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国际话语权作为国际话语权在体育领域的分支,不仅关系到中国体育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同时也对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法,对有关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育国际话语权研究呈现“单核心带头”的发展模式,高校体育院系是主要研究机构;主要围绕竞技体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中国话语权发展现状、中国体育外交、体育全球治理、体育强国等热点问题展开,部分研究对于“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界定不清晰,且缺少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研究。
【关键词】体育传播;国际话语权;可视化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在体育领域的分支,主要体现为一个国家在竞技体育赛场上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体育事务的参与、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决策权力等。一个国家在全球体育事务上的话语权实质上反映了其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对该国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决策和治理具有关键作用。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建设环节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国体育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近年来,“体育国际话语权”这一主题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该主题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辅以可视化手段,以知识图谱的形式系统梳理并展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研究的历史演进脉络。
一、数据分析
(一)发文量
本文以“主题=体育+国际话语权体育+话语权”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进行检索,筛选并整理的121篇文献构成文献样本。在文献样本中,第一篇与体育国际话语权主题相关的文献于2008年发表,即本文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08—2024年。通过数据分析可得,2008—2024年关于体育国际话语权主题的研究走势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1)。
(1)缓慢起步阶段:2008—2012年。我国关于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研究起步于2008年。第一次以该主题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张晓义、刘彤,两位学者认为国际体坛中诸多不平等现象的实质为话语权差异;[1]罗时铭提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重心的文化战略转向不仅体现了国家“软实力外交”的政策,也体现了中国在体育对外交往中不断提升的国际话语权;[2]刘剑则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为争取体育话语权的历时性过程,认为这一时期中国体育话语权的诉求实际上是希望通过体育话语权诉求获得国家主权的完整,获得民族与国家体育主权的独立自主[3],为当下中国争取体育国际话语权提供历史借鉴与参考。该阶段以体育国际话语权为主题的研究虽有起步,但仍处于萌芽阶段,甚至发文量在2011—2012年间处于停滞状态。
(2)稳定发展阶段:2013—2018年。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凭借38块金牌和多块银铜牌取得在海外参加奥运会的好成绩,竞技体育事业再一次取得可喜进展。但在该次运动会中,中国运动员遭遇不公平对待的事件仍然存在,引发学界和业界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视和探讨。该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竞技体育中的不公平判罚现象和中国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展开,探讨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困境与破局路径。虽发文量平均每年仅4篇左右,但相比2008—2012年在总体数量和年平均量上均有提升。
(3)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随着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顺利落幕,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进入了“北京周期”,这一阶段相关的主题研究开始呈现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数量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发文量上升至18篇左右。这一时期,学者围绕如何当好东道主,办好一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赛事,推动中国体育话语权在国际上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展开讨论。
(二)研究者
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作者为节点类型生成可视化图谱,从图谱所呈现内容来看,邰峰、王小凡、邓星华、梁立启、张晓义、栗霞几位作者在该主题领域的发文数量较多;邰峰、王小凡、邓星华、栗霞、张也、尹博文、高山几位作者相互间的合作较为紧密。除此之外,大部分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并不紧密,且大多数为个人研究,缺乏合作研究。可见,目前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主体的研究领域呈现出“单核心带头”的发展模式,合作研究为少数。
(三)研究机构
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机构为节点类型生成可视化图谱。在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主题研究的主要来源机构网络中,“N(网络节点数量)=116且E(连线数量)=70,Destiny(网络密度)=0.0105”,即各研究机构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势,但合作并不紧密,缺乏深度合作。与此同时,发文数量排名前5的机构均为专业院校学术机构,即各高校的体育院系。
(四)关键词
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关键词为节点类型,通过聚类生成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在该关键词聚类网络中,“N(网络节点数量)=146且E(连线数量)=223,Destiny(网络密度)=0.0211”,即各关键词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该图谱中“Q(聚类模块值)=0.7721且S(聚类平均轮廓值)=0.9145”(一般来说,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是较为显著的聚类结构,具有可信度。由研究热点图谱可得,关于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主题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主要围绕“话语权”“中国体育”“体育外交”“体育管理”“体育强国”“软实力”等关键词展开,同时,“话语体系”“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等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五)研究热点
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对不同阶段的关键词凸显强度进行统计,形成可视化图谱,能够直观呈现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研究热点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发展和变化趋势,进而从时间纵向视角来梳理体育国际话语权领域研究发展的整体脉络。
