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灌区地下水涵养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331)

摘要随着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用水需求也有了显著提升。为加强甘肃省农业灌区地下水涵养保护,重点分析农业灌区地下水涵养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灌溉系统,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加强地下水涵养保护,避免过度开采;加强排水设施管护,积极开展盐渍化土壤改良等对策。

关键词农业灌区;地下水;涵养保护;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273.4文献标志码:C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4.040

在甘肃省,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当地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地表水灌溉受到水价、水质、用水时效性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难以大范围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地表水利用与地下水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加强甘肃省水资源的保护,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和涵养,是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的关键。

1加强农业地下水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加强农业地下水合理利用有助于保障农业稳定生产。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可靠水源,合理利用能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从而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例如,受气候变化影响,甘肃省的自然条件愈发严酷,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灌溉用水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必须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措施管理农业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期为甘肃省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科学管理和规划,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保护珍贵的地下水资源,确保长期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地下水还能促进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动态平衡,有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因此,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存在的问题

2.1地表水灌溉用水量连年下降

农业灌区地表水的灌溉往往会受到所在地水源工程供应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高峰期,短期内实现全面灌溉较为困难,难以完成对水资源的调度。灌区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在供水量和水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地表水在渠道建设、管理等方面投入的成本更高,其价格比地下水更高,而地下水又具有灌溉便利性高等优势,因此农户对地表水的灌溉应用意愿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地表水灌溉用水量连年下降[1]。

2.2过度开采地下水

灌溉机井的建设及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水质较好,能够满足农业种植的需要。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我国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机井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灌溉频次也有所增加,总体灌溉开采量快速上涨。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的减少,使得灌溉回归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与涵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地下水位随之降低[2]。例如,2020年张掖灌区统计地下水水位变化调查显示,基于渠道水利用率的提高和节水改造等原因,其地下水供给总量由2000年前的年均1.0亿m3下降至0.3亿m3。

2.3地下水埋深较浅的灌区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

受地质条件及当地较大规模水库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区域都存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问题。农业灌区原有设备缺少维护保养,出现排水系统堵塞、损毁等问题。随着水分的逐渐蒸发积累盐分,加上水质问题导致地下水开发不足,土壤盐渍化加剧。

2.4地下水开采缺乏健全监管机制

监管缺失导致过度开采,部分农业灌区为追求经济利益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甚至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同时,缺乏有效监控措施使得地下水品质难以保证,存在被污染的风险,进而威胁到公众健康。此外,监管不力可能导致非法开采行为频发,不仅扰乱了水资源管理秩序,也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的浪费。

2.5节水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公众对水资源紧缺现状认识不足、节水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不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宣传形式单一,多采用传统的宣传手段,如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公众的注意,但往往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难以持续激发公众节水内生动力。

3对策

3.1优化灌溉系统,提高地表水利用率

针对地表水灌溉用水量连年下降的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1)加强水源工程建设与管理,通过投入更多资源来建设和升级现有的水源工程,包括提高渠道输送效率、布局水质监测和处理设施,以确保水源供应的可靠性和水质的稳定。同时,优化水资源调度机制,确保在农业生产高峰期能够合理分配水资源,满足灌溉需求。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并深入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以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同时,通过组织一系列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升其实际操作技能,鼓励他们主动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降低对地表水的依赖。3)构建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水利部门应联合财政、物价等部门,调查农业灌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水价,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确保灌溉工程及其维护管理能够正常进行[3]。同时,在非抗旱时期,适时调整水价,加大补贴力度。4)灌溉末期要加强对地下水的涵养保护。采取灌区排水渠系小流量、长时间运行的方式进行灌溉,政府可以提供财政补贴。利用多种方式和经济杠杆促使两水联合调度发展,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提高地表水的利用率,进一步加大对地下水的涵养保护力度。

