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 崔登峰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石河子 832000)
引 言近年来,随着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频发,如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以来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对中国以及全球的经济活动都带来一定的冲击。以中国企业为例,在接连不断的外部冲击之下,为什么有的企业不仅可以迅速反应恢复生产,还能在危机中获得成长的机会,而有的企业却举步维艰甚至破产清算?究其原因,企业韧性可以对这一问题有较好的解释。企业韧性指的是企业进行防御、抵抗和恢复的能力,可以保证企业在遭遇冲击时正常运行,且可以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1]。当前全球经济处于VUCA①时代,对企业生产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对企业韧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
在研究企业韧性的过程中,如何衡量企业韧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尚无公开认可的测度方式,目前对企业韧性的测量主要采用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收集数据,但秉持不同的视角与观点所构建的量表内容并不一致,因此并未得到一致的测量题项。间接测量法通过挖掘公开的财务数据,设计相应指标进行测算,但仅采用股价波动、损失程度和恢复时间等指标[2-4],测量方式相对单一,有必要探索出更为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而言,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学者多落脚于评价维度,采用调查问卷测度企业韧性,主观性较强,且具体落实到企业韧性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鉴于此,有必要清晰界定企业韧性内涵,进而构建出企业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1 企业韧性文献回顾与评述“韧性”一词最早是Holling[5]在生态学领域提出的,用于描述生态系统持续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目前韧性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Tsiapa和 Batsiolas(2019)[6]将韧性定义为复杂系统在面对动荡变化时生存、适应、进化和成长的能力。 Wildavsky (1988)[7]首次将韧性的概念用到企业层面,认为企业层面的韧性有助于企业识别并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化危为安、借机成势。多年来,在管理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中,企业韧性的概念已经有了更深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扩展。然而,学术界对于 “什么是企业韧性”仍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韧性研究视角存在差异。现有研究主要从能力视角、过程视角、结果视角及特质视角来探析企业韧性的概念[7-20]。
能力视角主要侧重企业韧性是一种化危机为机遇的能力,过程视角主要强调企业从危机造成的破坏中恢复的过程,结果视角主要分析韧性所带来的结果,特质视角指的是具备什么样特质的企业韧性更高。然而,以往学者仅从单一的视角来探析企业韧性的概念,但企业韧性是多维度、跨层次的复杂概念,因此对企业韧性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探索丰富[21]。本研究结合以上3种视角、运用动态能力理论、在借鉴 Duchek和 Gehrig (2020)[22]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企业韧性定义为可以预测潜在威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及从这些事件中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组织变革和成长。
2 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回顾与评述企业韧性具有情境性,回顾现有研究情境的相关文献,大概可以分为狭义视角和广义视角两大类,狭义视角指的是韧性的研究情境呈现短期、突发的特征,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以及自然灾害;狭义视角下的韧性往往由难以预测、短而剧烈的小概率事件构成[23]。随着时代的变革与研究的日趋深入,组织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内部日常管理的出乎意料事件是长期存在的,秉持广义视角的学者认为企业韧性的研究情景不仅包括意外的、偶发的、甚至是灾难式的事件,还应涵盖更广义的动态环境[23],因此有必要从广义视角对企业韧性进行测量。
现有对企业韧性的测量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方法[24-31],都是从狭义视角进行测度,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韧性的测量方法
回顾现有对企业韧性测量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1)现有对企业韧性的间接测量主要从狭义角度出发,仅通过危机前后的财务数据对比来测量企业韧性,没有全面反应企业韧性的内涵和外延;(2)国内学者对企业韧性测量多采用直接测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测量企业韧性,由于韧性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问卷调查法并不能反应动态的韧性发展过程。综上以上分析,本文尝试从广义视角重新对企业韧性进行定义和测量,考虑韧性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为了避免问卷的主观性造成的不利影响,采用间接测量法构建企业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3 中国上市公司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1 指标构成按照 “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可得性和代表性结合”的原则,结合广义视角企业韧性的内涵,结合4种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选取防御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成长能力。企业韧性强调 “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觅新机”,企业当下时期发展状况也是下一阶段防御能力的储备,因此本研究选取的企业4种能力既反映了企业运营的时序链接性,也是一环扣一环形成的整体发展态势。4种能力为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随后从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中吸纳匹配指标,最终构成企业韧性的整体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13项评估内容,以下逐一介绍:
