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下经济是林业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自2017年起开始探索灵芝种植项目,并于2022—2023年扩大了种植规模。为确定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灵芝种植的经济可行性,为该地区乃至整个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系统地总结了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的林下灵芝种植技术,并分析了其经济效益。
关键词 林下经济;灵芝种植;经济效益;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74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1]。传统林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林木采伐及木材制品加工等,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4]。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人员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5]。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林下或林区附近进行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经济活动,在满足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林业经济收入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以下简称大桂山林场)为研究区域,分析该地区林下种植灵芝的可行性,并总结林下灵芝种植技术方法,同时分析大桂山林场灵芝种植项目的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该地区及相似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环境条件
大桂山林场林下种植灵芝品种为紫灵芝(Ganodermasinense),其在海拔600 m以下、坡度小于等于20°、腐殖土厚20 cm以上、土壤含水量35%左右、郁闭度0.6~0.7的林区生长良好。灵芝菌丝可在5~35 ℃的条件下生长;子实体在5~30 ℃的范围内生长,最佳生长温度为20~28 ℃。灵芝菌丝在空气相对湿度70%~75%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子实体在空气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 %时子实体生长较慢。灵芝菌丝在pH值3.0~9.0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4.0~6.0。大桂山林场符合灵芝生长的需求,郁闭度较高区域可采取砍杂和间伐的营林措施调节适合的林分郁闭度以供灵芝种植。
2 种植技术
2.1 林地选择与准备
选择在大桂山林场六排分场乐山站4林班的马尾松纯林及松阔混交林进行种植,距离旧场部5.5 km(其中山路2 km,水泥公路3.5 km)。马尾松成熟林的面积40.07 hm2,每667 m2平均株数58株,林地坡度大于25°,林分郁闭度0.9左右。种植地交通方便、土层肥厚,适合灵芝种植与生产。
种植前,先对林地进行间伐处理,保持林分郁闭度为0.6;然后砍杂并清理林下的杂灌、杂物和碎石等。完成后在林下作畦,畦床规格100 cm×(20~25)cm,畦床长度视地形而定,两畦床间留80 cm作业道,畦床四周挖掘排水沟用于雨季排水。
2.2 菌木定植
菌种和椴木均采购自南宁市彩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板栗椴木的紫灵芝菌棒。理论产量为第1年干品灵芝10 kg·t-1,出菇率可在90%以上。于春季平均气温稳定在20 ℃以上时进行定植,定植前1~2 d在畦床上撒石灰粉,用量为200 g·m-2 ,浇透水后待用。选择晴天,在畦床上开深15~25 cm的定植沟,然后按株间距×行间距为(2~3)cm×(6~8)cm的规格将菌木排放于沟内,并在菌木间填充土壤,然后在菌木上覆盖一层细土,覆土厚度2~3 cm,并浇透水。
2.3 栽后管理
在芝盖分化前进行疏蕾,去除长势较弱、畸形、有病虫害的灵芝,保证每个菌木上有3朵灵芝即可。当芝盖直径长到2~3 cm时,向芝盖直接喷水,并根据气温条件调节喷水频率,以保证灵芝湿润,每次喷水量应不超过1 kg·m-2。同时,注意病虫害的发生,并及时进行防治。灵芝病害主要由杂菌侵染引起,大桂山林场种植的灵芝为商用灵芝菌种,具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基本无杂菌侵染现象。部分菌种在出芝期间会感染杂菌,需要及时清除以避免病害蔓延,并在菌木污染区域注射75%的医用酒精抑制杂菌的生长与蔓延。大桂山林场灵芝虫害主要为白蚁、蛞蝓和蜗牛,均会啃食菌种或子实体,影响灵芝生长。白蚁可通过撒生石灰进行防治,每667 m2用量为50~75 kg,严重时可使用40%氯吡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淋防治,但应注意避开灵芝采收期,以免造成农药残留。蛞蝓和灵芝则可以通过在畦床附近撒盐进行防治,使蛞蝓和蜗牛脱水死亡。
2.4 采收
灵芝采收以孢子粉收集和子实体采收为主。灵芝芝盖基部开始有棕色孢子粉出现后,使用毛巾擦净灵芝,将套袋套至灵芝根部;然后定期浇水,保证畦床湿润,并在套袋20~25 d后采收灵芝孢子粉,采收后将孢子粉曝晒2 d左右,密封冷藏储存即可。子实体成熟后直接将灵芝从基部0.5~1.0 cm处剪下,然后再使用烤箱烘干至含水率在13%以下,密封冷藏储存即可。
3 经济效益分析
3.1 生产投资
2022—2023年大桂山林场共建设林下灵芝种植基地33.33 hm2。每667 m2灵芝种植所需菌棒为10 t,种植成本为3 800 元·t-1,包括菌棒费用3 000元、种植及技术指导费用500元,运费200元,病虫害防治费用100元。按此计算,2022—2023年大桂山林场林下灵芝种植共投入1 900万元。
同时,林下灵芝种植基地种植时需要对林地进行砍杂和间伐,每667 m2所需费用为200元,共计投入10万元。此外,需要进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灵芝中转费用30 元·t-1,共计投入15万元;监控设备10万元;管护房5万元;烤炉、蒸炉、冰柜等10万元;宣传、推广等其他费用10万元;道路硬化100万元。
