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实践及思考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474)

【摘要】当今时代,数字化、智能化已经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之中。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做出了实践与探索。表现为在甲骨文文化生产、传播各个环节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古老的甲骨文“活起来”,令现代人觉得可感可触可亲。同时加强国际传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数字化;智能化;甲骨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已经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简称“双创”)这一重要论断以坚定的文化立场、科学的思维方式、深远的战略考量,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精神,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从2024年1月起,《河南日报》策划了以“了不起的甲骨文”为主题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我们研究数智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生产与传播创新提供了生动案例。

一、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新局面

(一)多媒体融合报道,全方位展现甲骨文文化的各个层面

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河南日报》对文化传播高度重视,于“每周三,五版见”的报纸版面中固定推出极具特色的“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系列报道,运用文字、音视频、图像等多种手段,生动地展示了甲骨文的形态、演变历程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

社交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呈现方式,能够极大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河南日报》以纸质报纸特刊为基石,刊发的“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报道充分利用了顶端新闻APP、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甲骨文相关的趣味解读内容,并在顶端新闻APP里将“了不起的甲骨文”专题分门别类了15个专栏:周刊、最新成果、他山之石、业界声音、甲骨名人堂、甲骨百人谈、创意产品、漫画甲骨、百片甲骨故事会、甲骨动态、特别报道、国际传播、社会反响、走进甲骨文与甲骨文二十四节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对古老的甲骨文文化进行了解。

“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所设置的诸多特色栏目,都运用H5技术全面整合甲骨并打造了86页《“了不起的甲骨文”电子书册》宣传报道。这些不同类型的栏目各有侧重,分别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的甲骨文相关内容,极大地满足了不同读者对于甲骨文知识的多样化需求。

2024年2月于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之际,河南日报联合殷墟博物馆联合出品《殷墟“最亮的星”世纪光影致敬中国考古人》,以短视频的形式上架河南日报客户端、顶端新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豫视频、大河网等多个平台,致敬自20世纪30年代梁思永、李济等第一代考古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杨宝成、唐际根等著名考古学家。除此之外,河南日报联合腾讯SSV数字文化、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首发纪录片《我与甲骨文的命数》,记录了甲骨文研究领军人物宋镇豪为甲骨文研究所贡献的大量宝贵资料。纪录片不仅仅单纯地介绍了甲骨文的知识,也将宋镇豪75年的人生经历与甲骨文的发展、传承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其在推动甲骨文研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运用数字化技术,让古老的甲骨文可感可触“活起来”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9年向全世界推出了集甲骨文文献库、著录库、字库三库合一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这标志着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在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上,“殷契文渊”大数据平台的2.0升级版——AI协同平台开放,其整合了大量的甲骨著作154种、24万张甲骨文实物图片、AI切分143万个甲骨字形、专家解读音频视频等各类资源,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深入了解甲骨文的丰富内涵,模拟参与甲骨文的考古发掘过程,增强用户对甲骨文文化的参与感和认知度。

2023年该实验室联合腾讯SSV、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安阳市文物局共同启动“甲骨文全球数字化回归计划”,在纪录片《我与甲骨文的命数》中,宋镇豪介绍了如今可以利用高清图像技术、微痕增强对甲骨文的实物、拓片等进行清晰展示,让观众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到甲骨文的形态和结构,凭借微痕增强技术的有效应用,在那些仅凭肉眼极难识别的极为细微之处,研究者也能够更为清晰明了地观测到甲骨之上的字形状况,从而得以开展更为精确细致的分析研究工作;而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对甲骨文的出土场景、古代文字书写场景等进行还原,能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和历史代入感;全信息模型构建,通过对甲骨拓片进行高清晰度的微距拍摄,合成能够360°无死角呈现甲骨形态的三维全信息模型。这不仅能够更直观地观察甲骨的细节,如纹理、刻痕等,还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在2024WAVESUMMIT深度学习开发者大会上,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百度文心大模型合作的“来自甲骨文的回答”互动问答程序正式发布,实现了让古老的甲骨文重新“活起来”。用户通过输入提示词提问,便可获得文心一言含甲骨文字的回答,并且能直观查看甲骨文字形与释义,轻松学习甲骨文。互动程序设有“隐藏款甲骨文”(尚无公认释义的部分甲骨文),以吸引用户提供破译的想法或线索。

(三)运用人工智能让历史人物穿越千年走过来

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妇好这个名字有200多次。1976年,妇好墓被考古工作者发现,这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了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经过妇好墓考古发掘和后续研究表明,妇好不仅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同时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是名副其实的最高大祭司。作为商朝的重要人物,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携手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唐际根教授研究团队与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打造了国内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妇好”。

