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遗产基于融媒时代创新传播范式新探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346)

【摘要】黄河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与优秀传统,以及促进文化可持续流传具有重要意义。现以融媒时代为背景,以河南省为重点研究区域,结合黄河文化遗产的融媒传播实例以及视觉传达设计实例,指出融媒时代为黄河文化遗产带来的传播机遇。同时分析融媒时代黄河文化遗产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传播人才等维度面临的困境,针对性提出创新叙事方式、激发内容换新,创新交互渠道、强化受众参与,强化文化形象、助力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团队等传播策略。旨在推动黄河文化遗产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和现代化传播,助力黄河文化遗产传承,在提升黄河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黄河文化遗产;融媒时代;文化传播;河南;视觉传达设计

河南作为黄河文化的腹地,上承黄河文化之源,下接黄河文化之脉,黄河文化遗产数量和种类在黄河流域九省区中遥遥领先,加之河南卫视有关黄河文化的节目在技术应用、舞台视觉设计等方面充分展现出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为黄河文化遗产在融媒时代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示范。

我国从2014年开启媒介融合元年至今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融媒时代,融媒时代的来临不仅使得传媒环境产生深刻变革,同时也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对文化传承、传播的影响尤为突出。融媒体时代,应当在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助力黄河文化不断发扬,确保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融媒时代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机遇

融媒体相比于传统媒体,具有强互动性、高时效性、超个性化、多维度传播以及立体化呈现等优势。融媒时代黄河文化遗产面临的传媒环境、传播路径以及呈现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也因此获得不同于以往的传播机遇。

第一,黄河文化遗产传播路径增多。融合媒体的发展催生了融媒时代,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状态,包括传播平台、传播手段以及媒体组织架构的重组、会聚以及融合,是信息传输渠道多元化发展下催生的新型运作模式。因此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的黄河文化遗产传播路径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路径,而是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移动信息传播平台等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新路径。例如,河南卫视“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晚会”节目中,《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内核均是黄河文化,这些黄河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以新姿态问世,除了创新文化元素外,关键在于河南卫视利用融媒资源实现传播联通,以多路径传播助力黄河文化遗产成功破圈。

第二,黄河文化遗产呈现形式多元。融媒时代颠覆了黄河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使得黄河文化遗产能够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一是融媒体打破传统媒体形式的束缚,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同时多元化的传播形式能够满足受众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实现黄河文化遗产的精准传播。二是黄河文化遗产具有多面性,融媒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黄河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充满科技色彩,同时也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现黄河文化遗产,从而使黄河文化遗产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三是融媒体技术为受众提供了更多交互和参与黄河文化遗产传播的机会,借助视觉传达设计、UI交互设计以及新一代互动技术,可以沉浸式地呈现出黄河文化遗产的内涵和魅力。

二、融媒时代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

黄河被称为“百川之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但是黄河文化体系庞杂、黄河文化遗产数量繁多,融媒时代的黄河文化遗产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以及传播人才等方面仍然面临传播困境。

第一,传播受众严重脱节。黄河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不言而喻,但是从传统媒体时代到融媒时代,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不足。一方面,传播受众处于一个信息密度高、内容碎片化、传播移动化的融媒时代,同时融媒时代的媒介环境高度开放,潮流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于受众注意力的稀释也不可小觑,加之年轻受众更加注重便捷性、娱乐性和消费导向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地域广大,拥有多种不同方言,使得部分文化遗产的资料和文献仅以传统方言存在,这种语言断层使融媒时代的受众丧失了传承黄河文化遗产的信心和兴趣。

第二,传播人才凤毛麟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播人才在不同时代肩负着不同使命,黄河文化遗产在融媒时代发展不仅陷入传承人骤减的困局,同时面临传播人才不足的困境[1]。一方面,融媒时代黄河文化遗产传播需要兼具较强传播能力与深厚文化内涵以及设计功底过硬的复合型人才予以支持,而此类人才培养难度大、培养成本高,加之传统文化产业链的发展较为滞后,导致复合型人才对此类行业的就业前景信心不足。另一方面,黄河文化遗产广泛分布于不同地区,人才之间的地域隔阂也是造成黄河文化遗产传播隔阂的一大关键因素。

三、融媒时代黄河文化遗产创新传播策略

黄河文化遗产传播能够将黄河精神、黄河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融媒时代的浪潮中,加大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突破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创新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

(一)创新叙事方式,激发内容焕新

融媒时代,要想革新黄河文化遗产传播,必须结合融媒时代的传播特点创新黄河文化遗产的叙事方式。一是可以借助媒介技术从形式上转变黄河文化遗产的叙事方式,二是可以通过组合不同文化催生新的传播内容。

其一,强化融媒技术赋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融媒技术正在逐步渗透于黄河文化遗产的生产传播领域,对黄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进行感官式交互、互动式设计。首先,可以将黄河文化遗产的内容以数字化、立体化和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可以将黄河文化的非遗技艺作为设计元素融入手机、广场、地铁、机场等各个区域的电子展示屏中,或是邀请视觉传达设计师参与城市雕塑、壁画等公共文化艺术项目的设计,使观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验到黄河文化的气息。最后,专注于数字藏品升级,借助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升级线上黄河文化遗产数字藏品,每一个元素都需要被精心设计,以加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提升黄河文化遗产呈现形式的新颖度,这不仅能够加强数字藏品的文化气氛,还能够有效提升黄河文化类数字藏品的视觉识别度。

其二,尝试文化排列组合。融媒时代从表面来看是技术的融合和平台的整合,但从本质而言是内容的融合和文化的组合,尝试将各种文化与黄河文化遗产进行排列组合,在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反而能够发现黄河文化遗产新的闪光点。

