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新闻人才观及其启示意义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319)

【摘要】现从人才价值观、人才成长观、人才培养观三个方面阐释穆青新闻人才观的丰富内涵:重视新闻人才建设,鼓励、推动记者成名成家;成才的关键是做堂堂正正的人,不急功近利,经得起挫折;使用就是培养,而且是最重要的培养。穆青新闻人才观具有浓郁的以人为本的特色,对新闻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穆青;新闻人才观;启示意义

穆青的新闻人才观内涵丰富,涉及人才价值、人才成长、人才培养和使用等多方面,既散见于《穆青论新闻》中的理论文章、会议讲话,也体现于他各个时期的新闻实践。作为杰出的记者、德高望重的新闻工作管理者,长期的实践为他积累了大量新闻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也促进了他对新闻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探索和创造。梳理、研究穆青的新闻人才观,对新时代新闻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人才价值观:重视新闻人才建设,鼓励、推动记者成名成家

(一)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决定因素是人

穆青认为,“新闻竞争,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1],“国家要建设,事业要发展,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新华社要建成世界性的通讯社,人才更是关键”[2],“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建设”。[3]

1983年3月4日,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穆青激情澎湃地阐释了作为世界性通讯社应该具备的五大标志,其一就是“有一批纵论世界风云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他说,这也是衡量我们改革的方向得失和成败的标志之一。我们的各项改革应当有助于培养锻炼和造就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他们在社会上是有权威的、人民信得过的新闻工作者,是专家。没有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的通讯社,称不上是世界性通讯社。从这时起,人才问题成为穆青脑子里的头等大事,他说自己后半生的两大心愿是“建一座大厦,带一支队伍”。1991年11月7日在纪念新华社诞生60周年大会上穆青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就是抓好队伍建设”“狠抓队伍建设,这是新华社60年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历史经验,也是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完成历史重任的根本保证”[4]。

(二)扫除妒贤嫉能的劣根性,鼓励记者成名成家

穆青强调,“妒贤嫉能的劣根性,应该在新华社扫除,要鼓励成名成家,为国家多做贡献。要培养出一批取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信任的名记者”。[5]1992年穆青撰文肯定《经济日报》开设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专栏,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其“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专栏作家”。他说,几十年来名专栏作家出得太少:“依我看,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舞台……专栏作家的舞台是专栏,如果不给他专栏,给得很少,他怎么成得了家?”我国有一个时期,不准记者在新闻作品上署名,个人稍微出一点名,就会招来指责,似乎一提“名记者”就是大逆不道,就是“鼓吹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生怕记者、编辑、评论员成名成家。因此穆青认为:“现在能够以个人真实姓名命名专栏,应该说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思想解放的产物,”[6]再次举起了鼓励记者“成名成家”的旗帜。

(三)惜才、爱才,“养士”政策推动名记者成长

穆青惜才、爱才,对人才有着十分真挚的情感上的爱护。很长一段时期,他采取“养士”政策,以非常规的形式推动名记者的成长。穆青的所谓“养士”就是承古人爱贤之风,开拓人才发展的更大空间。[7]

1.量才施用,扬长避短

由于体制内的官位有限,不可能每一个优秀的人都能够被委以重任,而且,不少有才的人并不一定适合做官。为了能让这部分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优势,穆青对他们采取了一种吃“小锅饭”的办法,也就是把这些人区别于一般的记者编辑,给予更多自主活动的空间。他们没有日常采编任务的牵制,不受采访领域划分的限制,主要负责深度、重大题材的采访报道,在新华社的报道上发挥龙头作用,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自主选择报道题目。周原、冯东书等都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冯东书文字功底比较差,但善于与基层老百姓打交道,思想活跃,常有一些标新立异的新观点。穆青十分欣赏他的长处,每当冯东书来总社,穆青总要把他请到办公室听他“摆龙门阵”,这使冯东书很受鼓舞,把长处一直保持发扬了下来,成为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记者。当然,穆青对他的弱点也很清楚,曾经半开玩笑地说:“冯东书的稿子是一定要编辑来编辑编辑的。”

2.保护记者的创新性,鼓励年轻记者的进步

穆青对于年轻记者、编辑的进步,发自内心地喜悦。他能记住许多年轻记者的名字,并且知道他们有哪些方面的特长。在穆青的鼓励下,新华社出了不少有特色的记者。郭玲春就是其中的一个。1982年,她突破“新华体”,写了《金山同志的追悼会》。播发后,穆青在总编辑室会议上大加肯定,说:“我最近心情不好,但是昨天我看到一条消息,非常高兴。一个追悼会的稿子写得有情有景,不拘一格,这正是我们大力提倡散文式新闻的一个生动范例,实在可喜可贺!”这个肯定对郭玲春是个莫大的鼓励。