打造“数智人妇好”形象的关键依据源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唐际根教授的研究团队用时3年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与分析,从服装、佩饰到长相、气质,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复原“妇好”。在此基础上,为了让“数智人妇好”具备文化内涵和知识储备,研发团队植入了大量的文化史料知识图谱,涵盖了与商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紧密相关的海量信息,借助神经网络技术不断地调试与优化,打造出国内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妇好”。“妇好”的诞生不仅是现代科技与古代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也为考古学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数智人妇好”的构建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妇好”专家文字对话模型是采用基于角色人物性格的大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结合用户实际数据,进行垂类模拟训练,从而打造出能够精准适配“妇好”这一角色的专家文字对话模型。而“妇好”的语音互动功能则是采用基于大模型训练的T2AStream技术,借助该技术,使得“妇好”这一角色能够深入理解人类语言所蕴含的含义,形成了一个具备可预测情感、语气等特性的语音大模型。最后,为了让“妇好”在互动过程中更加生动逼真,加入深度学习模型A2F以及自研算法,实现了从语音到面部表情的有效驱动,使得“数智人妇好”能够在多种智能应用端与用户展开实时且自然流畅的互动问答。

河南日报推出的AI“数智人妇好”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商朝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甲骨文化吸引力,唤醒人们对甲骨文所承载的文化记忆。通过“数智人妇好”的讲述和展示,甲骨文不再是遥远、晦涩的古代文字,而是与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的文化符号,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数智人妇好”的讲解和互动推动了文化传承,其能够将殷商文化中的历史故事、人物角色、传统习俗等内容传递给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这有助于打破文化传承的时空限制,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殷商文化,为文化传承培养新的受众群体,这是对甲骨文文化传承的一种创新尝试,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借鉴。这种创新的传承方式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而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让“数智人妇好”能够快速地将甲骨文知识传播到世界各地,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地域限制,扩大甲骨文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甲骨文、认识商朝文化,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人工智能在甲骨文研究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可用于多种研究任务,如自动拼接破碎甲骨片、集成校验成果等,能减轻研究者负担、提升效率与准确性,助力从海量信息中提取知识,让甲骨文研究正向全新的“数智化时代”稳步前进。

(四)创意线上线下互动、开发文创产品

创意开发将甲骨文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殷墟博物馆推出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比如商纹饰戒指、青铜纹饰手链、甲骨文服饰等,好吃好看的甲骨文“福”字雪糕、亚长牛尊文创雪糕;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博市集”的“甲骨文刺绣拼布扇子”“甲骨文十二生肖茶席”“甲骨文自然文字耳饰”让买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在殷墟博物馆开馆之际,河南日报推出带有香味的请柬,定制“洹河晚风”香氛备受欢迎;此外,河南日报还开发了与甲骨文相关的其他创意产品,“了不起的甲骨文·十二生肖”表情包、甲骨文广播体操等。这些产品将甲骨文元素与现代科技和生活相结合,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甲骨文文化,增强了甲骨文文化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甲骨文文化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了不起的甲骨文”通过举办各类甲骨文主题展览、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线下形式,与线上传播形成有机互补。比如举办“了不起的甲骨文——穿越千年的文字之旅”线下展览,展示了众多珍贵的甲骨文原件及复制品;同时设置了专门的讲解区域,由专业讲解员为观众详细解读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知识;还开展了甲骨文书法体验活动,让观众亲自拿起毛笔书写甲骨文,感受古老文字的独特魅力。

河南日报大河网推出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和你一起玩游戏”双语互动闯关游戏小程序,设计甲骨文解谜游戏,吸引公众参与,让用户通过识别甲骨文的字形和含义来完成任务,在游戏中学习和了解甲骨文知识,在玩乐间强化了公众的主体性。其设置的“学习”模块,让公众了解已释字和未释字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临摹;“创造”模块则鼓励公众学习古人造字,根据现代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甲骨文字,激发公众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甲骨文的兴趣。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甲骨文的破译活动,吸引公众提供未释读的甲骨文的破译线索,打破了传统甲骨文研究局限在专业学者群体的层面,让更多对甲骨文感兴趣的志愿者和爱好者能够参与其中,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真正实现了公众力量与甲骨文研究群体的有机结合。

以系统思维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河南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华文化新地标是推动殷墟甲骨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也对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具有重要意义。“2024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郑州召开,大河报·豫视频推出了创意短片《宝藏河南·“字”游奇旅》,微博话题#宝藏河南字游奇旅#登上了全国热搜榜第十;2024年中国品牌日大河网联合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出“河南品牌连连看”H5小游戏,用户可以扫描二维码随时互动,点击选择创新篇、农业篇、顶流篇和文旅篇四个板块分别进行游戏闯关——看甲骨文文字猜河南品牌。小游戏以殷墟甲骨文为创新点,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宣传推广了河南自主品牌。