表2 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1)防御能力。积极主动的预防性计划可以有效防止破坏性事件的发生,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破坏性事件,集中努力减轻其消极后果,即防御能力旨在降低破坏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32],因此防御能力是企业韧性重要属性。依据防御能力本身的含义,借鉴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总结出负债市值比、现金持有水平、冗余资产3个二级指标,共计3项评价内容。Wildavsky(1988)[7]认为除了社会支持,以一种足够灵活的形式保留财政储备以应对意外事件是发展韧性的关键机制;结合Gittell等 (2006)[17]的研究结论: 现金持有水平和负债股权比是韧性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一家公司能够承受金融危机的程度,较低的负债股权比对于应付危机的中长期紧急情况是必要的。肖土盛等 (2020)[33]研究表明,企业的现金持有为企业带来抵御风险的预防价值,现金持有水平借用杨兴全和尹兴强 (2018)[34]的研究采用(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来衡量。 George (2005)[35]认为冗余资源是 “为达到公司目标而转移或重新配置的可利用的潜在资源”,冗余资源对于公司绩效来说是一项关键因素、可以作为组织与其内外部变化之间的缓冲器。未沉淀冗余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有效抵御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36],因此借鉴王钰和胡海青 (2021)[37]的研究选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来衡量财务冗余中的未沉淀冗余。
(2)抵抗能力。企业抵抗能力指的是企业在遭受外部冲击和内部经营变故时,尽可能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程度,抵抗能力是企业韧性概念中的基础元素[2]。借鉴Ortiz-De-Mandojana和Bansal(2016)[4]的研究,选择股价波动性、股价下跌幅度以及员工流动性来衡量企业抵抗能力。财务波动性采用股票回报波动率衡量,通过计算每年内月末股价变动的标准差来反应;股价下跌幅度采用年内股价下跌的程度来衡量;员工是帮助企业发展的直接力量,员工的忠诚与奉献是企业应对危机,获取企业价值的关键,因此员工流失率是抵抗能力的重要体现[17]。
(3)恢复能力。韧性强调企业快速且高效的反应,以便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从已发生的破坏性事件中恢复的能力。Dalziell和McManus[38]指出,韧性的一个关键概念是系统响应和从事件中恢复的能力,恢复能力是企业韧性的直观展示。为了客观的衡量企业恢复能力,选用净资产收益率、员工学历、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股本回报率综合企业财务、人力指标两方面的指标。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时,企业所获经营利润是其安全度过危机的关键,盈利水平也是恢复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借鉴史丹和李少林 (2022)[39]的研究,采用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财务方面的恢复能力。 借鉴Markman和Venzin (2014)[40]的研究采用企业股本回报率相对同行业偏差衡量相对恢复能力。员工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已有研究证明了企业员工学历与企业绩效和企业成长的正向关系,本研究认为员工高水平学历有助于企业更快的恢复运营,因此选用本科以上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来衡量企业人力资本存量。
(4)成长能力。成长能力是企业韧性核心要义,综合选取创新产出、销售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来反映企业成长能力。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能够不断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培育优质人力资源,提升企业韧性,因此采用专利的授权数量来衡量企业创新产出;另外,财务指标也是企业成长能力的直接体现,借鉴刘雪妮等 (2021)[41]的研究选择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其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从而反映了企业的成长性。
3.2 权重确定在确认各指标的变量以及测量方法后,在国泰安数据库收集各个指标的相关数据,并且剔除掉退市、暂停上市以及ST的公司。熵权法可有效降低主观因素的干扰,增强准确度和可信度,因此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形成企业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1)构建初始矩阵
(2)无量纲化处理
(4) 计算权重
(3) 计算熵值
(5)确定各个指标最终占比
通过以上对指标体系及权重的计算,可以得到企业韧性4个一级指标、13二级指标的权重,具体权重如表2所示。
