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甲骨文文化的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河南日报》持续推出的《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以其创新的传播模式和科技+文化的策略,成功地将甲骨文文化带入大众视野,激发了公众对古代文明的兴趣与探索欲。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解析《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在提升甲骨文文化传播力方面的策略,探讨其如何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实现甲骨文文化传播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甲骨文;文化传播;数字化复原;多媒体叙事;跨界合作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殷墟考察,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1]在当代社会,甲骨文的文化价值日益凸显。甲骨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传播甲骨文文化,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但是目前甲骨文的传播依然存在发掘多而识别难以及传播媒介相对单一的局限。[2]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自2024年初开始,《河南日报》特别策划了《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特刊(以下简称《甲骨文》),每周三在报纸的五版定期推出,至今已刊发30多期,特刊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成功地将甲骨文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带入现代生活,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一、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简称ANT)是一种依托网络系统模型呈现行动者之间动力关系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3]该理论强调社会是由众多异质行动者(包括人类、非人类实体、技术、观念等)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行动者通过转译过程,将各自的信息、资源和利益转化为共同的语言,从而构建起一个动态、灵活且富有韧性的行动者网络。该理论强调一切社会现象都存在于一个由各种行动者通过复杂联系构成的网络中。这种联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或线性关系,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在甲骨文文化传播的情境中,无论是研究者、传播者、受众还是甲骨文本身、数字技术、传播媒介等,都被视为网络中的行动者,它们之间通过信息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利益的协调等方式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甲骨文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行动者网络理论反对将社会现象简化为单一因素或几个主要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甲骨文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行动者都拥有其独特的角色和价值,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文化传播归结为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而应该从整体网络的角度出发,全面把握文化传播的复杂机制。该理论打破了传统社会学中社会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强调社会性与物质性的深度融合。在甲骨文文化传播的实践中,数字技术、传播媒介等非物质性行动者与甲骨文本身这一物质性文化遗产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播的生态系统。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也深刻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效果。通过社会性与物质性的融合,甲骨文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从而增强了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案例分析
(一)栏目背景与概况
《甲骨文》栏目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旨在推动甲骨文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尝试。该栏目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多媒体平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甲骨文的魅力,普及甲骨文知识,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栏目内容涵盖甲骨文的历史背景、文字解析、创意互动等多个方面,形成了集教育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文化传播体系。
(二)行动者识别与分析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域下,《甲骨文》栏目中的行动者包括但不限于:(1)传播者:栏目的运营团队,他们负责内容的策划、编辑与发布,是连接甲骨文与受众的桥梁。(2)受众:包括广大公众、学生、学者等,他们通过栏目获取甲骨文知识,参与互动,成为文化传播的积极参与者。(3)甲骨文本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骨文是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其独特的文字形态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关注。(4)数字技术:如小程序、AR/VR技术等,为甲骨文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文化传播更加生动直观。
(三)转译过程与网络构建
在《甲骨文》栏目中,转译过程不仅是文字形态从古老到现代的跨越,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解码与再编码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栏目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创意,将甲骨文的神秘与深邃,转化为现代人触手可及、易于感知的文化符号。图文结合的方式,不仅让甲骨文的象形之美跃然纸上,更通过生动的解说和故事化叙述,揭示了每个字符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寓意,使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
视频内容的制作更是匠心独运,利用高清拍摄、三维建模、动画特效等现代技术手段,将甲骨文从静态的刻痕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生命与活力。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重现甲骨文书写过程等方式,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文化魅力。互动游戏的设计则进一步增强了参与感和趣味性,让学习甲骨文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玩家在解谜、挑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甲骨文知识,更激发了探索未知、热爱文化的热情。
而栏目所构建的多元互动行动者网络,则是这一文化传播生态系统得以持续运转的关键。在这个网络中,传播者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诠释者与推广者;受众则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文化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渠道,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文化见解,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同时,甲骨文本身作为文化的核心载体,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不断吸引着新的行动者加入;而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则为这一文化传播生态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无限可能。各行动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甲骨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甲骨文文化传播力提升策略
(一)科技+文化的数字化复原与互动体验