通过着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能够赋予安阳市全新的发展契机,逐渐提升其全球的美誉度,进而散发出更为强劲的吸引力。这个举措将会极大地增强河南文化软实力,有力地推动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朝着高质量的方向蓬勃发展。比如,在殷墟甲骨文的品牌建设中,可以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甲骨文主题的服装、饰品等;与食品企业合作推出甲骨文主题的包装设计;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出甲骨文主题的智能产品等。通过与这些不同行业的合作,不仅能提升殷墟甲骨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拓宽销售渠道是提高甲骨文文创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除了传统的实体店销售渠道外,还可以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例如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店铺等。同时,可以与旅游景区、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合作,设立殷墟甲骨文文创产品专卖店或展示区,增加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机会。

二、以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传播,拓展甲骨文文化传播的新视野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具有全球性的意义,通过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传播,能够让甲骨文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绽放光彩。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通过自有英文网站客户端及推特、脸书等全媒体矩阵,累计发布产品1000余条,打造了甲骨文的“外文素材库”。多个作品获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薛剑、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和清等大V转发点赞。

一是举办各种活动,向国外受众宣传甲骨文文化。设置了针对青少年群体,以趣味双语形式开展甲骨文知识普及的“双语小学堂”专栏,还有“双语视频”二十四节气;《河南日报》记者手持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制作的“了不起的甲骨文”中英双语手册,以短视频的形式采访卢森堡友人;发布短视频《甲骨新世界》——以74岁的美国历史学教授盖瑞·李·陶德为主角,讲述他的甲骨情缘;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安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爱河南·中原行——外国友人豫见了不起的甲骨文”活动举行,邀请了来自美国、波兰、马来西亚、蒙古、巴基斯坦、喀麦隆、新西兰等国的近20名外国友人齐聚安阳,了解甲骨文的古往今来;由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北京法国国际学校联合举办的“爱河南·中原行”——北京法国国际学校“华夏溯源中原行”活动走进安阳市,让25名法国中学生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注重将甲骨文文化与国外受众熟悉的文化元素相结合。如制作甲骨文主题的英文绘本,将甲骨文的故事用简单易懂的英文配以精美的插画呈现出来,发行到国外市场。将甲骨文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甲骨文主题的现代雕塑、绘画等作品,参加国际艺术展览。通过这些创新的传播手段,让国外受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甲骨文文化,从而使甲骨文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魅力。

三是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提升甲骨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学术交流活动为学者们提供了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各国学者可以分享自己在甲骨学研究方面的新发现、新观点,拓宽了研究视野。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200位专家学者参加。这样的国际研讨会为国内外古文字专家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促进了甲骨学及汉字文化在东亚乃至世界各地区的进一步传播。比如,《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新书发布,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这类活动不仅展示了最新的学术成果,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交流探讨的机会去分享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加强了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提高了甲骨学的社会关注度和文化认同。

三、甲骨文文化“双创”实践之思考

从“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报道来看,甲骨文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创新甲骨文视觉形象、制定系统营销创新策略、整合新媒体技术与渠道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未来的前景一片向好。

其一,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消费者的行为、偏好进行深入分析,能为甲骨文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持。可以继续开发甲骨文人工智能客服,比如,根据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地域等特征,设计不同风格的甲骨文文创产品,并通过精准的广告投放,将甲骨文文创产品推荐给目标客户群体,为消费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咨询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二,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有利于观众参与沉浸式的甲骨文文化体验空间。观众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地参观殷商时期的遗址,近距离观察甲骨文的刻写过程,通过AR技术,将甲骨文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将馆藏的甲骨文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全球观众都能随时随地欣赏到甲骨文的风采。以敦煌莫高窟景区内的数字敦煌沉浸展馆为例,观众戴上VR眼镜后,可以“走进”洞窟,打破时空的束缚“穿越”到1400多年前的壁画世界,AR技术可以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叠加,给观众带来虚实结合的参观体验。目前,由字节跳动公益联合国家典籍博物馆,与Pico、抖音共同打造的《古籍寻游记》游戏,利用VR技术,将殷墟甲骨等古籍呈现在VR画面中。用户可以在VR场景中穿越到商代祭祀现场,亲手体验甲骨的制作流程,感受商代的文化氛围,该项目让观众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接触和了解甲骨文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VR互动体验还能增强观众与甲骨文之间的情感连接。甲骨数字博物馆可以利用VR创建一个甲骨文字形演变的虚拟展示空间,用户在这个空间中通过交互操作,观察不同历史时期甲骨文的字形变化,了解其演变过程,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研究成果,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立朝.文化基因牵动新时代商业脉搏:从甲骨文的创意活化看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文化产业,2023(4):110-112.

[2]岳洪彬.当甲骨遇上考古:读《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J].南方文物,2020(2):17-23.

作者简介:王晶晶,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级博士生(北京 100024),农民日报社记者(北京 100025);刘东建,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24)。

编校:郑 艳

标签:  甲骨文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