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站记者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分类,具有党报记者的所有特征,但又有着其独有的个性特征。有人说非驻站记者是过路记者、跑线记者,只对本次所采访的事件或某一领域负责,而驻站记者则要把握所在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及未来,以及此区域在全球、全国所处的位置、阶段、水平等,应是该区域建设和发展的专家。
作为地方的“专家”,长期远离编辑部,没有总部的新闻配套服务和支持,所有新闻采写任务都要独立完成,同时还要承担发行、经营及总部交办的其他任务,可谓“全活儿”“多面手”,这就要求驻站记者要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结合河南日报高级记者李天密34年的驻站实践,加上他一年来的言传身教,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我认为至少应具备四个基本功:写好稿、善协调、能克己、会经营。
写好稿
在记者站,首先要树立“好稿带动”意识。要按照省委要求和报纸宣传工作需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洞察地方政治经济风云,在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新情况、新苗头时,及时捕捉,及时宣传报道,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高所属媒体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被派到南阳记者站的第一次采访,就是到邓州市林扒镇采访村民自治的事。当地百姓称道的“4+2”工作法,引起了我的关注,发现它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民主议事的一把金钥匙,便重点采写,《邓州农村议事:4+2》在《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发表后,又陆续追踪发稿30多篇,历时4个月,引起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的极大关注,并在全国进行推广。今年年初,“4+2”工作法又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
其次,驻站记者要快速反应、拿出成品、追求分量。驻站记者身处地方新闻第一线,对当地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预测、有关注;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做到选题准确、反应迅速。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是国家行动,“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使移出县——淅川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试点移民工作启动后,我紧盯不放,深入移民家中,亲赴移民现场,感受波澜壮阔的移民行动,掐准渠首搬迁、试点移民搬迁启动、圆满完成搬迁等时间节点,准确及时地推出了《10天,66户渠首移民全部搬迁》《南水北调中线试点移民启动》《为使一江碧水济京津》等重大移民报道10多篇,使移民报道活动步步升温,报道分量越来越重,为试点移民搬迁营造了和谐氛围,受到省南水北调办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再次,在抓好重大事件报道的同时,对地方要闻的报道,要熟悉情况,讲求技巧。
我想说的是,驻站记者工作头绪繁多,一定要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体力,以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我注重培养自己的通讯员队伍,这样,对浮在上面的“小鱼小虾”,让通讯员去捞;我则腾出时间,静下心来,沉入水底,去捕捉那些鲜活的“大鱼”。金融危机之时,我重点反映南阳积极应对的举措——旅游立市战略的提出,在头题刊发《南阳:美景如画入眼来》解析性通讯;植树节来临,我关注南水北调渠首,万名青年植绿护水源。由于较好地处理了一般新闻与重大新闻采写的关系,驻记者站一年,我发稿近300篇,县域经济、工业回暖、旅游立市、信访稳定等,均有涉及,其中一版头题13篇,社级好稿50多篇。
写好稿、写大稿是驻站记者的立足之本,是确立河南日报龙头老大地位的主要手段。因此,它应是驻站党报记者必备的素质要求和重要职责。
善协调
驻站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就是与地方关系的处理与协调。我的想法是:党报记者尤其是驻站党报记者,要放下架子,树立新闻报道服务意识,讲政治、顾大局,及时把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传播出去,制造影响;同时,对地方发生的有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要及时沟通,通过报道、内参,或直接与地方主要领导沟通的方式反映,帮助解决问题,化解负面影响,以利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2”是南阳人的创造,在小有名气之后,各地竞相学习,新经验、新想法层出不穷,我及时向南阳市委建议: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并及时做好策划,对“4+2”进行连续不间断的报道,市委领导对此非常满意;对南阳高层关注的移民迁安、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的筹备等,我均及时跟进,很好地配合了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服务意识支配下的这些行动,均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首肯,也密切了集团与地方党委政府的联系。