3.关心记者,为记者发展创造条件

1984年,无官无职而且有些耳聋的记者陆拂为被穆青点名一道出访欧洲和中东,这在惯例中是没有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包括陆拂为自己。为什么要带陆拂为出访?穆青1984年2月13日的日记给出了答案:“像他这样一个优秀的记者、散文家,只是因为一聋三分傻,我不带他出去,是谁也不会带他出去访问的。我觉得应该让他出去开开眼,锻炼他的观察能力和提炼主题攫取材料的本领。我相信凭着他已有的写作能力和较广的知识、文学修养,他会得到提高的。也许带他出去,群众中有人会有所议论,但为了培养人才,这些闲言碎语可以置之不理。”这篇日记清楚地说明了带陆拂为出访的原因——为了使优秀的记者开阔眼界,有更大的提高。从这篇日记中,也能清楚地看到穆青培养人才的决心——对闲言碎语可以置之不理。

(四)尊重、包容、保护记者

不管是对待稿件还是工作、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穆青都能充分听取记者的意见,尊重记者的意愿,不搞一言堂。李峰在缅怀文章《民主定音 团结聚人》中写道:“在十年内乱的文化大革命中,有的人对穆青做过极不应该做的事情。对这样的同志,穆青不找茬给穿小鞋,安排工作仍使之各得其所,有的还要放在重要工作岗位任用。所以,穆青有不需设防的社长之称。”不仅“不需设防”,而且在关键时候,敢于担风险保护同志。反右派斗争中,穆青运用政治智慧,顶住压力,在上海分社没有划一个右派。当时新华社在全国29个分社,有27个分社都有右派,而穆青领导下的上海分社没有右派,这成为中国反右派斗争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人才成长观: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

(一)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穆青在给南振中的著作《与青年记者谈成才》撰写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这也是穆青对待成才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他认为首先要做一个正直、正派的人,然后才是好记者。“如果连做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不过是块歪才、鬼才、邪才”。[8]有些人的才华相当出众,但最终没有成才,原因就是在做人的问题上没有过关。

做一个正直、正派的人,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情操。穆青认为,年轻记者在做人的问题上,必须把握住三条原则:一是要有坚定的信仰;二是要有执着的人生追求;三是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具体到新闻工作,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品、高尚的情操,对党的新闻事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和真挚的感情。穆青认为这两条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利益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是成为一名好记者最重要的条件。

(二)不要急于成才,不要急功近利

穆青告诫青年记者,不要急于成名成家,不要急于成才,不要急功近利,应该扎扎实实地打好自己的根基,要把各方面的基础打得更深厚、更坚实一点。穆青说,凡是急于成才的人,结果往往是成不了才。在和新华社青年记者读书班上青年记者谈心时,穆青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告诫年轻记者,在选择人生的道路上,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该多考虑一点如何给人民多做贡献,少去考虑人民怎么酬劳我。一个人究竟做了多大贡献,价值几何,要由群众来评判。只有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那才是最高的荣誉、最高的奖赏。

(三)要沉住气,经得起挫折

穆青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青年记者,任何人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天天都走平平坦坦的康庄大道,总会有风风雨雨、颠颠簸簸的时候,因此,要锻炼自己,在顺境中能够前进,在逆境中也能够前进,在任何时候都能正确地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方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沉住气,遇到困难自己设法去突破,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去突破。”穆青说,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锻炼,顺境的、逆境的,甚至是很险恶环境下的锻炼,他才能够成长得更加茁壮、更坚强。如果经受不起这些锻炼和考验,那就成不了才。“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穷其一生,都在奋斗与追求。苦与乐,喜与悲,尽在克服困难的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年轻记者要有这种勇气和胸怀”。[9]

三、人才培养观:使用就是培养,而且是最重要的培养

(一)调查研究是造就名记者的必由之路

穆青认为,调查研究是“整个新闻队伍建设的生命线”。[10]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增强对实际工作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采访能力、分析能力,才可能锻炼出在政治上和业务上都过硬的记者。通过调查研究,经验会不断增加,“穷记者”就会变成“富记者”。因此,穆青认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培养和训练记者的重要途径,“是记者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成长的关键”。[11]“一个记者每年参加一次重点调查,只要经过两三年,这个记者就基本上路了”。[12]

(二)“压力之下出人才”

穆青在上海分社时,就鼓励记者在日常报道中独立负责,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穆青特别强调,要适当加重记者的责任,多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一些记者大胆地挑担子,能挑80斤的往往给他90或者100斤的重担”。这样他们虽然挑起来十分吃力,但会因此而兢兢业业,很快地锻炼出本领。

