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生态林造林技术及营林管理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63)

摘 要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深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长廊。建设生态林体系,实施科学的营林管理,对改善该地区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给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安全屏障营造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分析了适用于该地区的主要生态林造林技术,包括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并提出土壤改良、林木抚育、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营林管理措施。

关键词 生态林;造林技术;营林管理;河西走廊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62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东西横跨甘肃省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等5市,全长约1 000 km,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交通要冲。该地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光照充足、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仅200 mm,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加之风沙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绿洲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12%,防沙治沙任务艰巨。实施科学的生态造林和营林管理,是从根本上遏制河西走廊生态恶化、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保护天然林,营造人工林,扩大林地面积,不仅可以固沙止沙、涵养水源,还能改善当地气候环境,为沿线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储备“绿色动力”。因此,探究河西走廊的生态林造林技术和营林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西走廊生态造林概况

河西走廊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风沙治理示范区、国土绿化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在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边缘,建成了长约1 200 km、面积约30.67万hm2的防风固沙林带,有效遏制了沙漠的南扩。据统计,全区域共治理风沙口470余处,保护了1 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侵袭。凭借多年坚持不懈的生态修复,河西走廊生态面貌焕然一新,林草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2 河西走廊生态林造林技术

2.1 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是在河西走廊生态造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该造林方法所用苗木一般为苗圃培育的1~2年

生幼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工程量大、投入成本较高。可选择乡土树种如山杨、旱柳、榆树、槐、樟子松、油松等,于春季播种,经过嫁接或无性系育苗,待苗高30~60 cm时,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起苗造林[1]。造林地预先深翻30~40 cm,清理残根杂草。种植穴规格为60 cm×60 cm×60 cm,株行距一般控制在2 m×3 m至3 m×4 m,每穴施放有机肥15~20 kg或氮磷钾复合肥100 g作为基肥。种植时,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至2/3,然后将苗木直立放入,并使其根系自然舒展,再将剩余的土回填并压实,形成小土堆以蓄水保墒。种植完毕后,立即浇透水。造林当年10—12月,开挖树穴,并适当采取遮阴和浇水等保护措施,确保幼苗安全越冬。在河西走廊,植苗造林成活率一般在60%~80%。植苗造林整个过程较为复杂,费时费力,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造林后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2.2 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适用于河西走廊较为广阔的荒漠戈壁地区。该造林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用种量少,但对种子品质、气候条件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要选择品质优良的乡土树种种子,如旱柳、樟子松、油松等,并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提高其出苗率。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低温层积催芽、浸种或温湿层积等。播种前要对造林地进行整理,采取深翻或临时圈地的方式增强土壤透气保墒能力。通常在春季降水后进行播种作业,种子播种量控制在10~15 kg·hm-2。为提高种子出

苗率,可采用条播或穴播方式,条播行距1~2 m,穴播株行距1 m×1 m至2 m×2 m,播种后覆土(厚度在2~5 cm)并及时压实表土。在河西走廊,播种造林成活率一般在30%~50%。苗木生长后期,造林人员需要及时开展定干、修枝、施肥等作业,促进苗木健康生长,并开展封山育林等保护工作。

2.3 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是利用植物的营养生长体(根、茎、枝等)进行无性繁殖的一种造林方式,在河西走廊主要应用于山杨、旱柳等杨柳科乔灌木的造林。以杨树为例,分殖造林通常在冬春季节进行,选择2~3年生、直径2~4 cm的健壮枝条,剪截为35~50 cm的扦插条,并去除部分侧芽和顶芽。扦插穴开掘规格为40 cm×

40 cm×40 cm,株行距2 m×3 m至3 m×4 m。扦插时,插条垂直插入坑内2/3,并适当踏实土壤[2]。春季扦插后,要及时灌溉,保持扦插条底部湿度。幼苗生长期间,及时浇水、除草、施肥,并在8—10月进行环状去除树皮,促进营养分配至地下。翌年2—3月,剪除徒长枝,加强通风透光。在河西走廊,分殖造林以杨树居多,保存率一般在70%~85%。若操作得当,分殖造林周期短、成本低、管理方便,适用于河湖滩地、盐碱地等立地环境恶劣的区域。

3 河西走廊营林管理措施

3.1 土壤改良

河西走廊土壤以风沙土、盐渍土为主,缺少有机质、透气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差,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为造林创造适宜的环境。常用的土壤改良措施有深翻、施肥和增施改土剂等。深翻作业深度一般为30~

50 cm,可破除土壤板结、改善通气性[3]。或者可每667 m2施用农家肥、植物渣滓或秸秆等有机肥300~500 kg,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盐渍土壤,可每667 m2施加石灰或生石灰80~120 kg,中和土壤盐分。对于风沙土,可适量添加黏粒剂如聚丙烯酰胺等,形成表层结皮,提高保水性。

3.2 林木抚育

3.2.1 水分管理

人工林每667 m2林地需要保持10~15 m3的水分供应,营林抚育期间,一般按照林龄进行水分管理。1)林龄1~5年,要求浇水量大、频率高,一般浇水深度为20~30 cm,浇水周期为7~10 d。2)林龄6~15年,浇水深度为25~40 cm,浇水周期为15~25 d。

3)林龄16~40年,浇水深度为40~60 cm,浇水周期为25~40 d。4)林龄超过40年,浇水深度为50~80 cm,浇水周期为40~60 d。可采用沟渠灌溉、微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每次浇水量按林地面积、林龄、土壤质地等因素综合确定。