中国外交部前外长李肇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我是在替国家交朋友”。我想说,我们驻站记者,应替集团广交朋友。
所以,我不仅注意与市委市政府的沟通,还注意与县乡的交往、注意与条条块块的交往、注意与所在区域的三教九流等方方面面人的交往,放下架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用手中的笔,把他们想说的、所做的、正在努力的,及时发布出去、推介出去。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就是处理好地方关系,不是不讲原则,而是更应坚持媒体特性和立场。
媒体被誉为社会“瞭望哨”,肩负有舆论监督等特殊使命,这就要求驻站记者既要融入地方,但同时又要跳出地方,保持媒体的独立性和应有的立场。只有这样,才会增加地方对媒体的信任度,而不是降低。
能克己
克己,是驻站记者必备的定力。驻站记者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远离编辑部,远离管理中心,“看到的管不着,管着的看不见”,因此很容易放松警惕,放任自己。我认为,这也是对驻站记者的最大威胁。
因为驻站记者常年在外,来自地方的诱惑很多,尤其是当今社会,主客观因素都有,不可意料的、人为的因素也都可能存在,如果不紧绷这根弦,很容易走弯路,甚至掉进早已设好的陷阱。
克己,还应包括冷静分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目前的集团驻站记者,往往就一个人,遇事身边连个商量的人都找不到,全靠自己独立思考、准确把握。有效克制自己,可使你所做的决策或行动更准确、更科学,避免盲目行动。
要做到克己,首先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科学发展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驻站一年,我始终坚持认真学习党的重大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实践。
其次,要做到警钟长鸣,不吃、拿、卡、要,不沾沾自喜,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堂堂正正,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自觉维护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良好形象。
做到克己,就能赢得尊重、就能提升形象,也才能获得地方对集团的最大支持,从而有利于驻站工作的全面开展。
善经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日报依托记者站,开始在各地设立办事处,记者站长兼任办事处主任,主要是做经营,积累财富,为报社长远发展做打算。这是赋予驻站记者的一项新任务,也是驻站记者目前最为棘手的任务。
过去,我们对经营在认识上有误区,总感觉理不直气不壮,不敢越雷池一步。做好驻站经营,首先要树立一种意识。我们要意识到,办事处不仅仅是经营,而是做好信息服务,树立地方品牌、名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形象宣传实质上是对地方品牌的宣传,是对地方知名度、影响力的有效打造。党报有责任树立、宣传地方党委政府的正面形象,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重要。仅靠单一的新闻宣传,仅仅用新闻事件来打造地方品牌,在新的形势和需求下既显得薄弱、力量不足、分量不够,也不能充分发挥党报和驻站记者的作用。
因此,驻站记者在注重新闻宣传的同时,要把地方形象宣传作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来,要把握好时机,利用各种资料、材料、成就策划好、报道好形象宣传,这也是驻站记者的应有之义。
其次,要做好形象宣传,就要加强策划,靠策划抛出一个个重磅炸弹,以达到夺人眼球、影响舆论的效果。
去年夏天,方城发现神秘摩崖石刻,经专家多方考证,多数人认为这是当年西域文化传递到中原的历史见证,是认定方城为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证据。
这么一个重大发现,单凭一个消息很难把问题说透,记者便及时策划,除正常的新闻报道外,链接一个专版,就这一发现的背景、经过,及证明方城是丝绸之路源头的证据、佐证、专家观点一一公布,让人一目了然。报道一经刊出,引起了各方关注,中青旅立即来到方城,签订了旅游开发协议。
这些策划活动,既较好地宣传推介了地方形象,又为集团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再次,经营也要讲长远、讲可持续,也就是经营的节奏、布局问题。经营要讲求策略,“蓄水养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的策划活动不能太频繁,要根据当地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不可搞“竭泽而渔”的蠢事,果真如此,不仅使经营陷入越来越难的窘境,对集团的形象也会带来很难愈合的伤害。
我还想说的是,目前,河南日报正在由单一传统媒体向综合的传媒集团、文化集团发展,在新的形势下,驻站记者如何在地方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寻找新的营利模式,为集团做大做强添砖加瓦,应是我们下一步主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