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瑞耕:一生散发正能量

known 发布于 2025-07-16 阅读(296)

褚亚玲

储瑞耕,中国第一家《杂文报》创始人、中国新闻史上持续时间最长(20年)的《河北日报》“杨柳青”言论专栏的主笔,“韬奋新闻奖”河北第一人。储瑞耕为人、为文、为事,都有自己的底线与原则,他像一个巨大的熊熊燃烧的火球,照亮他人,驱散黑暗,温暖四周。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闻事业,源源不断地散发着自己这一独特的生命个体所拥有的正能量:论事业,他性命以寄;论社会责任,他炼石补天;论评论的大胆,他直批权贵;论舆论监督,他殚精竭虑;论业务,他近40年笔耕不辍,几千万文字,累累著作;论人格,他始终坚持一个新闻人的道德操守;论成就,他一个非新闻专业出身的门外汉,硬是获得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一、性命以寄:为事业豁出命去

储瑞耕自律极严,作为一个新闻人,他要求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重正义感,讲求道德操守,无私无畏,光明磊落,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处世观、成就观,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并一生一世为之努力。

储瑞耕心脏不好,患有永久性房颤,20多年来,多次出现吐血、心衰、病危现象,反复折腾,在采访过程中心脏病多次发作,甚至体验到强烈的濒死感。

1993年6月8日,储瑞耕到河北省保定市白沟镇采访,与白沟镇党委、县粮食局、天翔服装厂等负责同志座谈“进一步创业”问题,直至深夜。次日上午,他继续走访,中午到达新城,接着与中外合资企业旭日织带公司的负责人座谈,进行采访,一直没有休息。在回转石家庄的路上,储瑞耕感到心脏严重不适,只得停车,休息服药,继续前行……后写作两篇“杨柳青”言论《自立于天地之间——“旭日”访谈点评》和《“车轱辘隆了拿一拿”》。

1995年4月下旬,储瑞耕去鹿泉市采访一起两村斗殴事件,当地乡干部为逃避责任而说假话,储瑞耕气得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质问:“你们怎么能如此掩盖事实真相?”话音未落,强烈袭来的心脏剧烈不适,逼得他瘫倒在沙发上。

1995年11月初,储瑞耕到阜平采访,深入硫铁矿井,当时心脏出现严重不适。

1995年12月25日,储瑞耕与《共产党员》杂志副总编辑何玉兴等几位一道去邯郸市永年县了解访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问题,半路心脏十分难受,只好到邢台求医,经医生诊治,午后稍有缓解,便继续南行,16时30分到达永年。接着同县委组织部同志座谈、接待文教局来访者等,晚上继续座谈,又直到深夜。

次日,他在日记里记下了这次“濒死感”:

昨天夜里11时许,在永年宾馆,我感觉周身发冷,不能平卧,心区难受,有濒死感。挣扎着起床,穿好衣服裤子(省得万一有事还要麻烦他人)。半小时后,仍然未减轻,顺手用一只橘子掷向旁边床上睡得正香的何玉兴。与县委组织部同志取得联系,急送永年县人民医院。医生诊断为“心力衰竭”,遂采取输液措施,强心利尿。今早,病情得到缓解,县医院派了医生,直接护送到石家庄,住进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内科接着治疗。

因为他的心脏病太严重了,先后于1990年和2004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开胸做心脏手术两次:第一次直视成形;第二次把心脏主动脉瓣换成金属主动脉瓣。他胸膛里永远有两只小闹钟在嚓嚓地响,他必须每天定时服用抗血凝的药(不然就会形成血栓)……2005年10月在北京准备做第二次心脏手术的日子里,他在日记中写下:

“死的感觉”怎么样?犹如进了一口深井,黑暗中坠下,不断地坠下;浑身发冷,极度的孤独感、恐惧;脑子中的印象散且乱,越来越不清楚;听到的声音,越来越细微;那时节,最末了,产生一个鲜明的念头:我对一切已经不再需要负责任,失去了一切负担;告别,永别;于是,一切释然;意识没有了,失去,失去,失去,满眼的灰蒙蒙,满耳的微弱的嗡嗡声;不再恐惧,不再留恋,放弃一切,放弃一切,一切都放弃了。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依依稀稀,听到妻子、儿女在呼唤我,可我已经无力回答,这“希望能够回答又无力回答”令我极度痛苦,心脏和脑袋都像要炸裂,然而,一切都是毫无办法!于是只好听命,任由它去,撒手,撒手,撒手……

即便如此,他从没想过退出新闻一线,从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储瑞耕认为,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力”,由作品、人格和实际社会工作三方面构成。从这个重要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报道者、评论者,而且是社会生活改革、建设等的实际参与者、工作者、促进者和推动者,要源源不断地散发出自己的正能量。储瑞耕一直践行着:此生选定了新闻这一行当,必须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取平常心做非常事,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对新闻界一定程度存在的“庸、疲、懒、奢”之风,储瑞耕的“性命以寄”,难道不具有警醒意义吗?

二、批鳞直言:不畏权贵敢直声

2001年12月李真腐败案发,12月21日,储瑞耕以自己真实姓名在北京千龙新闻网发表文章《愤怒与感慨》,矛头直指时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维高。其中有这样一段义正词严的话:“时至今日,人们不得不问:李真这么一个坏种,当年在他的任用问题上,河北省委的诸多负责同志难道都睡着了么?就没有人出来表示反对么?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同志是坚持反对意见的,上书言事有之,当面指出亦有之,愤愤然道路侧目更是大有人在。然而当时的省委书记根本听不进去,还来一句我说行的人就总有人说不行!——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又蛊惑人心。正是这样的独断专行,为扭曲正确的干部路线,培植亲信开了恶例。”12月23日新浪网全文转发了《愤怒与感慨》,12月27日《法制文萃》摘转。储瑞耕因此被尊称为“杂文家硬汉”。程维高对此大发雷霆,其秘书打电话给储称,程准备安排律师把他告上法庭。储瑞耕淡然道:“悉听尊便,奉陪到底!”

新华社2003年8月9日消息:经中共中央批准,程维高被开除党籍,撤销正省级职级待遇。

储瑞耕的文章就是这样畅快淋漓,不惮直言。但由于直言,他也得罪了某些当政领导,但他永远不会因为面对权贵而畏缩、收声。这是他的血性,也是他作为一个忠诚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热血与操守,是一名党报评论员的历史责任感。

三、舆论监督:储氏啄木鸟情结

储瑞耕是一个个性鲜明、喜怒蓬勃的人,在生活中,他从不虚伪掩饰自己的感情;在评论写作中,他亦不遮本色,笔底贯风雷,爱憎皆分明。在储瑞耕亲身经历或者经过实地调查,完全掌握了第一手的确凿材料后,他毫不客气,点名道姓地进行批评监督(他一向不赞成在批评文章中总是用“某”来代替实名)。比如:《该打谁的屁股?》,批评河北省昌黎县为办一个企业耗时22个月,盖章115个;《我们今天的思维》,批评河北省南和县电力局“老大”架子放不下,给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损失;《还学校一份安宁》,批评河北省平山县王平村把小学旁边的地方出售搞木材加工……

1999年《别了,“奥莉安娜”!》点名批评秦皇岛;2001年《从河南云台山看河北旅游》点名批评河北省旅游;2004年《说会道路》点名批评河北省高速公路;2006年《法无情、人有情及其他》点名批评平山县土地局对老百姓的事敷衍拖延……储瑞耕这些批评的言论文章,采访扎实,证据确凿,点名道姓,毫不“怀抱琵琶半遮面”,饱含着强烈的关怀意识,行文尖锐泼辣,呼吁高亢热切,促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储瑞耕的观点非常鲜明:新闻记者当如啄木鸟,一切有公益心的公民当如啄木鸟,各级掌握了权力的公仆们更当如啄木鸟,唯有啄木鸟多了,啄木鸟精神普遍得到褒奖、张扬和真正的实际的支持,我们的国家才真正有希望!——这就是“储氏啄木鸟情结”,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实现。储瑞耕多次在公开发言中强调:报纸,尤其是党报,不搞舆论监督,天理不容!