《甲骨文》栏目中,科技+文化策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特别是在数字化复原与互动体验方面。首先,媒体人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捕捉甲骨文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高度复原。这要求媒体人不仅要熟悉甲骨文的文字形态、历史背景,还要了解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如3D建模、虚拟现实等,以实现甲骨文的精准再现与生动展示。其次,媒体人还需注重用户体验,设计富有创意与互动性的内容,让受众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甲骨文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开发甲骨文AR互动应用,让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观看甲骨文的立体展示,甚至与虚拟的甲骨文进行互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兴趣度。最后,媒体人还需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利用自身的平台与影响力,将数字化复原与互动体验的成果广泛传播给更多人。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媒体人可以将栏目的精彩内容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并参与到甲骨文文化的传播中来。作为媒体人,在《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的科技+文化策略中,承担起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用户体验优化以及文化传播的责任,为甲骨文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多媒体叙事与情感共鸣
在《甲骨文》栏目中,多媒体叙事与情感共鸣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播的维度,也深刻影响了受众的感知与认同。首先是挖掘与呈现,在传播甲骨文文化之时需深入挖掘甲骨文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意义及情感价值,通过多媒体叙事手法,如动画、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将这些内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需运用创意与想象力,将古老的文字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受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甲骨文文化的深邃与魅力。其次是情感共鸣引导,在叙事过程中,注重情感元素的融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人物刻画,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这要求媒体人不仅要有敏锐的情感洞察力,还要具备高超的叙事技巧,能够精准把握受众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与甲骨文文化产生深层次的情感连接。通过讲述与甲骨文相关的感人故事、展现甲骨文学者的执着追求等,可以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最后是技术创新与融合,新时代媒体人需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新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在多媒体叙事中,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让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自触摸到那些古老的文字。同时,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受众的偏好与需求,不断优化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三)社群构建与知识共享
首先,媒体人需认识到社群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甲骨文》栏目中,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可以构建起一个围绕甲骨文文化的兴趣社群。作为社群的引导者,需要设定清晰的社群愿景与规则,鼓励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社群氛围。其次,为了增强社群的凝聚力与活跃度,媒体人还需定期策划并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如专家讲座、研讨会、文化体验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为社群成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还能加深他们对甲骨文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文化传播的热情。在社群构建的基础上,媒体人还需积极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通过栏目文章、视频教程、在线问答等多种形式,将甲骨文相关的知识、研究成果、学习经验等分享给社群成员。再次,应鼓励社群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如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成果或创意作品等。这种双向的知识流动不仅能够丰富社群的内容生态,还能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与灵感。最后,媒体人还需关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版权与隐私保护问题。在鼓励知识共享的同时,需确保所有分享的内容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尊重原创者的权益与隐私。总之,作为媒体人,需承担起社群构建与知识共享的责任,通过积极引导与促进,构建一个活跃、开放、共享的文化传播社群,为甲骨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四)跨界合作与品牌联动
河南日报社在跨界合作与品牌联动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承担着桥梁与推动者的角色,负责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强化品牌影响力。首先,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能够识别并把握跨界合作的机会。在《甲骨文》栏目中,与博物馆、文化机构、科技企业、教育机构等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共同探索甲骨文文化的多元呈现方式。通过跨界合作,可以将甲骨文文化与时尚、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其次,在跨界合作过程中,媒体人需承担起协调与沟通的责任。需要与合作伙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流,确保双方的合作意愿与目标一致。同时,还需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通过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甲骨文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跨界合作的基础上,媒体人还需注重品牌联动的策略。通过与其他知名品牌或IP进行联动,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资源,进一步扩大《甲骨文》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可以与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甲骨文元素的时尚单品,或者与热门游戏、动漫等IP进行跨界合作,将甲骨文文化融入其中,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在品牌联动过程中,媒体人需保持对品牌形象的敏感度和维护意识。需要确保所有联动活动都符合品牌形象和定位要求,避免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需积极传播品牌理念和文化价值,提升品牌的社会责任感和美誉度。
四、结语
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科技+文化策略在甲骨文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该栏目通过数字化复原、互动体验、多媒体叙事、情感共鸣、社群构建、知识共享及跨界合作等多种策略,成功构建了一个多元行动者网络,实现了甲骨文文化传播力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不仅验证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解析文化传播机制中的有效性,也为甲骨文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和策略建议。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媒体形式的不断创新,甲骨文文化的传播将更加多元化、普及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沈剑奇,李晓舒,张蕊,等.博骨穿今字敬中华[N].河南日报,2024-03-07(005).
[2]王谦.数字化赋能到跨媒介叙事:甲骨文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新思路[J].新闻爱好者,2022(11):66-68.
[3]沈培,李建清.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43(11):117-126.
作者简介:贡振国,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副校长(开封 475004);姚萌,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播音主持系副主任(开封 475004)。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