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凭借其时间短、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满足了人们碎片化获取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在突发新闻事件、热点话题报道中展现出了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沉浸式报道方法的必要性在于,它不仅推动了新闻短视频的发展,而且为新闻传播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现通过对新闻短视频中沉浸式报道方法的探讨,深入分析其技术应用、传播效果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新闻传播的创新与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闻;短视频;沉浸式;报道
沉浸式报道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60度视频等技术手段,为观众提供了超越传统新闻形式的身临其境的体验。观众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而且能通过多维度的互动与参与深度理解新闻内容。这种报道方式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新闻信息的呈现方式,而且极大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与情感共鸣,使新闻传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新闻短视频的特征与沉浸式报道的发展
(一)新闻短视频的受众需求
新闻短视频的受众需求主要体现在即时性、简洁性、互动性和沉浸体验等方面,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化和碎片化的趋势,他们期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高效、浓缩的新闻内容,因此,新闻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满足了受众对快速了解信息的需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受众更加倾向于在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这要求新闻短视频应具备良好的移动适配性和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同时,互动性逐渐成为受众的重要需求之一,受众希望能够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新闻内容的讨论,甚至通过选择观看角度或参与故事走向的互动模式,增强参与感。[1]沉浸式体验是现代新闻短视频的重要特征,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受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般地感知新闻事件,增加对新闻内容的代入感和共鸣。因此,新闻短视频需要在内容生产上更加注重即时性与互动性,同时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提升受众的沉浸式体验,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二)沉浸式报道的发展历程
沉浸式报道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媒体形式的演变,从最初的文字与图片报道逐步扩展到视频、交互式图表等多媒体形式,再到如今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360度视频等先进技术实现的深度沉浸体验。[2]早期的报道形式以叙事为主,读者或观众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闻报道开始融合多媒体元素,如音频、视频、动态图表,从而提升了信息传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即时性、参与感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推动了沉浸式报道的进一步发展。技术的进步,尤其是VR和AR的普及,使得新闻报道从单向信息传递走向了与受众的互动,通过构建逼真的虚拟场景和提供如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了用户对新闻事件的感知和理解力。沉浸式报道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呈现,更是受众参与新闻的过程,使他们通过虚拟方式“进入”新闻现场,打破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隔阂,标志着新闻传播从平面走向了空间化、沉浸化的新时代。
二、新闻短视频中的沉浸式报道技术
(一)360度视频技术
360度视频技术通过全景摄像的方式捕捉场景的每一个角度,使受众能够从多视角沉浸式地体验新闻事件的现场环境。与传统的单一视角报道不同,360度视频允许观众通过移动设备或虚拟现实设备自主选择观看角度,提供了一种更具互动性的报道形式,这种技术尤其适用于报道复杂的新闻场景,如自然灾害、战争、文化活动等,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全貌,产生更强的身临其境感。[3]在制作方面,360度视频要求使用专业的多镜头设备进行同步拍摄,并通过后期处理实现无缝拼接,确保视频画面的连续性和沉浸感。配合空间音效技术,360度视频还可以通过多声道录音增强现场感,使得观众不仅能“看见”新闻事件,还能通过声音体验到其周围的环境。这种报道技术不仅提升了新闻短视频的真实感和参与感,而且增加了观众的交互体验,从而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在信息传递上的局限性。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新闻报道体验,新闻制作者利用VR技术能够将复杂的新闻场景进行三维建模,让观众通过头戴式显示设备或移动设备进入一个虚拟的新闻世界,在其中自由探索,仿佛亲临事件现场。这种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报道的物理限制,使观众能够进入那些他们无法实地到达的地点,如战区、灾区或历史重建的场景,而且还可以帮助受众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理解新闻事件。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反馈,增强了观众的感官参与,让他们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与现实世界无异的互动体验,这种技术既提高了报道的可视性和代入感,还能通过互动设计引导观众在虚拟新闻场景中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而赋予新闻报道更强的参与性和个性化体验。[4]这种沉浸式报道形式特别适合于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能够为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解读和更直观的情感共鸣,使新闻传播更加立体化和生动化。
(三)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AR)技术通过将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为受众提供一种更加直观且互动性强的沉浸式报道体验,AR技术能够在真实世界的背景中叠加虚拟元素,如图表、文字说明、三维模型等,使观众在观看新闻短视频时,不仅能看到真实场景,而且可以通过虚拟信息的补充获得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新闻报道中对复杂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如政治选举分析、体育比赛数据、自然灾害模拟等,通过实时叠加数据或3D效果,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背景信息或事件发展过程。[5]增强现实技术不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而且能够通过用户手势或视角的改变调整虚拟信息的呈现形式,从而提供个性化的观看体验。与虚拟现实不同,AR技术无需完全进入虚拟世界,而是让观众在日常环境中获得增强的信息感知,保持对现实世界的连接。这种融合虚拟与现实的报道方式不仅拓宽了新闻短视频的创作空间,而且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强的参与感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从而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和与受众互动体验。
三、新闻短视频中的沉浸式报道方法
(一)场景再现与沉浸感的增强