我国关于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研究虽起步于2008年,但在2008—2012年间文献数量较少,学者间研究方向关联度较低,难以形成关键词聚类。因此本文对于该主题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从2013年开始,探讨2013年至今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研究领域的热点走向及发展趋势。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研究热点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2013—2017年):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话语权缺失。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在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在国际赛场上遭遇的不公平对待也引发学者对于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地位的关注。“话语权”“软实力”“竞技体育”等关键词表明这一时期的研究将体育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主要围绕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育赛事上的话语权缺失以及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话语权问题展开讨论。
(2)第二个时期(2018—2021年):新时代的体育与话语权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多涉及话语权提升路径的探索,侧重从实践层面为提高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提供指导。同时,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对提升我国体育的国际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因而该阶段的相关研究热点与“新时代”“权力”“提升路径”和“实现路径”等关键词紧密相关。
(3)第三个时期(2022年至今):体育国际传播重要性凸显。体育国际话语权作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一环。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不仅对中国体育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因此,这一时期学者大多聚焦“国际传播”这一关键词,将体育作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结合重大体育国际赛事中的热点媒介事件展开探讨。
二、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研究趋向
(一)以竞技体育中“不公平”现象背后的话语权缺失问题为视角
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研究多以大型国际赛事为案例,围绕竞技体育领域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从学者关于竞技体育与话语权关系的探讨中,可以总结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及提升路径。谭达顺将中国体育话语权缺失的原因总结为“话语施行者人数比例和权威性不够”“话语内容理论性差”“话语对象缺失”“话语平台不完善”和“话语反馈无实效性”,提出应从提升软实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升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4]陈晔则认为除上述原因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低调等优秀品质在体育领域的“误用”使中国在面临判罚不公时大多选择沉默,导致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受重视。[5]贺婧、邱森等人则提出体育国际话语权具有“权威性”“世袭性”和“文化特性”三大性质,认为中国应当积极承担国际体育组织的义务与运行成本,进而为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奠定基础。[6]张晓义、永树理则认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缺失具有主客观的双重原因:主观上中国体育传播的话语质量不高、传播效果不佳且议程设置能力不足,客观上西方的刻板印象影响了国际公众对中国体育的认识,西强中弱的国际体育格局使得西方媒体主导了话语权和解释权,认为应该从“顶层设计”“基础理论研究”“话语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7]在体育国际话语权主题研究中,与竞技体育和大型赛事相关的视角一直是研究热点,且随着中国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增多,该视角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持续发展中。
(二)以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中国话语权发展现状为视角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以体育话语作为载体的,话语主体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进行发声。在当今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中,除了运动员以外,体育的参与者基本集中在以国际奥委会、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柱的国际体育组织。刘俊甫和张杨认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准是该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任职情况,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的人员比例低且决策层人数较少,直接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各种权利的实现。[8]万晓红、张德胜和李雪贝认为在体育领域有“仪规”“话语社团”“信条原则”和话语社会性四种限制话语主体的应用条件,在国际体育组织这一具体化的“话语社团”中,言语的权力被根据等级分配给各个言语个体,欧美国家在“话语社团”中的参与度远高于中国,因此在话语权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9]陈思、陈静静和张晓义认为在国际体育制度中仍存在大国操控的色彩;中国长期以来被排除在国际体育制度的制定之外。[10]荆雯、陈浩南、李洋和梁立启则认为中国体育专业人才参与国际体坛事务缺乏连续性,甚至面临被边缘化和除名的风险。[11]但也有学者从该角度对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行认知祛魅,梁立启、栗霞和邓星华在对体育话语权的解读中提出,在国际体育的运行规律下,“朝中有人”无法左右话语权,且体育话语权不主动尊崇大国身份,而唯崇其在国际体育发展中的引领能力和辐射作用。[12]总之,对中国国际体育事务参与的研究,最终都回归到中国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与互动层面,从人员参与到规则制定等层面探讨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困境,为中国体育提高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提供了现实参考意义。
(三)以体育外交与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为视角
体育外交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友好交流的有效手段。张晓义认为中国体育外交只有融入国际体系中,才能学习和利用国际体系内的人类文明成果,逐步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并获得话语权[13];该观点清晰地阐释了体育外交与国际话语权之间的关联。赵富学认为体育在国家外交领域有着独特的亲和力和无隔阂性,在整合国家外交资源、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方面有着积极作用[14],即中国特色体育外交能够为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提供更广的渠道和更稳的保障。王洪飞和赵亮认为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治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赋予体育外交的新任务,要以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为着手点,努力提高中国参与国际体育的治理能力。[15]魏伟认为体育外交层面的努力会影响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争夺,即“体育外交上的稳定和步步为营是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又一个必要保障”。[16]崔国文、白银龙、孙晋海和刘芳则认为中国的体育外交存在后发劣势,在国际体育事业中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在行业规则、人力资源等领域的限制;需要完善体育外交顶层设计,促进我国竞技水平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17]从中国体育外交的视角研究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发展,不仅为当下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和提升话语权提供了顶层设计指导和具体实践方针,同时对建立体育公共外交的长效机制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四)以体育强国背景下的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为视角
