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248)

摘 要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正在加速转型升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分析了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包括推广网络建设、推广队伍建设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内容不精准等问题,提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地制宜精准推广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推广体系;推广内容;河南省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35

郑州市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心,是河南省省会,也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面积约为7 577 km2。全市耕地面积21.9万hm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65万hm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郑州市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适应郑州市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研力量投入力度,创新技术推广模式,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含量,促进郑州市农业优化升级,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发展概况

郑州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率较高。但最近几年,郑州市农业产量呈现一定的下滑态势。数据显示,2021年郑州市粮食总产量135.3万t,比2020年下降7.6%,其中夏粮产量70.6万t,下降0.8%;秋粮产量64.7万t,减少14%。主要农产品中,棉花产量仅243.6 t,下降60%;油料产量10.6万t,下降13.4%;蔬菜产量1y2lEHkWG7UJkDOtDvuN/+MKggDf2GKwvJjIRgzi9/Pc=94.6万t,下降11.5%;水果产量22.1万t,下降19.1%。种植面积方面,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99万hm2,下降3.1%;其中夏粮面积13.61万hm2,下降3.1%;秋粮面积14.38万hm2,下QusDipce0zXMNSlzxFte7WgkSBhW25ZC30QKCobo9Dc=降3.1%[1]。

当前,郑州市正面临农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的重大课题。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郑州市围绕“六个转变”的目标,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采取多项措施强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其中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 推广网络建设情况

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建设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郑州市农技推广网络采取市、县、乡3级管理体制,形成了以市农技推广中心站为龙头、县级农技推广站为主体、乡镇农技推广站为基础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郑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站负责制订全市农技推广发展规划,统筹区域内农技资源配置,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对县级农技站的日常运行与技术指导工作进行监督管理[2]。目前,郑州市共有15个县级农技推广站,是开展技术示范、培训、指导的主要力量,承担起适应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技术研发与推广任务。在基层,郑州市有120多个乡镇农技推广站,构建了贴近一线农户的农技服务网络,乡镇农技站通过设立试验示范基地、发放技术资料、提供现场指导等方式,实现农技知识和技能的直接输送。

2.2 推广队伍建设情况

郑州市农技推广队伍以市、县两级农技推广站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截至2021年底,郑州市农技推广系统在编人员共558人,其中市级推广站43人,县级推广站515人。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技术推广员占比25%,大专学历占比38%,高中及以下学历约占37%。专业背景方面,具有农业相关专业背景的技术推广员占75%以上。在提升推广队伍业务素质方面,郑州市近年来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如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交流等,帮助推广员更新知识技能,全面提升了推广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这些措施增强了推广队伍适应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能力。但从人员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下的年轻技术推广员仅占28%,面临一定的人才断层风险。

2.3 推广内容和方式

郑州市农技推广内容主要围绕优质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展开。在粮食生产方面,推广橡胶轮式拖拉机、耕整一体机等农机使用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农户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在设施农业方面,推广大棚蔬菜、大棚花卉种植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在经济作物方面,推广标准化苹果园建设技术,指导瓜菜等经济作物高效生产。郑州市农技推广采取技术培训、示范带动、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工作,但受限于人力和资金,推广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郑州市当前农技推广体系主要由市县两级农技推广站组成,覆盖了郑州市辖域内的主要农业县区。但从覆盖范围看,乡镇农技推广站数量还比较有限,仅有120多个,相对全市2 320个建制村的覆盖率不到10%。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户无法获得直接的农技指导服务,普及率不高。此外,不同层级农技推广站在功能定位上存在一定混乱,市级站与县级站的职责边界不太清晰,导致资源配置不够精准。各级农技推广站的配套设施和技术装备也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实效。

3.2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不精准

目前,郑州市农技推广内容比较统一,主要集中在示范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方面,缺乏针对不同地区差异性的精准化设计。例如,中牟县和新密市都是郑州市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县,但两县的土壤环境和水资源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应用统一的高产稻谷品种并不适合[3]。此外,在设施农业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方面,郑州市各县区的发展基础不一,盲目推广同一套技术模式也存在问题。在推广内容方面,过于注重生产技术指导,而较少关注产品流通环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销路的扩展。

3.3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目前,郑州市农技推广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传统的面对面培训、示范指导、场地试验等。这些推广方式需要农技人员与农民长期互动,耗时费力,推广效率不高。与此同时,信息化手段在推广中的应用非常有限,对农技推广平台和公众号等新媒体的运用不足,无法实现远程在线指导,农技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也较为欠缺,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推广工作。受到资金和人力限制,农技推广活动的覆盖面较窄,主要局限在县城及周边地区;广大基层农村地区的农户参与推广活动的机会很少,获取新技术的渠道相对单一。

