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后籼粳杂交稻诚优13不同机插密度比较试验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379)

摘 要 为确定烟后籼粳杂交稻诚优13最佳机插密度,设计5种密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处理C(株行距为30 cm×16 cm)诚优13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786.6 kg,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此次试验密度范围内,机插密度与杂交稻诚优13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呈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呈负相关,但对结实率、千粒重影响较小或不明显。此次试验条件下,处理C是实现烟后籼粳杂交稻诚优13高产的最佳机插密度。

关键词 籼粳稻;机插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04

诚优13是由杭州众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诚1A×诚恢R13配组育成的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于2021年通过浙江省审定(浙审稻2021016),2022年通过第八批福建省同一适宜生态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闽)引种〔2022〕第1号]。该品种在福建省宁化县作为烟后稻栽培,表现出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等特点。

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是构成水稻产量的4个重要因素,种植密度是影响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种植密度过低或过高都无法获得高产[1]。孙健等研究认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籼粳杂交稻甬优538最高苗数呈增加趋势[2];由志强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等指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钱银飞等研究表明,机插密度适当降低,可通过提高成穗率,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实现水稻高产[4]。随着人工成本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水稻节本增效的新技术——机插秧技术得到迅速推广。烟后稻的机插密度直接影响水稻的有效穗数,对能否充分发挥品种高产潜力起着重要作用[5]。而传统的人工高密度栽插方式,不利于发挥水稻个体生产潜力,优化群体结构,提高产量。为明确宁化县籼粳杂交稻诚优13合理机插密度,开展此次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宁化县泉上镇泉永村,海拔440 m,地势开阔平坦、交通方便、排灌条件良好。经宁化县农业农村局土壤化验站检测,试验地土壤pH值为5.3,耕作层碱解氮质量分数为142.5 mg·kg-1,速效钾质量分数为108 mg·kg-1,有效磷质量分数为24.1 mg·kg-1,有机质质量分数为25.3 g·kg-1。试验地前茬作物是烤烟,品种为翠碧一号。

1.2 试验材料

试验水稻品种为籼粳杂交稻诚优13,由福州惠丰种业有限公司提供。插秧机采用久保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SPV-6CMD)。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CK),株行距为21 cm×30 cm,为当地常规机插密度;处理B,株行距为18 cm×30 cm;处理C,株行距为16 cm×30 cm;处理D,株行距为14 cm×30 cm;处理E,株行距为12 cm×30 cm。试验小区长10.0 m、宽6.7 m,面积为67.00 m2。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各小区间保留宽度为40 cm的操作沟。

1.4 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工厂化全营养基质、机械播种,秧田全程覆盖防虫网的方式培育机插秧。6月2日播种,每盘播种量为85~90 g。6月20日移栽,行距固定为30 cm。不同机插密度通过调节机具不同株距来实现,各小区每穴苗数和机插深度保持一致。插秧前1 d,结合整地每667 m2施用28%烟后稻配方肥[m(N)∶m(P2O5)∶m(K2O)=15∶4∶9]25 kg作为基肥;6月28日,每667 m2结合喷洒除草剂将28%烟后稻配方肥20 kg与0.64%苄·丁颗粒剂40 g均匀混合后撒施作为追肥;8月2日,每667 m2施用尿素5 kg、氯化钾5 kg作为穗肥。其他田间管理按照当地常规方法进行。

1.5 调查项目

根据试验要求,观察记载各处理诚优13播种期、移栽期、始穗期、成熟期;定点定期调查苗情变化,各小区实割测定稻谷产量,并取样考种。

1.6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6软件完成详细记录与初步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各处理诚优13生育期为128~130 d,与品种特性基本一致,且经方差显著性分析可知,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进一步比较分析可知,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诚优13始穗期提前,生育期缩短,处理A诚优13生育期为130 d,比处理B、处理C延长1 d,比处理D、处理E延长2 d。