储瑞耕这只硬邦邦的啄木鸟,吃下了不少害虫。

四、跑遍全省:走到田间地头去

储瑞耕致力于党报评论写作源泉挖掘的开端尝试。他要最鲜活的新闻素材,他要来自民间的最真切、最彻骨的声音,这样的党报评论,才能与受众形成共鸣。储瑞耕提出并大力践行评论创作的“花环论”,即到现实生活中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献给读者。他精心编织的“花环”传递着大量的新闻信息,纠正了传统党报言论不传递新闻事实信息、仅依托现成新闻报道或者上级会议文件精神的旧观念。

所以,他一次次走到田间地头去,走到工厂一线去,走到老百姓的庭院里去,走到人民的呼唤中去。他坚持到一线采访,足迹遍布河北省近百个市县城乡。

1995年春天,石家庄市郊区与鹿泉市的两个村子因为外地农民工流动引起了斗殴事件,人被打得头破血流,车被砸坏,双方情绪对立,剑拔弩张,矛盾冲突剧烈,“受委屈一方”计划着要报复,冲突可能再次爆发。依据这样的情况写一个批评性的“内部参考”是完全可以的。但储瑞耕一开始就没有打算那么去做,而是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促使双方该赔礼道歉的赔礼道歉,该出医疗费的出医疗费,砸坏车辆的把车辆修好,使问题得到较圆满解决……最后在报端公开发出的,是通讯报道《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和“杨柳青”评论《和为贵》。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储瑞耕一次次深入现实,一次次亲身采访,从生活中撷取真实,不回避阴暗与沉痛,20年心血灌注,形成“杨柳青”专栏激浊扬清、痛快淋漓、平易近人的风骨,培育出“杨柳青”党报评论这一范本。

五、勤奋笔耕:储氏常青树精神

储瑞耕历年的文章写作,从1987年开始,在数量上有一个账目——哪一天写了篇什么文章,就在当天的日记上写下题目并且标上顺序号,这样到每年的12月31日就可以明白当年总的作文数了。

从1978年《中国青年》复刊号上《谈谈“个人奋斗”》起,储瑞耕一生写就几千篇杂文与评论,几近4000万字。如今储瑞耕已经年近花甲,依然勤奋,笔耕不辍,不仅保证数量,更保证着质量,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心血所聚,精雕细琢,他对自己的每一个字都负责到底。

人生观、生命观、死亡观,是体现一个人思想、灵魂、观念等的重要方面。储瑞耕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可以笑着说“无愧此生”的人!

他视人格高于一切。他说,我们可以没有许多金钱,但不可以没有人格;我们可以没有很高的官位,但不可以没有人格;我们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气,但不可以没有人格。因为前者是标,后者是本;因为前者短暂,后者长久;因为只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支撑我们的心灵;因为有了高尚的人格,我们就可以无愧无悔,坦坦荡荡,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来度过自己的一生。他的成果之得来,是因为他付出了不少人难以付出乃至不愿付出的艰苦劳动,值得一切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特别是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背景下的年轻一代参照。他力主新闻人成为“社会良心”:一个新闻人,要有一种刚正不阿的勇气,一种为民执言的操守,一份把国家民族百姓利益装在心中的襟怀,具备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思想表达能力和文章功夫。

储瑞耕的正能量,如光环,如温暖的阳光,不绝,恒在。

[本文为2011年度石家庄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新媒体如何有效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研究》(编号:11BJ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为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校:董方晓

标签:  自己的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