3.2加强地下水涵养保护,避免过度开采

3.2.1强化地下水涵养保护

1)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下水位、水质等关键指标,确保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具体措施如下。①增加监测站点。在关键区域增设地下水监测站点,特别是在水资源紧张、污染风险高的地区,以扩大监测覆盖面。②更新监测设备。采用先进的地下水监测仪器和设备,如自动水位计、水质分析仪等,以提高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③强化数据分析。建立地下水监测数据中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现异常变化及时预警,为决策提供支持。2)在农业灌溉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特别是滴灌和喷灌等高效方式,是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关键。为农户提供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降低其经济负担;组织专业培训,教授农户正确使用和维护滴灌、喷灌设备;建立示范区,展示节水灌溉技术的效果和优势,激发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针对当地气候和作物特点,不断优化节水灌溉方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准灌溉,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农田排水管理,合理规划排水系统,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开展详细的地质和水文勘察,了解地下水流方向和速度;根据农田地形和土壤特性,设计合理的排水沟渠网络,确保农田积水能够及时排出;在排水口设置过滤装置,阻止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定期检查和维护排水系统,确保其畅通无阻。

3.2.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完善基础性管理制度,做好地下水调查评价、污染防治规划等;2)完善地下水“双控”、地下水取水计量等制度,制定地下水限制开采条件,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3)明确划定地下水的可开采区、禁采区等,制订针对性的超采治理方案,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4)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5)建立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加强对严重影响地下水活动,如矿产资源开发、地热能开发工程等的监管,应用法律限制条款管控超采、污染地下水的行为[4]。

3.3加强排水设施管护,积极开展盐渍化土壤改良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灌溉的实际需求,建立末级渠系管理组织,实现更加民主的管理,保证组织的规范运转。目前,建立并推广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灌区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该组织也是末级渠系管理的主体责任人,以村或渠系为单位进行,村民自主推荐合适人员参与,调动民众参与灌区管理的积极性。该组织应严格遵照相应的法规、标准,完成水费的计收、末级渠系管理维修等工作。为了适应现代市场机制,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采取合同管理的模式,在其中阐明供水、用水双方需要承担的具体职责、权限。上级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建设,同时定期给予指导、协调,提供必要的服务。

1)为确保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应保证相关经费的专款专用和及时到位,这不仅包括对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经费的保障,还包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经费的预留。只有确保经费的充足和及时,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促使排水设施正常运行。2)在微咸水区域,可规划布设一定数量的机井,通过开采地下水来弥补地表水灌溉水量的不足。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为农业灌溉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和盐分积累。同时,结合合理的灌溉方式和管理方法,实现土壤改良和涵养保护地下水的目标,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4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地下水超采治理长效机制

1)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政府应成立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专班,负责全面监管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同时,赋予监管机构充分的权力,配备足够的资源,使其能够履行监管职责,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2)制定严格的监管政策和法规。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完善地下水超采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目标和治理措施。同时,对地下水超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3)加强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建立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水利、环保、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同时,实现监管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互通,确保各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地下水超采治理的最新动态和问题。4)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加强公众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参与度。此外,建立农业灌区地下水超采治理的信息公开和反馈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治理进展和成效,接受社会监督。5)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在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治理工作。同时,对地下水超采治理不力的地区或单位进行问责和处罚,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通过以上做法,可以逐步健全地下水超采治理的监管机制,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3.5加强水资源节约宣传教育

通过广泛宣传,提升公众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采取多元化的宣传策略。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水资源保护的相关信息,以图文并茂、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水资源知识。此外,组织发放宣传单,覆盖更广泛的社区与人群,让节水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公众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同时,积极策划并举办水资源保护教育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讲座讨论等形式,增强公众的环保参与感和责任感,共同守护珍贵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5]。

4结语

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来说,灌区地下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涵养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农业灌溉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如建立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完善水价体系、加强对末级渠系的管控、加大排水设施管护力度,以及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实施,有助于实现两水联合调度,科学规划水资源的使用,确保在涵养与保护地下水的同时,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此外,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灌溉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金玲,柴娟,郑太林.关于加强陕西省灌区地下水涵养保护的思考[J].地下水,2023,45(2):75-76.

[2]王冠儒,胡继连,王秀鹃.地下水超采井灌区农业水权界定到户理论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23,42(3):136-144.

[3]王西琴,姜智强,张馨月.地下水灌区水价确定及其节水减排估算:以河北省南皮县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3,31(5):776-784.

[4]王垠.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模型的本溪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估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24,42(4):17-19.

[5]吴玉婷.疏勒河流域双塔灌区地下水动态与保护措施[J].水上安全,2024(8):16-18.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地下水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