2.2 分蘖动态及苗穗情况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分蘖动态变化差异明显,每667 m2最高茎蘖数表现为处理E>处理D>处理C>处理B>处理A,说明随着机插密度的减小,诚优13每667 m2最高茎蘖数减少。其中,处理E诚优13每667 m2最高茎蘖数最高(23.015万个),分别比处理D、处理C、处理B及处理A高1.14%、4.43%、6.48%及8.98%。经显著性分析得知,处理E每667 m2最高茎蘖数与处理D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处理C、处理B、处理A。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越小,诚优13基本苗数越少,最高茎蘖数越少,这与曹荣发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6]。

由表2可知,处理C诚优13成穗率最高,达到67.2%,比处理D、处理B、处理E、处理A分别高0.8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经方差分析可知,处理C成穗率与处理D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B与处理E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极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C的机插密度为分界水平,低于这一水平,诚优13的成穗率随机插密度的增加相应提高;高于这一水平,诚优13的成穗率随机插密度的增加逐步降低。

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3可知,处理C诚优13每667 m2实割产量最高,达到786.6 kg,增幅达10.7%,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比处理A增产76.1 kg。处理E诚优13每667 m2实割产量最低,仅691.2 kg,比处理A减产2.7%。经显著性分析,处理E除与处理A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均差异极显著。处理D和处理B每667 m2实割产量分别为741.6 kg、731.2 kg,比处理A增产4.4%和2.9%。

由表3可知,机插密度与每667 m2有效穗数呈正相关,即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诚优13每667 m2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处理A每667 m2有效穗数最少,为13.03万穗;处理E每667 m2有效穗数最多,为15.21万穗。经显著性分析可知,处理C、处理D、处理E每667 m2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B;处理A、处理B每667 m2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机插密度与每穗粒数呈负相关,即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诚优13每穗粒数呈减少趋势。处理E每穗总粒数最少,为221.6粒,比处理A减少44粒,降幅达16.6%,且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处理A每穗总粒数最多,为265.6粒,与处理D差异显著。机插密度对诚优13结实率的影响较小,各处理结实率在84.7%~85.5%,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机插密度对诚优13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此次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机插密度对籼粳杂交稻诚优13的产量影响显著。适当稀植,有助于烟后稻个体健康生长,提高单株分蘖力,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促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获得高产。若种植过稀,田间基本苗数减少,虽然在营养生长期,植株能有效利用光热资源,促进个体优势充分发挥,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每穗粒数,但由于诚优13作烟后稻比中稻延迟播种,大田有效分蘖时间短,造成群体过小,无法满足高产的有效穗数,导致减产。反之,大田基本苗数过多,稻苗分蘖迅速造成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加,茎蘖成穗率显著降低,虽然增加了有效穗数,但田间荫蔽,光合效率降低,无法充分发挥籼粳杂交稻个体形成大穗优势,造成穗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易诱发病虫害,也不利于稳产、高产。由此可见,合适的机插密度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植株生长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能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促进单株分蘖,保证个体正常发育和群体协调发展,达到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增加产量的目的。这与黄志谋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7]。

此次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直接影响诚优13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成穗率。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诚优13每667 m2最高茎蘖数、每667 m2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但每穗粒数却呈减少趋势。机插密度对诚优13结实率、千粒重、全生育期影响不大。诚优13产量随着机插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此次试验条件下,机插密度为16 cm×30 cm时,可以达到优化群体结构,每667 m2产量最高(达786.6 kg)的目的,是烟后籼粳杂交稻诚优13实现高产的理想机插密度,生产上应大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赵海红.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5,5(4):1-4

[2] 孙健,秦叶波,陈少杰,等.密度对籼粳杂交稻甬优538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9,60(6):903-904.

[3] 由志强.不同密度、施肥量对水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6,10(27):54-55.

[4] 钱银飞,张洪程,吴文革,等.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41-48.

[5] 王旭辉,杨祥田,丁璇,等.早稻机插秧的密度和本数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2,27(3):52-54.

[6] 曹荣发.不同机插密度对烟后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2021,52(8):49-52.

[7] 黄志谋,沈其文,刘伟,等.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4):3552-3554.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密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