长期以来,体育都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国建设既是时代命题,也是我国进入强国建设复兴之路的重大社会实践。从历史演进的动态发展来看,体育强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而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亦是国际化的过程,因而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作为体育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体育强国的发展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张元章、吴燕等学者提出,在体育强国背景下提升我国体育外交话语权,对我国国家利益、国际地位和国际外交等各个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18]我国体育外交话语权的提升不仅是国际社会对我国体育外交话语体系的现实考量,更是基于未来我国体育外交需要整体提升的深刻性认识。提升我国体育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邰峰、尹博文等学者认为提高国际体育话语权是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之一;将体育国际话语权划分为权力关系、价值理念与制度规则三个维度,即“体育国际话语权是权力关系的延伸,其内核是价值理念,而制度设计则是实现体育全球化的核心路径”[19],从这三个维度解释了体育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内在机制,为我国体育在新时代提升国际地位、塑造国际话语权、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策略与方法。邵桂华和吴小圆认为中国式体育强国是超过一般性世界体育强国标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在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和提升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竞技体育比赛强、在国际体育组织强、在体育对外输出强”。[20]
总而言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发展不仅受到国际社会原有格局的影响,同时也与综合国力与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归根结底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应对国内外新形势的发展研究。
三、结语
体育国际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梳理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研究脉络对于我国全面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我国关于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研究目前仍存在概念界定不清晰,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研究等问题。在新时代中国式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未来的研究需以更加系统全面的视角着眼于基础理论、现实状况、发展趋势等方面,丰富我国体育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推动我国整体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近代中国体育现代化转型的媒介镜像研究”,批准号:GD23XTY21)
参考文献:
[1]张晓义,刘彤.国际体坛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及中国竞技体育的使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736-738.
[2]罗时铭.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60年论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7-9.
[3]刘剑.20世纪20年代我国体育话语权诉求的历史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7):23-26.
[4]谭达顺.在失衡的格局中失权:我国国际体育话语权现状分析及拓展路径研究——基于伦敦奥运会不公平事件的思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5):20-24.
[5]陈晔.我国奥运会争议判罚中的话语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132(6):13-15+5.
[6]贺婧,邱森,齐广璞,等.我国冬季运动体育国际话语权问题研究:以平昌冬奥会自由式滑雪项目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30-41.
[7]张晓义,永树理.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现实困境与提升方略——以里约奥运会为切入点[J].思想战线,2017,43(4):144-153.
[8]刘俊甫,张杨.国际体育组织中国话语权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784(10):81-82.
[9]万晓红,张德胜,李雪贝.新时代提升我国体育话语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7):21-28.
[10]陈思,陈静静,张晓义.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及提升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205(7):49-54.
[11]荆雯,陈浩南,李洋,等.我国体育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90(4):1-4+50.
[12]梁立启,栗霞,邓星华.体育话语权的认识解读与提升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199(1):1-6.
[13]张晓义.中国体育外交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7.
[14]赵富学.习近平新时代体育外交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价值意蕴及实践特质[J].体育科学,2019,39(9):14-23.
[15]王洪飞,赵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体育外交:历史使命、现实困境与应对方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236(2):28-34.
[16]魏伟.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媒介化、外交与软实力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3):26-36.
[17]崔国文,白银龙,孙晋海,等.我国体育外交实力解析及提升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229(7):20-26.
[18]张元章,吴燕,张巧巧,等.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外交话语权的提升路径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1):54-59.
[19]邰峰,尹博文,王小凡,等.新时代中国国际体育话语权的内在机理与构建策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40(2):1-6.
[20]邵桂华,吴小圆.中国式体育强国: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实践要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6):644-649.
作者简介:廖慧平,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 510500);洪悦莹,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学院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硕(广州 510500)。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