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打造城市绿地是进行环境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为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自然生态,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总结当地城市绿地植被的类型与特点,分析城市绿地植被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选取与合理配置植被、优化布局与增强多样性、构建四季均衡与色彩和谐的景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健全维护机制等优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 城市绿地;植被配置;山东省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5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微气候、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笔者通过分析山东省济南市城市绿地植被选择、布局、管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配置植被、优化空间布局等优化策略,以期为济南市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参考。
1 类型与特点
济南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4 ℃,年降水量为700~800 mm,这些气候特征对城市绿地的植被选择和配置提出了一定要求。从功能分区来看,济南市城市绿地可划分为行道树绿化带、隔离绿化带、防护绿化带等。行道树绿化带主要位于主次干道两侧,需要配置耐瘠薄、抗污染的乔木,如枫杨、银杏、丁香等;隔离绿化带和防护绿化带需要耐密植、生长快的屏障植被,常选择柏科和松科树种;庭院绿地和公园绿地则以营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主,适合配置观赏性较强的花草树木。济南市主要使用马尾松、侧柏等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也引入了部分盆栽型观赏植物。针对不同绿地功能和微气候差异,采用单株式、组混式、花海式等多种配置模式。
2 存在的问题
2.1 植被适应性与配置合理性问题
济南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温差较大,这对城市绿地植被的生长提出了较高的适应性要求[2]。目前,济南市部分城市绿地在植被选择配置上与当地气候环境不太契合。1)部分对温差和干旱敏感的乔木和灌木直接被移植到济南市,导致植被在夏季高温或冬春低温时出现各类生理性损伤。例如,川杨、银杏等中低纬度地区的落叶乔木,其耐寒性较差,在冬季最低气温可达-16 ℃的济南市无法很好越冬;而刺槐、木槿等耐旱性较差的灌木,在夏季高温少雨的环境下出现生长不良的问题[3]。2)部分地区的防护绿化配置中,选择了环境适应性较差的外来种。例如,油松原产于美国南部地区,在济南市过于湿润的空气环境中生长,易引发松材线虫病;红豆杉不喜强光照射,在济南市日照充足的环境中生长,易出现病害。这些外来植被的配置与运用,都存在一定的环境适应性风险。3)由于缺乏对微气候差异的考量,同一城市绿地出现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植被组合。例如,在同一广场,阴湿处种植了耐阴性较差的白蜡、金丝桃等,而日照充足处却种植了耐阴性极强的山毛榉、黄杨,这不仅影响了植被景观的协调性,也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2.2 公共空间植被布局与多样性问题
济南市城市绿地在植被布局与配置上,存在单一性与片面性。1)骨干树种的单一性现象较为突出。在济南市部分公园和广场中,核心乔木层大多由柏木、香樟等常绿树种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乔木种类的多样性;街道沿线及隔离绿地内的行道树种植以枫杨和泡桐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树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绿化空间四季变化的景观效果[4]。例如,2022年,150 000 m2的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广场,其中心行道的骨干树种仅有樱花和银杏,四季色彩变化非常有限。2)点缀灌木的数量与种类相对不足。在一些社区小公园和街心广场中,零散配置了几株月季花、玫瑰等,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在选择上也未充分考虑花期长短、颜色搭配等因素,使得整个绿化空间的视觉效果显得单调乏味。3)缺乏针对不同功能分区的差异化设计。部分公园和广场在功能分区上缺乏明确的转换与跃层,围墙绿化、隔离绿化与园林小品之间对比性不强,降低了整个空间的绿化层次感与景观协调性。
