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周边气候故事:情境基础、价值建构与深化路径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235)

【摘要】气候与环境议题凭借着全球性影响、区域性协调、在地化实践等特征,成为我国开拓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在气候与环境领域合作的深入,如何讲好此类故事,助力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话语权,成为社会重要关切。中国和蒙古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连片区域之一,荒漠化防治作为两国气候治理的关键举措,不仅关系到中蒙双方在国际气候议题中的负责任形象,更切实关乎中蒙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周边外交为基点,论述了讲好中蒙联合治沙故事的情境基础,阐述其叙事价值建构及深化路径,旨在为扩展国际传播中的气候议题以及提升国际气候传播效能提供新的突破点。

【关键词】周边外交;气候传播;中蒙合作;环境叙事;荒漠化防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之一,而荒漠化防治是中国式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作为荒漠化大国,新中国持续开展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时强调,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1]

蒙古国是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蒙两国地理环境相似,共享边境,毗邻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成为影响两国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蒙两国就开始了联合治沙实践。近些年,随着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等政治议程接轨,中蒙联合治沙成为我国在国际气候议题中塑造大国形象,创造优势舆论的重要机遇。

本文以中国与重要邻国蒙古国已开展几十年的联合治沙实践为依托,在气候传播视域中,探究如何以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为导向讲述好中蒙联合治沙故事。

一、讲好周边气候故事的情境基础

(一)共存的环境问题是讲好周边气候故事的现实支撑

环境话语是对环境现实的表征。讲述中蒙联合治沙故事,首先就是要根植于中蒙共同面临的荒漠化现实。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启动实施了一系列荒漠化综合防治工程,如作为我国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的“三北”工程,为筹备北京奥运会开展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省区开展的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工作等,这些荒漠化防治工程对提升植被覆盖度成效显著,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数个荒漠变为绿洲,荒原变为林海,创造了一个个生态奇迹。

然而,荒漠化具有的区域性特点,使得防治工作仍然存在“整体缓解、局部恶化”的风险,其中沙尘暴便是土地荒漠化引起的最直接的环境灾害,因其具有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多年来备受沙尘源地及下游区民众的关注。中蒙毗邻区荒漠化严重、地表裸露度较大,已成为东北亚沙尘暴发生的主要源头区。每年由此引发的特大沙尘天气对中蒙两国的工农牧业生产和民众日常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中蒙两国于20世纪90年代便开展了联合治沙实践,近些年在“一带一路”生态合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影响下,中蒙联合治沙不断迈向新台阶。如2022年11月28日,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蒙古国启动种植十亿棵树的计划,并积极与中国政府部门和治沙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以扩大应对气候变化、荒漠化领域的合作。这些措施不仅回应了对严重影响民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的关切,也有效增加了中蒙两国在国际气候事务议程中塑造良好形象的机会,为构建两国绿色话语体系和提升国际气候话语权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支撑。

(二)共融的价值理念是讲好周边气候故事的认同基础

中蒙两国的合作历来是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这为双方在治沙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早在1993年,两国就加入了东北亚次区域环境合作计划,其中治理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其优先领域之一。这种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的合作理念,是两国能够有效合作的关键。

近些年,随着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以及中国共建“一带一路”、蒙古国“草原之路”相互携手,中蒙两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2]这些合作最根本的价值逻辑在于:这既符合中蒙两国绿色发展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中蒙两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切愿望。两国文化虽有不同,但在处理环境问题时,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这为讲好中蒙联合治沙故事注入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与此相对,受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中蒙两国在生态安全领域都曾受到“人类中心主义”以及“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制约,环境保护行为常常以风险、危机和冲突的模式呈现。[3]近年来,中蒙两国逐渐认识到,生态安全的核心在于将人与环境作为和谐共同体来对待,这种共同的价值观转向为讲好中蒙联合治沙故事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共通的民心民意是讲好周边气候故事的重要保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蒙两国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为双方共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和民意支持。双方通过统筹多部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国际人才和留学生培养计划、国际论坛等,共享荒漠化防治技术与经验,推动了中蒙两国荒漠化防治行动。此外,荒漠化防治作为中蒙两国生态富民、绿色富民的工作重点,通过加强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合作,真正实现了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如建立固沙示范区、揭牌成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设立两国友好植树造林区域等多样化的合作内容,有力促进了中蒙联合治沙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在这个过程中,民心相通使得双方能够在治沙过程中充分协调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推动了中蒙两国荒漠化区域的环境改善。

加强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心与心的相连,不仅为中蒙两国荒漠化防治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中蒙两国媒体进一步讲好中蒙联合治沙故事、强化两国环境传播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二、讲好周边气候故事的价值建构

(一)营造“共面”叙事:突出环境议题的内外双重属性

在中蒙联合治沙的现实语境中,蒙古高原作为中蒙两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荒漠化防治问题关乎双方经济建设和生态安全。中蒙两国毗邻地区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复杂地域系统和生命共同体,加强跨国生态环境合作至关重要。[4]由此也催生了讲好中蒙联合治沙故事的必要性。2023年4月我国北方连续遭遇沙尘天气,《中国新闻周刊》、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通过引用大量数据和案例,追寻沙尘暴频发的原因,并指出:“蒙古国是中国沙尘天气的重要策源地。”沙尘暴作为大尺度的陆表过程,涉及中蒙两国区域人为活动,需要双方携手应对。[5]这些报道不仅以科学视角探寻了引起沙尘暴的环境恶化问题,更将沙尘暴与周边国家的民生、经济、政治、发展等诸多领域联系起来。可见,周边国家气候叙事需要提倡“国内—国际”整合传播模式,建构共同体叙事,引导公众正视诸多环境问题具有的“内—外”双重属性,形成与周边国家共同面对的有利舆论氛围。