3.2.2 施肥管理

河西走廊应针对性地制订施肥方案。一般来说,每667 m2林地需要施用有机肥1 000~2 000 kg、氮肥10~15 kg、磷肥10~20 kg、钾肥5~10 kg。施肥时间以春季和秋季为宜,分2次均匀撒施。对于幼龄林,可在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内开沟环状施肥,施肥沟距离树干30 cm,深15 cm;林龄增长后,可逐年适当加大沟距和沟深[4]。对于成熟林,可采取条施或洼施方式,施肥带与树行垂直,间距1.5 m左右。施肥后应立即浅翻覆盖,并适当浇水,提高林木养分吸收利用率。定期采样检测,及时了解林地养分状况,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施肥配方,精准把控施肥质量和效果。

3.2.3 修枝整形

合理的修枝整形不仅能促进林木主干生长,还可使树冠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提高林木品质和经济价值。河西走廊需要根据不同树种特性和林龄,制订科学的修枝整形方案。对于速生用材林,一般在林龄2~3年时进行首次修枝,保留10~12个直径均匀的基干主枝,确保切口平整光滑,避免损伤树干。其后每年修剪1~2次,逐步形成通直无节的优质材干。对于经济林,更注重主干平滑度和冠形整齐。首次修枝时间根据树种特性而定,一般在树高

1.0~1.5 m时开始,保留6~8个主枝,形成密度适中的矮圆冠形,每年进行1~2次修剪矮化主枝顶端。修枝时间以春季树体萌动前和秋季进入休眠期为佳。利用整枝剪、园艺剪等工具进行修剪,确保切口平滑,避免撕裂树皮,修剪后及时涂抹油性涂料,防止病虫害入侵。

3.2.4 间伐管理

林龄3~5年时,进行首次低强度间伐,间伐强度控制在10%~15%,去除生长缓慢、发育畸形的林木。林龄6~8年时,进行中等强度的生长间伐,间伐强度控制在20%~25%,重点去除冠幅较小、营养生长不良的瘦小树,疏朗林冠,增加光照。林龄9~12年

时,进行高强度的抚育间伐,间伐强度控制在25%~30%,去除曲干矮小,生长缓慢的林木,使幼树得到充分的生长空间。在后续林龄,每隔3~5年进行一次高强度抚育间伐,直至林龄20年左右达到目标林分密度。尽量避开雨雪季节开展间伐作业,防止对林地造成破坏。对于用材林,宜在春季进行高强度间伐;对于经济林,则以秋季间伐为佳,避免损伤果实。

3.3 病虫害防治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河西走廊应该采取综合防治的方式,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个角度入手。1)加强监测预警。每年3—10月为重点监测期,每隔15 d开展一次全面病虫害调查,及时发现并确定害虫种类、数量、蔓延范围。对于危险性大的重点虫害,如落叶松球蚜、落叶松鞘蛾等,要实行每7 d一次的专项调查。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配备红外监控、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实现自动化监测。2)物理防治。对于幼龄林木,可采用淋浴装置对林木进行冲淋,有效去除虫卵和若虫。淋浴压力控制在0.3~

0.5 MPa,每隔10~15 d进行一次冲洗作业。对于成年林木,可利用黄板、蓝板等简易装置诱捕害虫,减少林区害虫数量。一般可将诱捕装置悬挂在树冠中下部,每667 m2林地悬挂3~5块诱捕板即可,每隔7 d

收集更换一次[5]。3)化学防治。对于啃食性害虫,可喷洒25%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每667 m2用量为100 mL,每隔7~10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4次。对于吸汁性害虫,可喷洒20%毒死蜱悬浮剂1 500倍液,每667 m2用量为150 mL,每隔10~15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4)生物防治。对于常见的蚜虫、红蜘蛛等吸汁性害虫,可人工饲养和释放捕食性天敌如瓢虫、食蚜蝇等,每667 m2林地释放30~50只,每隔15 d补充一次。

3.4 护林防火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炎热少雨,林火风险较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1)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和演练,增强林农和管护人员的防火技能。利用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在重点防火期广泛宣传防火知识。2)建立健全防火组织体系,落实责任到人。成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林火指挥部,下设若干个防火检查站,实行24 h值班制度。制订应急防火预案,一旦发生火情及时组织扑救。结合林长制的全面推行,严格落实各级林长责任,持续完善森林防火体系,逐步实现森林防火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3)做好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间隔500 m的标准,修建环形防火隔离带,隔离带宽度不低于30 m。在林区内部开设防火通道,方便运输和疏散。储备充足的防火工具和物资,如铁锹、水泵、灭火毯等。4)加大防火巡查力度,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制订详细的巡护计划,对重点火源区进行24 h巡护。严格管控火种,严禁在林区内野外用火,严惩任何纵火行为。

4 结语

河西走廊生态林建设及营林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通过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等多种造林方式,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造林技术;结合土壤改良、水分管理、修枝整形等抚育管理,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开展综合防治,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方式切实遏制病虫害危害;并加强防火巡护,完善基础设施,确保林业生产安全。只有将生态造林与科学营林有机结合,注重技术创新,立足长远谋划,才能最终实现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林业生产水平全面提升,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润林.陇南市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理措施[J].南方农业,2024,18(8):246-248.

[2] 祝小娟.甘肃地区林业苗木栽培及移植造林技术分析[J].园艺与种苗,2024,44(4):41-42.

[3] 车宗奎.新技术在甘肃荒山植树造林中的应用[J].园艺与种苗,2024,44(1):79-81.

[4] 蒲芳霞.新时期甘肃省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2):96-98.

[5] 王瑞萍.论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J].乡村科技,2023,14(19):129-131.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河西走廊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