4 中国上市公司企业韧性评价与分析4.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计算出3387家上市公司10年的企业韧性面板数据值。其中,员工相关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专利数据来自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其他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4.2 评价结果与比较分析根据所获数据和方法,首先计算出企业韧性及四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企业韧性均值为0.264,最小值为0.104,最大值为0.483,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韧性普遍偏低且不均衡。防御力、抵抗力、恢复力以及成长力的均值为0.043、0.098、0.053、0.069,说明中国上市公司防御能力较弱、抵抗能力较强,结果对应了肖士盛等 (2020)[33]认为防御能力弱、史丹和李少林 (2022)[39]认为企业抵抗能力强的研究结论,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
表3 企业韧性及其分维度评价结果
其次,由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并且本研究采用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所以难以完全展现各上市公司企业韧性的评估数值,并且由于行业差异,不同行业之间企业韧性没有可比性,因此选择证券会2012版行业分类分成的19大类,进而分析各行业企业韧性。最终计算出中国A股上市公司各行业企业韧性的评估结果与排名,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韧性排名第一,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排名第二,说明高新技术行业的韧性水平高,并且高新技术行业的防御能力、成长能力是构成其高水平韧性的关键;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排名第三,说明关乎日常生产经营的活动韧性较高,主要是由于此类行业抵抗能力很强,受外部影响较小。制造业排名第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行业的韧性较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高水平韧性[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排名为第17名,说明可能供应业受外部影响较大,可以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企业普遍停工相对应,作为基础供应行业,此类行业依靠外部行业,因而易受外部冲击。住宿和餐饮业排名为第18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在第19名,说明这两类行业的企业韧性差,恢复能力和成长能力都比较弱。
表4 各行业企业韧性的评价结果
续 表
最后,分析各省(区、市)企业韧性的评价结果,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排名前五,说明经济发展好的地区,企业韧性水平也高。东部地区的企业韧性显着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韧性,与张秀艳等 (2021)[43]的研究结论一致。对比张三保等 (2020)[44]关于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价,发现营商环境好的地区企业韧性也普遍较高。其中天津市的排名为第17名,但在2020年之前天津的经济水平处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第一梯队,2020年天津的GDP总量首次跌出全国前十,有观点认为造成此现象最大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老化,因此天津市企业韧性和经济水平发展不符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的老化。另外从营商环境角度分析,结合张三保等 (2020)[44]关于中国省(区、市)营商环境的评价,天津市营商环境排在第18位,与企业韧性的排名非常接近,营商环境关乎企业从开办到结束的各环节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状况,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天津市的企业韧性也可能是营商环境带来的负向溢出。
表5 各省(区、市)企业韧性的评价结果
4.3 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在对企业韧性指标体系构建完成之后,需要进一步验证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以往的研究结论来评估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回顾以往研究发现,胡海峰等 (2020)[2]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与企业韧性呈现显着负相关; Carmeli和 Markman(2011)[45]研究证明了良好的治理水平正向促进企业韧性;Desjardine 等 (2019)[3]、刘斌和谭书棋 (2022)[46]研究得出了企业环境社会友好实践有助于培育高水平的企业韧性;胡媛媛等 (2021)[31]研究验证了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缓解企业短期亏损,并可以快速的从危机中复苏,即数字化转型可以显着提升组织韧性。本研究利用国泰安数据库和和讯网数据计算出融资约束、公司治理水平、企业社会责任得分以及数字化转型程度,进一步检验在不同分组之下企业韧性的差异,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在融资约束小、公司治理水平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好、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分组中,企业韧性更强,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再次验证了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续 表
表6 检验企业韧性评价指标
