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气候变化引发的气温升高和极端气候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 所占份额最大。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2023 年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达成了《阿联酋共识》(COP28),即“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减少能源系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在这关键的10 年加快行动, 以便在2050 年实现与科学相符的净零排放”[1] , 释放了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明确信号。我国积极回应COP28, 2024 年7 月3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印发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石油天然气开发属于传统化石产业链的开端, 但传统的勘探开发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油气开发如何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意见》给予了明确的指导: 坚持创新转型, 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动能[2] 。在此背景下, 深入分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油气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驱动意义、探索相应路径, 为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升级打造样板, 助力全球气候治理, 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坚持创新转型 促进油气开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一,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动力。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需要新的动能。《意见》中的“创新转型”, 把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低碳转型3 个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点紧密链接, 形成了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 促进科技创新, 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实践表明,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3] ,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 都会推动生产力层次的深度跃升。新时代, 技术的绿色低碳创新驱动油气开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输入新动能。因而, 促进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成为牵动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牛鼻子。抓住了牛鼻子, 就触到了核心、找到了关键。
第二, 油气开发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力与自然力的统一, 是对旧生产力理论的突破。油气开发新质生产力, 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利用现代科技, 通过绿色低碳重大理论创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形成人类获取油气资源的能力。油气开发新质生产力中的“新”, 主要表现在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上。以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的油气新质生产力, 纠正了以往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掠夺自然、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 是对旧有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变自然能力”、即只单纯强调社会力忽视自然力、强调用社会力征服自然力的“半边生产力” 理论[1] 的修补和完善, 更加强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实现了社会力与自然力的统一。
第三, 油气开发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与高效和谐统一的质的属性。以往, 以科技创新助推的生产力, 主要注重生产能力的提高, 忽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新时代,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把生态环境保护链接在油气勘探、开发、加工、存储、集输全产业链条之上进行的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性创新, 不仅增加了劳动者对油气资源分布立体性和多层次性的认识, 提高开发油气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 还通过赋予生态自然财富分配权、进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等,增加绿色底色, 促成油气开发高效率与低碳绿色统一不悖的属性。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油气开发绿色高质量增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 。新时代, 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既要追求油气产量的增加, 更要注重“质” 的提高, 尤其强调绿色低碳的内涵。由绿色科技创新驱动形成的新质生产力, 将绿色低碳赋能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油气开发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体现为开发模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油气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及绿色产品的增加与共享范围的扩大。
第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油气绿色矿山的形成。绿色矿山, 是资源开发绿色低碳循环模式的简称。油气开发绿色高质量发展, 是以绿色开发模式为前提。油气绿色矿山, 是一个绿色化的投入产出模式: 投入端包括绿色低碳设施设备、油气开发过程中使用的绿色化能源(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绿色材料, 拥有绿色意识和技能的劳动者; 产出端是绿色低碳化油气产品。以往的油气开发模式, 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问题, 如陆地油气开发造成地面沉降、残渣废气污染环境, 海洋油气开发引发海底地震、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形成的是“黑色” 矿山。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首要的是建设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绿色矿山, 改变黑色高碳开发模式。油气绿色矿山建设, 需要软硬件的绿色化。从软件角度, 改变过去只注重产出效能的管理模式, 建立绿色低碳管理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 需要提高管理者对绿色低碳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 进行绿色低碳管理制度设计、约束指标设计、管理过程设计, 实现绿色低碳管理模式创新。从硬件角度, 秉承循环经济理念, 在资源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生性和再替代性的“5R” 原则[3] 下, 利用低碳绿色科技, 对油气资源成矿、勘探、开发及集输等环节进行科研立项, 以期获得重大绿色理论突破、重大绿色技术创新成果, 将其运用到油气开发全过程, 实现油气开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为绿色矿山的形成提供动能。