2.3 季节性景观配置与色彩协调问题
济南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然而,当前部分城市绿地在季节性景观塑造与色彩匹配上,还存在配置失衡的问题。1)乔木层配置的连续性与延展性不足。缺乏足够数量的花期长、色彩丰富的落叶乔木,同时在秋末到翌年春季的部分时间段,公园广场常绿树与灌木的色彩搭配往往过于单调[5]。以平阴县森林公园为例,园区内的乔木以常绿树种为主,仅零星配置了桃、木瓜等树种,导致从深秋到次年初春期间,园区景观枯黄单调。2)针对明暗色调对比的处理有待加强。许多城市绿地的点缀花卉多为暖色系,如月季、玫瑰等;而乔木灌木叶色以深绿色为主,两者色调对比不够强烈鲜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植被层次感,也影响了色彩层次的丰富性。3)应季花卉的数量和排列节奏有待优化。在一些公园、广场中,应季花卉面积所占比例偏小,且更新频率较低,无法充分利用花卉植物不断变化的色彩来营造出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
2.4 资源效益与维保体系有效性问题
济南市城市绿地在植被配置利用效率和管护维护机制方面,存在资源效益不高和体系不健全的问题。1)部分新开发的城市绿地,植被配置密度过高,堆栽式种植面积比例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维护管理的人力物力成本。以济南市高新区CBD为例,其围墙绿化带密度高达1.5株·m-2,堆栽式乔灌木面积占比超60%,给日常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枯枝更新等工作带来很大负担。2)针对不同植被类型,维护更新策略和技术还相对粗放,缺乏设备与系统化。例如,对于部分乔木枝枯病害的防治,仍以人工清理居多,缺少必要的吊挂操作设备支持;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清理工作,往往依赖人力挖除,机械化程度不高,难以达到根除的效果,不仅降低了管护工作效率,还导致了资源浪费。3)济南市尚未建立完善的植被配置监测、更新与评估机制。植被生长状况评估与管理数据的采集较为分散,不连贯。树木损伤和更新的相关预算紧张,无法及时满足补充需求,影响了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绿地植被配置的优化设计
3.1 科学选取与合理配置植被
为科学选择和合理配置济南市城市绿地植被,应着眼于增强适应性,实现植被配置与当地气候环境的高度匹配。1)编制济南市区域性绿化植物目录,作为城市绿地植被配置的参考依据。目录应充分考虑不同植物对温差、湿度、土壤等环境要求的适应性,将其划分为推荐种、注意种和不适宜种3类。同时,标明各类植物的生长发育参数、抗逆性和景观功能,为后续定量与定性评估其适应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构建大气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充分考虑济南市空气环境特点和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水平,避免诱发植被病害。例如,将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测定作为硫氧化物抗性评价指标,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作为氧化性污染抗性指标等。同时,在设计植被组合时,合理采用抗污染乔木、灌木与非抗污染型绿篱、花卉等,实现功能与美化效果的平衡。3)加强对微气候差异的考虑,使同一城市绿地内不同功能分区的植被配置与其生境特征相匹配。例如,针对日照和湿度差异配置适应性植被,避免在阴湿处种植耐阴性差植物,或者针对不同绿地沿街风口处与园区中心地带采用不同的乔灌木搭配,实现防护效果与观赏效果的平衡。
3.2 优化布局与增强多样性
为增强济南市城市绿地植被的布局合理性与组合多样性,可从选择丰富骨干乔木种类入手,实现多层次的立体化景观效果。1)引入豆科植物中的部分乔木树种,丰富公园、广场骨干树木的种类多样性。这些落叶乔木生长速度快,四季景色变化明显,花期在1~2个月,能有效延续春夏两个季节的景观韵律,为市民带来持久的视觉享受。2)采用不同灌木的混合立体化配置,增强城市绿地的层次感与丰富度。例如,选择花期不同、花型相异的绣球、玫瑰、杜鹃、绣线菊等灌木植物,制作成花丛、花墙、花海,与乔木、草坪、蕨类植物等结合,构建立体多样的园林景观。具体来说,利用灌木与乔木的垂直结构,结合蕨类植物的边缘布置,营造出立体感;利用地被植物与灌木的互生关系,丰富水平方向的景观组合。3)在功能分区之间采用色彩、类型差异较大的植被进行过渡,增强整体空间的层次感与协调性。例如,在阳光草坪与树荫休憩区之间,过渡种植几丛红色绣球,既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又增添了色彩对比,提升了景观效果。同样,在入口广场与园区之间,利用金丝李分割两个区域,使整体绿化空间的韵律感与景观体验更好。