(二)创新交互渠道,强化受众参与

融媒时代是万物皆媒的时代,受众能够接触的媒介平台也越来越广泛,创新黄河文化遗产的交互渠道,强化受众参与到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中来极具现实意义,可以在拓宽黄河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渠道的同时,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升民众对黄河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黄河沿岸文化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

其一,充分利用社交平台。黄河文化遗产传播必须充分利用好社交平台。一方面,开发专门的黄河文化社交互动小程序,提供丰富的互动内容,例如互动地图、互动游戏和教育工具,使受众能够借助社交媒体深入了解黄河文化,通过便捷化、个性化的界面设计,增强受众体验,鼓励受众探索更多的黄河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借助社交平台传播的即时性、多样性,使单向的文化传播变成双向的文化解码,以此提升受众的文化自觉。

其二,拓展线上文化活动。拓展黄河文化遗产的线上文化活动,首先,可以打破文化活动时间、地域以及人数的限制,利用线上平台的大数据技术将对黄河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受众聚集在一起,密切受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其次,可以进行变相的黄河文化遗产沿线文化旅游推广,将线上的受众流量转换为线下的文旅经济;最后,创造全方位的线上文化体验,如将音乐、音效、触觉反馈与视觉设计内容结合,使黄河文化线上活动更加生动,充分调动起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元素。

(三)强化文化形象,助力产业发展

传统媒体时代,黄河文化遗产处于“隔断式”传播的状态,即区域内传播性很强,但始终难以突破区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使得黄河文化遗产的品牌形象“四分五裂”,未能成体系发展。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应当促进黄河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黄河文化遗产的文化形象,助力黄河文化产业发展。

其一,打造黄河文化品牌。河南省近些年来在传播黄河文化中的表现突出,可以作为黄河文化遗产的品牌核心,打造河南黄河文化设计品牌。首先,要确定河南黄河文化设计品牌核心理念,明确品牌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历史遗产的定位。其次,结合黄河文化元素与河南省的特色,利用美术艺术设计品牌的标识,提供统一的视觉标识系统,确保所有传播材料在视觉上的一致性和专业性,强化河南黄河文化设计品牌的辨识度。最后,利用美术设计、视觉传达技术构建黄河文化的IP,黄河文化IP不仅能够增强地区的形象,还能够加深受众对黄河文化的印象。

其二,创新黄河文创产品。在打造河南黄河文化设计品牌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创新河南黄河文创产品的设计,助力河南省内文化和设计相关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可以结合河南省内的特色黄河文化,结合美术作品设计高品质产品,开发一系列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服装、家居用品、装饰品等。另一方面,借鉴外来文化,河南黄河文化文创产品与之相融合,促进河南的黄河文化设计品牌在国际上的认同。

(四)创新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团队

融媒时代,传统的文化传播人才已难以应对媒介环境、文化市场与受众文化需求三者的动态转变。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文化人才培养已成为各国进行文化输出的“新赛道”。

其一,鼓励跨学科人才教育。融媒时代的黄河文化遗产传播对复合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同步提高,高校应当鼓励跨学科人才教育,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为黄河文化遗产传播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首先,鉴于黄河文化遗产传播人才需要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传媒和技术工具,高校应鼓励包括历史、考古、文化、传媒在内的多个专业设置线上线下公开课程,以此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知识和媒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黄河文化的品牌化传播和文创产品创新需要培养大量了解黄河文化的美术类、艺术类、设计类人才,高校应当将黄河文化课程融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发涵盖视觉艺术、历史文化、数字技术等领域的课程体系,结合艺术史课程和现代设计软件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传统艺术的同时,掌握艺术形式数字化表达技能,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最后,随着融媒时代的媒介环境越来越开放,黄河文化遗产传播应当面向国际,高校应侧重跨文化国际人才培养,以国际化的视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针对国际传播专业增设黄河文化、非遗文化等相关课程[2]。

其二,推动人才跨区域培训。黄河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地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黄河文化遗产都有独特的历史和特点,加之黄河流域拥有多种方言,传播人才需要精通不同方言,并掌握地域性的文化知识,才能有效传达黄河文化遗产内容。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传播人才跨区域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地域之间的黄河文化交流互鉴,同时能够满足各地区对黄河文化遗产传播人才的需求。首先,国家可以支持在黄河流域重要的文化遗址附近建立专门的跨区域人才培养基地,定期组织流域九省区的文化部门、文化企业人才进行培训。其次,以河南省为中心,搭建黄河文化遗产研究融合平台,鼓励各地文化部门、文化企业与民间黄河文化非遗传承人在平台中针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随时进行交流互鉴和共同学习。最后,探索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创新人才模式,通过与跨区域企业和文化机构的合作项目,让人才可以参与到各个地区的黄河文化遗产设计项目当中,鼓励人才探索并融合不同地区在黄河文化现代视觉传达中的新表现形式和叙事方式。

四、结语

当站在时代的交会点上回望,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融媒体时代为黄河文化遗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使黄河的故事流动于虚拟与现实之间,唤起全球公众对这段千古流传文化的新认识与新感受。希望今后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黄河文化遗产能够以更加鲜活的形态,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了解和珍视,让黄河文化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承载历史、启迪未来。

(本文为202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年度规划一般项目“全媒体视阈下黄河文化遗产传承与艺术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BYS033)

参考文献:

[1]卞建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重点保护文物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3):22-27.

[2]罗金妮.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J].全媒体探索,2023(7):114-116.

作者简介:张翼,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郑州 450001)。

编校:王 谦

标签:  黄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