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穆青是“喝延安水”成长起来的党的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其“勿忘人民”理念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语境下的具体实践,也丰富了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通过对“勿忘人民”的形成根源、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进行历史回溯,重访穆青在不同阶段鲜明的业务实践取向,研究认为穆青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深化了其理论基础,也在于为新闻实践与知识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新闻学;穆青;勿忘人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1]。在数字媒介环境的背景下,建立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是党中央赋予中国新闻学科的历史使命,也是学科发展的时代需要。扎根于中国新闻宣传战线的历史语境,挖掘已有的新闻理论与成功经验,并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能够转化为可实践、可运用的“中国之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这对提升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理论深度与时代价值十分重要。
穆青是中国20世纪新闻历史的写照和见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新闻工作者,穆青在6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勿忘人民”“新闻三论”“两翼齐飞”等重要理念,彰显了中国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已有研究对穆青事迹、思想及“勿忘人民”的警示含义与人民立场已作出阐释,揭示出穆青“实事求是、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本文强调“勿忘人民”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实践之间的互动关联,通过中国特色新闻学视角,结合穆青的典型事迹与报道,挖掘“勿忘人民”对新时代新闻理论建设的理论价值。
一、作为新闻理想:“勿忘人民”的历史坐标与理论贡献
新闻理想包含个人对新闻职业的期望和想象,体现了新闻从业者对职业的认知态度和总体评价,并通过专业准则来稳固新闻职业的正当性。[2]表面上看,新闻理想为新闻学提供了道德规范和实践指导;更进一步地,它也是衡量国家或地区新闻事业成熟度、健康程度的重要参考。[3]
(一)“勿忘人民”是如何提出的
“勿忘人民”是穆青同志在长期业务实践中凝练出的新闻理念,也是一种新闻理想。1988年4月,他在福建分社视察时首次题写“勿忘人民”,提醒记者站在改革前沿,深入群众,掌握真实情况。随后,穆青多次为地方记者与通讯员题写“勿忘人民”,鼓励大家关注一线典型,传递社会正能量。即使离休后,穆青仍坚持到各地调研,并与年轻新闻工作者座谈,强调“勿忘人民”的意义已超出新闻报道本身,更关乎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关于这一理念的由来,穆青曾在《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等文章中回应:鼓励年轻记者扎根群众,切忌高高在上或急于求成。1991年在《新闻记者》杂志访谈中,穆青进一步指出,只有对人民充满深厚感情,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4]1996年,在“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闭幕式上,穆青深情回忆革命年代百姓的无私奉献,呼吁所有新闻工作者“不能忘记老百姓的恩情”,也再次强调了“勿忘人民”的初心。[5]
(二)“勿忘人民”为什么被人铭记
“勿忘人民”之所以产生广泛影响,既体现在穆青丰硕的新闻作品中,也映照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工作的本质与职业道德要求。学界从三个方面对其重要性加以阐释:
第一,“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理念的基础。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大局意识。[6]它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7]第二,“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写作的经验总结。“勿忘人民”是一种写作方法,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8]通过连接记者与地方的情感纽带,建立深厚情感,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报道。第三,“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理想的概括。他曾对年轻记者强调“成才没有捷径”。它承载了穆青对新闻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与对人民的深厚情感。[9]这种理念也升华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标准与社会责任,被行业内广泛认可。
南振中先生进一步指出,“勿忘人民”的警示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牢记人民主体地位、铭记人民哺育之恩、守护人民根本利益。[10]董广安教授认为,“勿忘人民”已深深融入穆青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态度。[11]包括任羊成、吴吉昌等在内的诸多被采访者,都将穆青视作工作和生活中的真挚朋友。正是这种与群众“性情相同”的共鸣,让“勿忘人民”超越单纯的职业操守,上升为人格魅力,成为后来新闻工作者心中的榜样。
二、从理想到行动:“勿忘人民”的精神内涵
聚焦穆青的职业生涯与新闻作品,通过构建穆青新闻实践的纵向脉络,得以更好地理解其新闻思想的演进历程及“勿忘人民”理念的深层内涵。
(一)“勿忘人民”新闻理念从哪里来
穆青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培养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自祖父承袭“仁者爱人”的家风与少年时期在农村的生活体验,使他对农民的勤劳善良有着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即使在校时光不长,他在大同中学和延安“鲁艺”期间所接受的党性教育与文学熏陶,仍对其人格与思想塑造起到关键作用。[12]
抗日战争期间,穆青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1938年,17岁的穆青投身革命,开始从事记者工作。穆青深受这一时期新闻宣传工作思想影响,完成了“党性”“战斗性”“组织性”的锻造。1943年,穆青撰写了《雁翎队》,生动描绘了民间抗日武装的英勇事迹。1946年,他以笔名“关寄晨”在《东北日报》发表长篇报告《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详实记录了东北抗联抗日斗争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穆青在《解放日报》刊登《工人的旗帜赵占魁》等著名人物通讯。通过深入一线、贴近群众,穆青的报道及时纠正了对工人思想的误解,彰显了新闻工作的巨大社会影响力。[13]这使他意识到新闻工作者主动深入社会、发掘鲜活题材的重要性,继而形成“坚定不移的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反对高高在上的空洞报道,强调语言生动、内容真实。后续《南征散记》中的作品多以人民视角记录了革命进程,是记录人民解放过程的宝贵资料,也是穆青一生中报道数量最多的时期。
(二)“勿忘人民”理念进一步深化
新中国成立后,穆青历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上海分社要职。在此期间,他不仅继续亲力亲为地进行写作,还注重总结团队合作的经验,探索并形成了独到的新闻业务理论。[14]尤其在上海分社任社长时,他强调贴近群众、服务人民,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生活为报道重点,如《访问荣毅仁》《上海在改造高潮中》《上海工商界联欢晚会》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海的实际,宣传了党的政策”。[15]
20世纪60年代开始,穆青对新闻写作的思想与方法进行了理论化思考,陆续发表多篇阐述新闻观念与业务实践的文章,如《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谈非事件性新闻》《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多从政治上思想上考虑报道的主题》等。改革开放后,他担任新华社社长,更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构想,如《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发展社会主义新闻学》等。其间,他不断探讨新闻改革、发展及记者素质与责任等核心议题,始终把新闻事业与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其新闻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正如《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所言:“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16]无论是具体报道还是理论论述,穆青都紧紧围绕“勿忘人民”这一核心展开。他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社会变革,也始终关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体验。正是在这种“人民性”与“历史性”的交汇中,穆青的新闻理念站在当时时代的前沿,记录并传播了主流精神与价值,为当代新闻工作者理解与践行“勿忘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三、审视来时的路:“勿忘人民”的时代价值