3.3 构建四季均衡与色彩和谐的景观
为构建济南市城市绿地四季均衡且色彩协调的景观,应在选择花期较长的应季花卉与乔木的基础上,遵循色彩搭配原则来指导植被的配置设计。1)扩大公园、广场中连接春夏秋三季的乔木种类与数量,针对秋冬季节景观“断层”问题进行补充强化。例如,在现有基础上大量添加木棉、香樟、木瓜、紫薇等花期长、秋季结果的树种,延伸春夏两季色彩的连贯性。同时,利用常绿庭院松、酸枣、红豆杉等形成重点补充,避免出现深秋、早春大面积枯黄的单调景象。2)通过科学配置与错落组合明快色彩的灌木花卉,增强整体景观的色彩层次感与运动感。利用大面积白色绣球花、粉红色樱花、黄色迎春花的群落式搭配,通过强化色块反差与垂直层次,实现立体丰富的色彩效果。此外,不同颜色月季的错落布局可用于色块的水平跃层与过渡,丰富景观色彩组合。3)合理安置大块面积的应季花海,并利用步移式种植手法实现不同花卉之间平稳过渡,强化整体空间的节奏感。适当采用金盏花、矢车菊、金鱼草等大面积花海搭配,根据其峰值花期差异进行梯级配置。然后配合160~200株·m-2的密度进行步移式衔接更新,使整个绿地色彩与气息更加和谐连贯。
3.4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健全维护机制
为提高济南市城市绿地植被配置的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植被的健康生长,应积极推行精细化的设计方案,构建系统化的监测与维护机制。1)科学确定城市绿地内不同区域的植被密度与组合模式。避免因种植密度过大而导致资源浪费,合理采用单株式、小群组式、花海式等不同模式。同时,优先选用树干直立、分枝较少的乔木种类,控制过度堆栽,降低维护管理难度。具体来说,市政道路两侧行道树可采取单株式模式,每3~5 m种植1棵树;而公园广场内可采用小群组式或花海式灌木点缀,分散性堆栽,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建立信息化的植被生长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植被状况。收集树木生长速率、活力指数、病虫害发生率等指标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植被配置管理的专业软件平台,辅助决策分析。同时,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对关键区域植被景观效果进行定期监测,为后续优化提供图像数据支持。3)完善预算机制,确保植被持续更新与维护经费需求。合理确定不同种类城市绿地的植被更新配置比例及其周期安排,如道路绿化每5年更新1次、公园绿地每3年修剪1次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更新基金制度或绿化维护保险机制,实现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匹配。
4 结语
通过分析济南市城市绿地植被配置与管护现状,发现当前在植被的适应性匹配性、布局多样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探讨了科学选种配置、优化布局多样性等设计与管理优化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优化济南市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空间效用与美化效果,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城市绿地空间。
参考文献:
[1] 于永红,张金芝,邵波.山东济南地区绿地结构影响下的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22,34(6):23-27.
[2] 徐安祺,初步天,肖湘东,等.基于PM2.5消减的街旁绿地植物空间配置模式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中国园林,2023,39(2):90-95.
[3] 刘学飞.现代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研究:以坂田街道环城路(宝吉路-吉华路)绿化工程为例[J].花卉,2022(22):118-120.
[4] 张宸,陈风焕,丁印宇.城市健康公共空间特色优化设计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7):49-50.
[5] 关茜,侯可明,孔哲,等.基于功能边界的养老院室内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3(8):249-251.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