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报道,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没有批评的媒体,是不完善的媒体;负责任的批评,是疗治社会弊病的良药。马克思说:“敢于开展新闻批评是一个政党有力量的表现。”毛泽东同志曾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形象地比喻为“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美国《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也不乏此等高见:“如果有人在黑暗的角落里从事些不应该的勾当,我们所做的是把灯光打开。”
依托媒体正确进行舆论监督,既是党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了问题自己不去揭露,让别人揭露,这就被动了。作为新闻记者,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看待和妥善处理新闻信息,尤其是在大是大非明晰之后,对于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和谴责,理直气壮地拿起批评的武器,走进前沿,触及热点、难点,把握重点,真正当好检测社会环境的“守望者”。作为媒体领导者,要硬起腰杆,敢于表态、拍板、撑腰、担责,要顶住说情,遇到麻烦不推卸责任、不责怪下级,据理、据法维护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媒体权威。对于因开展批评遭到打击报复的编辑记者,应旗帜鲜明地站在他们一边,千万不要埋怨他们、冷落他们、不重用他们。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从记者的角度来说,批评性报道也必须做到:一是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致。任何批评性的报道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一定的依据。这个原则就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是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天职,又是作为党的喉舌存在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其舆论引导能力大小的重要条件之一。由此,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崇尚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树立什么,破除什么,都要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二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完成一定的任务形成和制定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的一致性,决定了批评性报道必须将群众的利益当成第一信号,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同时,也要鞭笞假丑恶,敢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当好劳动者的代言人和舆论监督的排头兵。尤其是对那些触犯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推诿扯皮、长期拖延、上告无果的现象,以及豆腐渣工程、制假售假行为、黑恶势力等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监督,决不手软,让人民群众通过批评监督,充分认识这些现象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引导人民群众同这些现象作斗争。三是与党的工作目标相一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工作目标,也是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向。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今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媒体,就要对那些不利于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不利于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不利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的等不和谐因素,都要进行批评监督,始终与党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
同时,批评性报道还要讲究策略。“批评性报道,揭露的是重要事件,如果新闻工作者运用不当,容易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导致破坏性结果。由此,必须讲究策略。一要真实准确,避免误伤。只有真实准确,新闻媒体才能经得住受众的拷问和实践的检验,赢得受众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才能掌握话语权,树立权威性,赢得公信力。要使报道达到“真实”的境界并非容易,只有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像毛泽东同志所讲的那样,“特别当记者的,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心中有数,头脑清醒,做冷静的促进派”。涉及批评监督当事人的全部事实(包括基本事实、次要事实、细节、背景、引文等),必须完全真实,即真有其人,确有其事,既没有任何夸大,也没有任何缩小,一是一,二是二,不做没有根据的猜测、妄断,不掺杂个人感情色彩,要充分报道矛盾冲突双方的观点、立场和看法,让受众从确凿的新闻事实中得出结论。二要以人为本。就是说,既要旗帜鲜明,尖锐泼辣,以理服人,就事论事,又不能言辞过激,强加于人,更不能冷嘲热讽,随便扣帽子、打棍子,应当让人觉得是一种工作性的监督、同志式的批评、朋友式的劝告。换言之,批评的目的是救人,而不是整人;是对事,而不是对人;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三要掌握平衡。这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域平衡、领域平衡、力度平衡、形式平衡,尤其是热点平衡上。在热点的把握上,要特别注意“热度”的平衡:一方面,对理应引起足够重视的热点问题要适当“加温”,进行舆论引导,以免失去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要力求适时、适量、适度,防止片面地喧嚣、煽情,避免热点过热。同时,还要注意观点的平衡,不能只说有利于一方的事实和意见,而不讲有利于另一方的事实和意见。四要把握时机。报道热点时,不应加温,使热点更热,而是为了缓解;报道难点,不使难点更难,而是要探求解决难题的办法与途径,防止过热过冷,保持常态,既要考虑群众的承受力,又要考虑领导的压力,尤其是要学会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批评监督的主调。五要认真选题。舆论监督的内容,是监督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执行情况,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揭露和批评失职渎职、滥用权力、侵害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揭露和批评社会丑恶现象及不良风气,但无论揭露和批评哪些问题,都应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党和政府下决心要解决的问题。六要富有特点。从舆论引导的功能看,所揭露批评的人或事应当是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人或事。七要依法办事。批评性报道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依法办事。批评时,不仅要使人觉得说理痛快淋漓,给人以深刻启迪和思考,还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牢牢掌握法律的红线,确保不误踩法律与政策的“雷区”,不让当事人捞到寻事找茬儿的“稻草”。这样既让自己站得住,又让被批评者听得进。
(作者为洛阳电视台新闻中心制片人)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