(一)“勿忘人民”指导人物报道创新
宣传典型人物,发挥榜样带动效应,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鲜明特色。[17]1978年后,国家推动新闻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为新闻业带来新机遇与挑战。此时,穆青提出新闻学要有“创业”的观点,这是中国较早提出形成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业务领导之一。他指出,资产阶级新闻界往往受“英雄史观”影响,偏重官僚或政客等社会精英的刺激性报道;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新闻人物应聚焦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作出卓越贡献、值得社会尊崇与学习的先进典型。[18]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不仅让中国新闻人物报道区别于西方国家,也区别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此过程中穆青的报道虽受到时代环境与个人经历的限制,有时存在政治性语言运用与人物塑造的夸大之处[19],但其核心价值与方法论对当代新闻报道仍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人物报道更借助视频、音频、图文等多媒介手段,通过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扩大覆盖面,深化对人物细节与情感的挖掘,取得了新突破。
(二)“勿忘人民”指引新闻理论创新
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主体多元化,无论是新闻社会学还是数字新闻学,都在强调“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用户情感和体验。倘若脱离群众、忽视人民需求,新闻便难以维系生命力。当前自媒体虽拥有丰富的主题与语言资源,却往往缺少思想与情感的沉淀。穆青也强调,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传播手段与写作技巧,但必须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坚持新闻的政治属性和社会使命。“勿忘人民”恰可在此过程中为新闻理论创新提供价值指引,避免盲目跟风或受不实信息干扰,通过深入调研与多方求证提升报道质量。通过新闻报道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增进理解与支持,正是这一理念的要旨。
四、结语
新闻并非西方的专利。回望新中国新闻业与新闻思想的发展与变迁,将西方的新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当时的新闻实践相结合,是中国新闻学在创立时期的发展特色。[20]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也不是单纯沿袭他者理论或实践,而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本土经验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指引,因而催生了扎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勿忘人民”理念,强调贴近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生活。这对于当下记者日益依赖数据与技术来发现选题的趋势,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纠偏与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否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作出回答。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一大背景下来认识。”[21]“后工业化”时代环境下,记者与媒体面临着失势与式微,行业的普遍焦虑促使从业者不断寻找技术手段与叙事方式,以保持新闻的社会关联度和存在合法性。这更需要基于本土新闻理论创新而非不经检验、盲目整合各类新概念。[22]“勿忘人民”正是基于实践构建完善的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基石。
因此,正如穆青对年轻记者的嘱托——“勿忘人民”和“坚持真理,把握大局”。除了始终强调以服务人民为核心、倾听普通民众的声音,还需要研究者与从业者保持批判性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实事求是、清晰生动地向受众讲好他们关心的事件”比一味追求“客观中立”更具影响力与说服力。唯有在唯物史观与正确党史观的引领下,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成功经验并认识未来发展方向,方能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注入新的动能与思路。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4-10-19].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郑保卫.理想·理念·理性:兼论新闻工作者的荣辱观[J].当代传播,2007(1):27-30.
[3]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新闻大学,2015(5):119-125.
[4]穆青.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J].中国记者,1991(3):4-5.
[5]穆青.我的心里话:在“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记者,1996(11):18-20.
[6]刘宪阁,沈哲.“勿忘人民”理念的百年审视[J].新闻战线,2021(12):38-40.
[7]朱清河,董一陶.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蕴[J].教育传媒研究,2020(1):6-13.
[8]穆青.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13.
[9]王晓宁.穆青新闻管理实践对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示范意义[J].当代传播,2017(5):35-39.
[10]南振中.“勿忘人民”的警示价值:写在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前夕[J].中国记者,2013(10):10-15.
[11]董广安.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96-106.
[12]董广安.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132-133.
[13]方提,尹韵公.从赵占魁到焦裕禄:穆青典型人物发现及其报道的“暗靶”逻辑[J].国际新闻界,2024,46(6):22-33.
[14]张惠芳,王昉.穆青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474.
[15]穆青.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50-72.
[16]穆青.十个共产党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4-8.
[17]张惠芳,王昉.穆青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58.
[18]穆青.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4.
[19]周鑫.浅析穆青人物通讯写作的局限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4):48-49.
[20]陈力丹.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和创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6(3):25-29.
[21]求是.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EB/OL].(2024-10-22)[2024-10-31].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4-10/22/c_1130212004.htm.
[22]周勇.从元问题出发: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进路[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10):5-16+126.
作者简介:胡世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后,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 450001)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