因此,2022—2023年大桂山林场林下灵芝种植合计总投资2 060万元,其中大桂山林场自筹90%即1 854万元;争取项目资金206万元。
3.2 收益
根据南宁市彩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菌棒理论产量计算,每年每吨菌棒可采收10 kg干品灵芝,预计收益期为8年,共采收灵芝400 t,按统价200元·kg-1计算,该项目总产值可达8 000万元,静态利润可达5 940万元。目前,大桂山林场尚未开展灵芝孢子粉销售工作,但按10 g·kg-1的灵芝孢子粉产量计算,8年可生产4 000 kg,灵芝孢子粉售价浮动较大,按中位数500元·kg-1计算,可提供附加产值200万元。每667 m2总理论产值可达16.4万元,总理论干品灵芝产值可达16.0万元,总理论收益利润可达12.28万元。
3.3 其他效益分析
除经济效益外,林下种植灵芝还可以提供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营期内,项目可为社会生产绿色、环保、品质好的灵芝产品400 t;项目因椴木、种植、抚育管护、采收等工作,可为林场职工、当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项目采用“林场+公司+院校+客户”的经营模式,得到广西农科院韩美丽教授技术团队的技术指导,南宁市彩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合作单位也可协助大桂山林场开展灵芝的销售工作。同时,项目建设为社会提供林下种植灵芝技术培训的现场教学基地及高效的产供销一体化经济管理模式,为林下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灵芝种植的推广可以带动良种繁育、营销推广、加工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4 产业发展重点
4.1 拓宽销售途径
大桂山林场在进行林下灵芝销售时,存在销售途径单一的问题。这导致灵芝产出后销售量较低,仅为500 kg·年-1。为提高大桂山林场灵芝销售量,可采取以下措施。1)与相关产品加工公司商定协助销售或保底价回收,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降低对单一市场或客户的依赖程度。2)与一些大型药业公司、保健品企业等进行洽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购销合同,确保灵芝的销售渠道稳定。3)进一步争取项目投资,通过优化灵芝深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销售利润,如可以研发灵芝保健品、灵芝茶、灵芝药酒等系列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并打造大桂山林下灵芝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直接面对市场进行销售,从而降低对其他销售渠道的依赖。4)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提高大桂山林场林下灵芝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消费者关注和购买。
4.2 延长椴木使用年限
椴木的使用年限直接关系到灵芝的生产年限,影响经济效益。板栗灵芝椴木理论上最长可以采收10年,但是仅仅是实验数据,没有实际生产的数据支撑。大桂山林场此前种植的枫木灵芝椴木使用年限仅为3~4年,第5年椴木已出现腐烂问题。目前,板栗椴木才开始投入使用,尚不知具体的使用年限。因此,如何对板栗椴木进行养护,提高其使用年限,降低项目风险,是大桂山林场林下灵芝种植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仍在摸索中,未来可以通过继续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试验研究不同树龄、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方式(去皮、晾晒、高温蒸煮、化学药剂浸泡等)对椴木使用年限的影响,以保证椴木的生产年限。同时,需要对已接种的椴木进行定期检查,观察有无病虫害迹象和木材腐烂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在非出芝季节,可对椴木进行必要的保养,如涂抹防霉防腐剂等以延长使用寿命。
5 结语
林下种植灵芝是提高林业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大桂山林场林下灵芝种植项目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笔者通过系统地总结大桂山林场林下灵芝种植技术,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根据南宁市彩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菌棒理论产量计算,预计收益期内可实现盈利。然而,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销售途径单一及椴木使用年限存在风险等问题,可通过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大桂山林下灵芝品牌、加强椴木养护等方法解决。综上所述,可在大桂山林场先进行小范围推广,根据实际经济效益和风险确定进行进一步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 沈镭,张红丽,钟帅,等.新时代下中国自然资源安全的战略思考[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5):721-734.
[2] 田明华,杜磊,王芳,等.我国森林资源木材生产能力预测分析[J].林产工业,2022,59(4):57-63.
[3] 陈思晗,张长青.智能控制在木材加工和林业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23,36(3):45-50.
[4] 张逸如,刘晓彤,高文强,等.天然林保护工程区近2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及碳汇(源)特征[J].生态学报,2021,41(13):5093-5105.
[5] 王贺,朴承熙,李政.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9):191-194.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