第二,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油气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油气、新能源、碳汇、绿证协同发展的零碳油气田, 能够有效消除以往开发与保护的此高彼低的“跷跷板” 效应, 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是外部问题内部化的成果体现。在实践中, 外部问题内部化, 需促成3 个转变: 一是从外生化向内生化的转变。即通过绿色体制机制改革, 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把生态环境视为外生变量的油气开发模式, 改变企业生产函数和投入产出关系; 二是从过度向适度转化。在生态环境要素内部化过程中, 要采用渐进式而非硬着陆的僵硬模式。以往对待生态要素, 要么过度外化, 环境要素无价, 引发滥用; 要么过度内化, 环境要素天价, 企业难以承受。吸取以往的教训, 对生态环境要素确定不同贴现率, 要采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松紧结合的生态环境要素进入模式; 三是由罚则机制向激励机制转变。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从法律角度来看, 多数属于罚则机制。罚则机制不仅不能有效激发企业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反而会引发抵触甚至规避行为。利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属性, 变罚则为激励机制, 则能有效调动经济主体挖掘内部潜力、减少环境耗损的积极性。采取提高矿藏复采率、废弃物资源化率、堵塞跑冒滴漏等措施, 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第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增加油气绿色产品供给, 促进成果的广泛共享。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勘探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 有力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增加富有绿色低碳特质的天然气产量, 优化油气产品供给结构。目前, 我国城市偏远地区、农村绝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用上天然气, 以煤炭薪材为生活燃料的能源消费模式大大增加了碳排放。提高天然气采出效率, 促进油气绿色产品的广泛共享,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能有效降低国家气候治理成本, 将之用于教育医疗领域, 增加公共物品供给, 进一步促进社会福利的广泛共享。
三、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油气开发低碳绿色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是促进科技创新。
第一, 制定油气开发绿色科技创新规划。油气的绿色开发, 事关国家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 应制定统筹绿色低碳与产能提高双向互动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绿色科技创新目标定位: “双碳” 目标的实现。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油气开发企业到2030 年实现碳达峰, 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科技创新的重点: 油气开发工程装备、燃料和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一是油气开发工程装备, 如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装备(物探船、工程勘察船、自升式作业平台、各类钻井平台、铺缆船等)、生产与加工装备(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备FPSO、半潜式生产平台、大型固定式平台)、储存(油气库)、运输装备(输油管道)等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二是开发中所用燃料的绿色科技创新; 三是油气产品绿色低碳化科技创新。
第二, 跟踪前沿科技, 构建4. 0+勘探开发机制。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继18 世纪60 年代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工业进入1. 0 蒸汽机时代至今, 已经在第四次技术革命激励下进入4 0 智能化时代。相应地, 油气开发也必将融入智能化技术元素, 进入4. 0 时代。当前, 我国陆地油气资源开发潜能有限,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将是未来油气增长的主渠道。较之陆地, 海况更加复杂恶劣, 开发海底油气资源难度大、风险大、不安全程度高。促进油气开发4. 0+高技术创新, 加快数字化建设, 实现海上平台的少人化、无人化, 有利于规避海上各种风险, 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效率, 降低成本。目前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正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 未来还应该紧跟世界前沿, 进一步加大海洋油气开发4. 0+的科技创新力度: 一是现有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融合数字技术, 进行现有科技的数字化升级, 提升油气田勘探的精准度和效率; 二是鼓励科技人员探索未来技术; 三是要进行适应4. 0+的数字化智能化的人员配置、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构建国际合作数字化平台,联合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 突破技术瓶颈, 如热带高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五是从长远需求出发, 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南海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形成深海油气开发4. 0 模式; 六是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4. 0 油气科技公关机制, 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 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
第三, 促进油气绿色化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集聚, 加大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科技投入要素包括人才、资金、设备、政策和管理等。人才是科技投入的关键要素, 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一是集聚人才, 留住人才。设计工资福利待遇优厚机制,优化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待遇水平、增加科技经费、增加科研奖励等配套措施, 卓有成效地吸引国内外人才、留住人才, 激发人才的科研热情; 二是增加科研创新平台。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才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 就是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增设重点实验室, 对已有的平台加强建设, 设备进行高技术精密化升级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否则, 科技平台缺乏, 科技人才丧失实现自身价值实现的战场, 英雄无用武之地, 就会失去人才;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要定时定期开展职称评定和晋级工作, 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四是科研项目支持倾斜, 项目经费管理松绑。国家自科、国家社科及其他行业类科研项目, 应配合国家油气开放战略, 重点向油气开发尤其是海洋油气开发倾斜, 增加科研立项数量, 提高科研项目占比; 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模式, 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 进行制度设计, 以信任为前提, 赋予科研人员灵活的经费使用权, 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 降低管理费用; 五是增加油气绿色科技人才储备, 尤其是海洋油气绿色人才储备。科技人才的增加, 来自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供给。当前, 我国海洋油气类院校数量不足, 绿色油气相关专业更是匮乏。未来, 应支持海洋研究型大学建设, 增设绿色海洋油气专业, 夯实海洋科技人才基础; 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管理;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通过传帮带培育和储备绿色油气科技人才;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 提供公益性共享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享技术平台, 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壁垒;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地区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油气产业技术研究院, 满足区域油气开发绿色化技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