(二)创造“地方”叙事:在共识中尊重环境的地方价值

在周边国家的气候叙事中,环境问题往往既具有区域性,也呈现出全球性,如何处理好区域与全球这组关系,是认知环境、表征环境、传播环境的重要逻辑基点。当下,全球关于环境议题的话语权呈现出结构性稳定特征,而这些关于环境的固有表征范式却在区域内部的在地化实践中被不断改造。以中蒙联合治沙实践为例,如果将“区域—全球”理念融入中蒙联合治沙故事,则有利于突破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西方世界为解决非洲等贫困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为基础所呈现的普世价值,实现环境话语权重构。因此,讲好中蒙联合治沙故事就是要在批判中重拾荒漠化治理的环境话语,这需要在全球生态语境中更加尊重来自特定区域的本土化、原生性甚至是文化遗产。作为荒漠化防治的典型案例,中国正在以系统的、成建制的方式加入中蒙联合治沙进程中。例如,中国帮助蒙古国一起完成种植10亿棵树的计划、中蒙两国签约开展防治荒漠化公益项目、计划合作建立国际防治荒漠化试验基地等,获得显著成就。

(三)构建“科学”叙事:在专业方案中重视环境民主

在环境治理中,民众与专家在风险感知上存在较大差异,由此产生了治理决策的差异。2012年四川什邡钼铜项目、江苏启东制纸排海工程项目,这些环境事件中专家知识与民众认知的分歧,导致民众对治理决策的质疑和反对。而民众在感知环境问题时,则倾向于采用直觉判断。以中蒙联合治沙为例,在荒漠化治理中,追求基本生存权而进行的极为低效的放牧、农垦、樵采和伐木等行为,虽然已经被专家证明超出了土地的承载力,但这在当地居民的视角下却是合理的,因为这些行为是他们生存的必要手段。为此,打造一个专家—民众共通的话语体系,作为信息的收集以及分发站,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如在报道沙尘暴灾害时,主流媒体习惯于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龟裂的大地以及漫天的黄土,给公众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由此带来的恐惧感使公众不得不思考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受众参与到荒漠化防治的具体行动中。但同时,这些叙事却容易忽略在地民众作为环境第一现场者的态度与观点,如果仅凭科学叙事,荒漠化问题就被演化为一种纯粹的理性对象,诚然,这一问题会夹杂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乃至国际政治诸多社会影响。因此,在周边国家气候叙事过程中,搭建专家与民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信息桥梁,在科学治理基础上,重视“民间的环境专家”的声音,是实现传播效能的必要之举。

三、讲好周边气候故事的深化路径

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思路,也是建构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法论。在中蒙联合治沙的国际传播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在环境议题中用生动故事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仍需要回归环境议题与民众生活的密切连接性。

在政治议程中,媒体发挥着重要的动员作用。中蒙之间的媒体合作广泛而频密,这从已经举办十四届的“中蒙新闻论坛”中可见一斑。中蒙两国媒体是开展高水平生态环境新闻交流的桥梁。例如新华社在以“媒体为保护大自然而携手努力”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蒙新闻论坛报道中,聚焦于两国携手治沙这一关键议题,讲述中蒙两国新闻界以防沙治沙为纽带,以植树造林为桥梁,围绕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等主题积极讲好全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精彩故事。[6]在这个过程中,中蒙两国媒体不仅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力量,也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起更加坚实的平台。

在以往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尽管我们想尽办法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念具象化,但在国际舆论中常常被曲解,甚至面临“妖魔化”风险。因此,在中蒙联合治沙实践中,我们不能一味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治理先进性,试图制定唯一路线图,而是要着重阐述这一发展理念所体现出的对环境责任、环境秩序以及环境规则的担当,努力做到提供帮助而非发号施令。[7]同时,民众是自然环境的第一享有者,环境故事源自广大民众的生活经验,更要作用于广大民众的真正认同。因此,环境故事更应该瞄准日常生活,用关于“民心的故事”换取“故事的民心”。

四、结语

随着气候议题与国家话语权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气候传播已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发力点。以往的气候叙事多聚焦于全球层面的减排目标和各项实施政策,内容较为宏观和抽象,而针对周边国家的叙事则更注重具体问题和实际多边合作,这种基于周边国家视角的气候叙事,不仅是一种内涵丰富、叙事多元的传播手段,也是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塑造负责任友邻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更是有助于解决区域气候问题,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从这一视角看,本文着意论述的中蒙联合治沙实践,其作为一个多角度叙事、多主体参与和多视角传播的典型案例,希冀成为未来气候传播领域赢得国际传播话语权的重要路径之一。

[本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传播动员研究”(项目编号:10040320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段娟.新时代中国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16(06):41-49.

[2]徐保军,高郡.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全球指向与国际传播[J].对外传播,2023(08):61-65.

[3]周嘉颖,周鑫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的传播[J].对外传播,2024(04):62-64.

[4]张秀杰.“蒙古国生态安全构想”与中蒙生态安全合作[J].学习与探索,2022(04):59-64.

[5]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平台.北方今年第10次,“卷土重来”的沙尘暴能根除吗?[EB/OL].(2023-4-20)[2024-12-11].https://mp.weixin.qq.com/s/b9vgqjCTEE8oarUL4TkpqQ.

[6]新华网.第十三届中蒙新闻论坛举办[EB/OL].(2022-12-23)[2024-12.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012158319340317amp;wfr=spideramp;for=pc.

[7]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70.

作者简介:阿希塔,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呼和浩特 010000);苏日古嘎,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呼和浩特 010000)。

编校:王志昭

标签:  两国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