3.4 农业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从素质结构看,郑州市现有农技推广队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足,仅占总人数的20%左右,大多数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在业务能力方面,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的技术人员也比较少,这对推进信息化推广模式造成了障碍。此外,存在一定比例的老龄农技人员,其思想观念较为传统,推广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不同层级农技站之间也存在人员素质差距,基层农技站的队伍整体力量较为薄弱。这些问题导致郑州市农技推广队伍不能很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3.5 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

当前,郑州市在农技推广方面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支持,但全市范围内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资金占比过低,仅占农业支出的5%左右,与农技推广的重要性不相匹配。此外,从使用效益看,因信息化手段落后,较大比例的资金用于制作宣传材料和组织培训会,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层农技站由于缺乏自主筹资渠道,基本依赖上级拨款,资金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运行等的需要。

4 对策

4.1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技站功能

郑州市农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必须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确保技术服务覆盖所有农业大县。郑州市可按照“市县乡村四级网络”模式,在已建立的市县农技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基层农技站。针对交通不便地区,可采用移动推广服务形式;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可直接派驻技术指导员[4]。此外,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农技站的功能定位,实现推广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市级农技站可聚焦科研攻关,县级站可组织试验示范,乡村站则直接面向农户开展培训指导。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推广需求,持续加强农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服务能力提供物质保障。通过健全推广体系,郑州市农技推广服务可实现全覆盖,更好满足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

4.2 因地制宜,精准推广农业技术

郑州市不同县区在气候、土壤等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直接推广统一的技术模式难以适应各地实际。为提高推广实效,各级农技部门要深入调研当地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开发适宜技术。例如,中牟县可在维持商粮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特色经济作物,发挥县域内的地理优势;新密市则可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在内容选择上,还要关注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推广方向。此外,农技推广要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农民掌握产品流通技能。各级农技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农民转变观念,使其主动接受应用新技术,使精准推广真正落地生根。通过因地制宜的技术服务,可促进郑州市不同地区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4.3 运用互联网手段,创新农业技术推广

郑州市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推广工作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各级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建立农业技术公众号、开设网络培训课程,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技术服务。可联合电商企业,通过销售信息为农户提供市场导向,帮助农户有针对性地学习新技术。还可以建立在线问答平台,及时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困惑。

同时,要加快对农技人员的网络素质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新媒体使用方法,并鼓励技术人员开通个人公众号,与农民保持经常性交流。要做好网络平台的长期监测工作,监测网络平台运行效果,将农民反馈纳入技术推广完善工作中,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通过运用互联网手段,拓宽农技推广的时间空间范围,使服务更精准、高效。

4.4 加强农技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人才是推进农技推广的关键所在。为全面提升郑州市农技人员队伍素质,各级农技部门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和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在岗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使其系统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同时,要重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农技人员既熟悉农业生产,又懂市场运作,善于使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此外,要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使农技人员迅速适应互联网环境需要[5]。建立健全农技人员培训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提高后续培训的针对性。通过充分挖掘人才潜力,持续提升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为郑州市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5 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郑州市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技推广事业的资金保障力度,将其纳入农业重点支持领域,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技站建设、人员培训、推广活动等方面。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技资金使用监管,建立项目审批和绩效评价机制,强化资金使用效益。此外,各地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如吸收社会资金兴办农技推广站,开展技术培训或试验示范活动;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分红模式筹集推广资金;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在线知识付费,为基层农技站提供收入来源等。只有多管齐下拓宽筹资渠道,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才能切实保障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5 结语

郑州市农技推广工作面临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急需进一步完善推广体系,健全农技站网络,使技术服务真正覆盖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同时,要因地制宜确定推广内容,运用互联网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并不断加强农技队伍建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为其提供更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郑州市农业持续快速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帮助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韩太国,陈显萍.河南洛阳:科技作支撑秋粮收获丰[N].农民日报,2023-11-13(1).

[2] 徐晓鹏,王怡洁,刘影.农民视角下农技推广的困境及动力机制探索[J].农业经济,2022(10):62-64.

[3] 刘晓波.河南“三农”谱新篇[N].河南日报,2022-10-11(2).

[4] 任淑芳.浅析河南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与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22,38(7):8-9.

[5] 陈咏雪.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21,37(8):3-4.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农技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