市间产业链供需匹配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9] ; (2) 在运营风险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供应商选择, 一旦产业链遭受外部风险冲击, 企业能够借助数字化平台更加高效便捷地调整供应商配置, 拓宽供应链的配置边界。简言之, 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打破供应链的地理距离边界, 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求信息匹配程度, 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1: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城市间产业链供需匹配效率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 2 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城市间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机制
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深化城市间产业链的分工联系, 通过产业链纵向分工机制促进中间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 数字平台可以畅通国内大循环, 把分裂的地方小市场融合成大规模市场,可以使商品突破空间边界实现自由流通。同时, 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较好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 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 为产业分工的深入和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10] ; (2)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形成更加专业化的产业分工模式, 推动不同城市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竞争力。数字基础设施深化了产业链运行过程中不同城市的分工合作、形成互为补充的产业链结构, 推动产业分工联系更加紧密, 最终形成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之间相互嵌套, 优势互补的分工格局[11] 。以上分析表明,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降低产业链跨区域的信息沟通成本和组织成本, 有助于发挥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 提高了城市间产业链的分工效率[12]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假设:
H2: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城市间产业链分工合作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
1. 3 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城市间产业链的要素共享机制
数字基础设施借助于数字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提高了技术和劳动力要素跨区域、跨部门的互联互通程度, 增强了技术和劳动力跨区域共享效应,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化-信息共享-资源优化” 的逻辑, 提高了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 促进了劳动力、知识等要素的高效高质流动。传统就业模式下, 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需要承担较高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数字时代线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方式能够帮助企业更加迅速便捷地与所需劳动力实现精准匹配[13] , 降低了企业跨区域劳动力搜寻成本, 打破了劳动力流动的地理空间限制, 提高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便捷性和匹配精确性; 另外,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创新机制和网络溢出机制促进了城市产业链之间创新知识的流动和集聚, 不仅拓宽了企业获取外部技术信息的渠道, 而且促进了城市间上下游企业创新知识的交互和共享[14] , 从而增强了城市间产业链之间的知识共享效应和创新协同效应, 共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3: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城市间产业链要素共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