据新华社高级记者叶世涛回忆,《600万人民的管家人》就是这样“压担子”写出来的。在一次会议上,穆青递给叶世涛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题目“600万人民的管家人”,让他考虑一下,随后细谈。叶世涛以往多是报道动态新闻,“大综合”报道一般总是以老记者为主,自己跟在后面,这次要独立挑重担,难免有些胆怯。穆青鼓励他说,年轻人要敢于挑担子,老是走轻车熟路,长进不快。在穆青的鼓励下,叶世涛等人很快行动起来,拿出了初稿,几经修改,最后由穆青定稿,播发后被广泛采用。

(三)名记者、名编辑是磨稿“磨”出来的

所谓“磨稿”,就是集体讨论修改稿件。穆青认为重要的稿件必须“磨”,这样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越讨论越深入,稿件越改越好,而且通过磨稿,也磨练了人,大家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1991年3月10日,穆青约了几个人一起修改关于阎建章的稿子。当天,穆青在日记中写道:“几十年来,我对研究稿件兴趣极浓,苦虽苦矣,但别有一番乐趣,久而久之,几乎成了自己的癖好,不把稿子磨出来,就绝不罢休。因此带出了一批人,也形成了一种风气。今天我就给何平、张宿堂两个年轻人说,这就是新华社的传统,重要的稿件必须这么磨,我们磨了一辈子,将来就得靠你们。”

四、穆青新闻人才观的特点及启示

(一)重品德,坚持做人第一的原则

穆青在和青年记者谈心、给南振中的专著《与青年记者谈成才》撰写序言等多个场合论及记者成才的问题时,都强调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有坚定的信仰、执着的人生追求、坚强的毅力、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品德也是我国新闻职业记者的一贯追求,自命为“终身记者”的邵飘萍,论及记者的职业要求时,认为“品性为第一要素”,“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此外交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13]学者姜红认为这更多的是中国儒家传统的“君子之德”。穆青所说的记者应该具备的品德,源于此又不局限于此。穆青推荐年轻记者去读读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青年记者要想成才,必须加强道德情操修养,对国家、对党、对人民事业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人民为中心,“勿忘人民”,心系人民,讴歌人民。

(二)重业务,以人为本激活人才培养和使用

张严平在《穆青传》中有这样的评价:“业务是穆青全部的关注点。而他自始至终融于其内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则是激活这个关注点的不可或缺的力量。”[14]穆青爱才、惜才,在人才的培养、使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内化于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穆青保护记者的创造性,尊重记者的意见和选择、包容记者的不足、鼓励记者成名成家的思想和实践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哪个记者写了出彩的稿件,哪个编辑编了独具特色的稿件,他都大加赞扬,打电话或捎话给予鼓励……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人,锻炼新华社记者队伍,为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成才不能急功近利,要经得起挫折

穆青认为年轻记者不要急于成名成家,不要急功近利。他说,凡是急于成才的人结果反成不了才。

穆青特别痛心一些有才华的人因过分追求名利、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影响发展和成长,这些本应该成为大树的好苗子,由于经不起各种诱惑,在成长中迷失了方向,半途而废了。

因此,年轻人要想成才,要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而不能专为“出人头地”而自我设计,为达目标不择手段,“一定要准备在前进的路上受挫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所说:“青年时期多经历一些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15]当业务能力提升遇到瓶颈、陷入“职业迷茫”时,要沉住气,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调研,以精湛的业务能力、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去突破。

[本文为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华社新闻实践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形成发展的贡献研究”(2021BXW020);2021年度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专项课题(21XKJS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穆青.说几句心里话[M]//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64.

[2]1984年1月5日的穆青日记。

[3]穆青.和青年记者谈心[M]//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35.

[4]穆青.肩负起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M]//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41.

[5]穆青.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M]//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11-220.

[6]穆青.愿更多的专栏作家脱颖而出[J].中国记者,1992(9):12.

[7]张严平.穆青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82.

[8]穆青:1991年9月14日在新华社青年记者读书班上的发言[M]//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30.

[9]穆青.热切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M]//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80.

[10]穆青.调查研究是记者的生命线[M]//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44.

[11]穆青.重视新闻理论研究[M]//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56.

[12]穆青.在改革中全面发展新华社的事业[M]//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79.

[13]姜红,于渊渊.从“名士”到“报人”:近代中国新闻人职业身份认同的承续与转折[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209.

[14]张严平.穆青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3.

[1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作者简介:王晓宁,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郑州 450001)。

编校:张红玲

标签:  记者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