为了进一步验证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利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外部冲击来进行检验。借鉴胡海峰等 (2022)[47]利用危机期间的股票收益率来测量企业韧性,如果企业在危机期间有更高的韧性,企业会表现出更高的股票收益率。因此企业2020年危机期间的股票收益率(Return)与本研究所测算的2020年企业韧性(Resilience)应该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在国泰安数据库收集企业股票收益率相关数据,并与企业韧性进行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股票收益率与企业韧性存在正相关关系(β=0.172),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由此,可以进一步验证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4.4 异质性分析不同类型企业经营方式不同,盈利和抗风险能力不同,对企业韧性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分析企业韧性的差异。(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司发展水平,按照传统观点,企业规模大,一般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内部制度相对健全,在面对外部不确定冲击时,往往可以表现出大公司的优势,可以较少程度的受危机影响并快速从危机中恢复。为了检验上述论述准确性与否,按照公司总资产划分企业规模,按照中位数分为0和1两组,研究结果如表7所示,与规模大的企业相比,小规模企业的韧性更强,并且两组差异显着,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小规模企业决策链条相对较短,治理方式相对灵活,企业在平时生产经营中能够及时处理存在的弊病,因而企业韧性相对较高;(2)产权性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功能定位以及治理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国有企业担负着某些社会职能,还存在着严格的行政分级,导致国有企业处理问题系统相对复杂,因而不利于危机之下的快速反应;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随市场而变的企业特性,并且民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往往加大对创新的投入,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出水平更高[48],因而民营企业成长能力显着高于国有企业。为了验证上述观点,按照国泰安数据库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分别赋值为1和0,研究结果如表7所示,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韧性更高,且成长能力的差异最为显着[39]; (3)是否为重污染企业。按照刘运国和刘梦宁 (2015)[49]的研究,将B07、B08、B09、C25、C26、C28、C29、C30、C31、C32和D44共11个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将重污染行业的企业韧性和非重污染行业的企业韧性进行组间差异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与非重污染企业相比,重污染行业的企业韧性相对较低,这其中的缘由不难理解: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重污染企业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重污染行业需要花费更大的资金、技术以及人力来应对环保审查;并且重污染企业很容易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公众环境诉求会带来重污染企业股价的下跌以及声誉的损坏[50],这对企业韧性都是不利的。
表7 企业韧性异质性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本研究梳理并比较国内外主流的企业韧性测量方法,从广义视角出发,利用熵权法构建企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分析企业韧性异质性,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韧性普遍偏低且不均衡,呈现出防御能力较弱、抵抗能力较强的发展现状;(2)信息技术行业、居民服务业以及制造业行业的企业韧性较高,电力、热力供应业、住宿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行业的企业韧性较低;(3)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营商环境水平高的地区,企业韧性水平也高,通过组间系数差异检验再次验证东部地区的企业韧性显着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韧性;(4)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企业韧性的差异,小规模、非国有企业以及非污染行业的企业韧性较高。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对策:(1)冲击之下,政府应因类施策扶持企业度过难关,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对于交通运输和餐饮业应该重点关注突发公众卫生事件造成的冲击;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政策倾斜,充分发挥这两类企业在危机中的稳增长能力。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加强帮扶,从企业的税收优惠、地区人才引进以及创新方面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韧性;(2)政府应继续推进 “放管服”改革提升营商环境,以提升企业韧性。营商环境是企业经营面临的最直接外部因素,贯穿了企业经营发展每一个过程,因而营商环境深刻影响企业成长,对于各地政府而言,提升营商环境不仅是符合国家市场化经营机制的重要举措,也可以提升区域内企业韧性,为本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动力;(3)对污染行业而言,应进一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获得来自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方能在冲击中显生机,于变局中开新局;(4)立足于指标体系的量化结果,企业可以对照自身得分与排名,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日常经营中的企业能力,为提升企业韧性奠定基础。
注释:
①VUCA是 Volatile(不稳定)、Uncertain(不确定)、Complex(复杂)和Ambiguous(模糊)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