新闻短视频中的场景再现与沉浸感增强主要通过逼真地还原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和细节,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事件的氛围,并在视觉和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例如,2021年央视新闻在报道河南暴雨灾情时,使用了大量场景再现的沉浸式报道方法,通过无人机航拍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将洪水泛滥的城市区域进行精细化还原,观众能够通过短视频感受到灾难现场的震撼场景,不仅能清楚看到被淹没的街道和房屋,而且能通过沉浸式的画面和多维度的视角,了解灾区的实际救援情况。视频中还通过加入动态的水流效果和真实的音效,进一步增强了沉浸感,使受众仿佛身处现场,亲历洪水带来的巨大破坏。这种场景再现的方法不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而且使受众对事件的严重性和救援行动的紧迫性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案例充分展示了沉浸式报道技术在新闻短视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示范。
(二)用户互动与参与感的增强
新闻短视频中的用户互动与参与感主要通过融入互动设计和多维信息获取方式,使观众不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且能通过与报道内容的互动,成为新闻传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沉浸式报道方法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新闻的传播效果。例如,新华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推出的沉浸式新闻短视频报道就是这一技术的代表性案例。在报道冬奥会赛事时,新华社利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打造互动的全景赛场,让用户不仅可以观看比赛,而且还能选择视角参与到新闻内容的体验中。用户在视频中可以自由切换不同的赛事视角,如赛场边的观众视角或赛道上的运动员视角,获得全方位的赛事感受。这种参与感的增强,使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定制化地观看比赛的精彩瞬间,而不仅仅依赖于新闻编辑的固定角度。同时,通过互动功能,用户可以实时查看选手的赛场数据、历史表现等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赛事内容和运动员表现。新华社的短视频还加入了社交互动设计,用户可以在观赛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评论,并与其他观众互动交流,这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在这一案例中,新闻内容的互动性不仅表现在观众的观看方式上,而且还包括社交分享和即时互动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单向传播模式,变成了一种多向交流。这种沉浸式报道方法将新闻与用户体验深度融合,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趣味性和用户的黏性,也为新闻媒体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提升用户参与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数据可视化与多维信息呈现
数据可视化与多维信息呈现的沉浸式报道方法,通过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现,使得原本抽象的新闻内容更具可理解性和视觉冲击力,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信息量,同时保证观众的参与感。利用图表、动态模型、互动地图等多种可视化工具,新闻报道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并且让观众通过交互手段深入探索新闻事件的多个维度。这种信息呈现方式使受众不仅可以了解新闻事件的基本事实,而且能从数据中看到趋势、对比和背后的深层次背景,赋予新闻报道更高的层次感和信息维度。多维信息呈现则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素材,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成一个多感官的沉浸体验。通过将这些不同的信息维度有机融合,受众可以在观看新闻短视频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同时获取信息,增加对事件的理解深度。例如,结合实时数据更新、场景模拟等手段,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信息包,深度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和背景因素。这种沉浸式报道方法不仅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递效率,而且强化了观众的参与感,因为观众可以通过交互手段自主选择关注的角度或深入探索的细节。同时,数据可视化与多维信息呈现能够弥补传统新闻报道在信息复杂性和深度上的局限。面对当今信息量庞大的新闻环境,单一的叙述性报道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而通过可视化技术的引入,信息可以以更具层次感的方式呈现,使得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加丰富且具有洞察力的新闻体验。
(四)人物视角与故事叙事的深度挖掘
通过人物视角与故事叙事的深度挖掘来增强沉浸感的方法,强调以特定人物的经历和感受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带领观众深入理解事件的背景与影响,这种方法使观众不仅能够从宏观角度了解新闻事件,而且能从微观的人物视角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例如,《人民日报》在2020年推出的《武汉封城日记》新闻短视频,通过采访武汉市一线医护人员和普通市民,采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作为报道的核心,以叙事性强的个人故事为线索,将疫情下的武汉日常生活和抗疫场景展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在这一报道中,医护人员在抗疫前线的辛劳和压力,以及市民在封城期间的生活困境,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与场景描绘,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当中,体会到疫情给不同群体带来的深刻影响。视频通过跟随这些人物视角,从他们的视线、情感反应和具体行动中展示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他们的无助、坚强与坚持。故事情节的设计也采用了多层次的叙事结构,通过这些人物的不同时间节点与场景切换,展现疫情的变化以及社会各界为抗击疫情所作出的努力。这种深度挖掘人物故事的叙事手法,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与情感感染力,让观众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关心事件中的人,通过共情来更深刻地解读新闻背后的真实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短视频中的沉浸式报道不仅顺应了当前数字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而且为新闻内容的表达带来了新的突破。通过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深度叙事相结合,沉浸式报道有效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参与感,提升了受众的互动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传播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推动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社会的深度沟通。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沉浸式报道在新闻短视频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也将进一步拓展新闻行业的创新边界。
参考文献:
[1]郭小平,彭媛.从技术可供到技术赋能:新型主流媒体两会报道的融合创新[J].电视研究,2022(4):9-13.
[2]张祎.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短视频的传播与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22(2):46-48.
[3]姜圣瑜.新媒体“悦读”的内容供给与传播方略研究[J].传媒观察,2022(2):81-86.
[4]郝红霞,严三九.基于场景视角的央视东京奥运会融合报道策略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0):123-126.
[5]成玲玲.Vlog新闻的传播优势与提升策略[J].传媒,2021(16):60-62.
作者简介:董晓倩,雪城大学(纽约 13244)。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