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李宏 朱秀娟 苏宁 姚晴怡
摘 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对“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IT职业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学生需求,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IT职业素养提升途径,根据高职学生IT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与特征,分别从学院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提出提升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学生;IT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15-0167-05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status of IT occupation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s to improve IT occupation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based on the needs of society,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IT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college level,the teacher level and the student level.
Keywords:internet plus;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IT occupation quality;promotion way
0 引 言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职业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实施IT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IT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院向高质量办学转型的有效措施。
本文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互联网+”视域下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设计,把信息技术和课程特点、学生IT职业素养结合起来,打破了空间的局限,使学生在任何场所随想随学。本文进一步梳理了适合学生IT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的内涵,围绕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学生需求,探索“互联网+”视域下IT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及策略,从而为形成有效的学生IT职业素养培养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学生IT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是适应新时代企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IT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院推动高质量办学的有效措施。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IT职业素养,必须要全面构建符合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价值体系,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全过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有效的学生IT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1.1 围绕社会需求制定学生IT职业素养提升体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应符合新时代特征,结合社会和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自身的共性特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制定的学生IT职业素养提升训练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以突出学生职业意识为先导,突出学生职业道德为根本,突出学生职业行为习惯为重点,突出学生IT行业知识为中心,突出学生IT职业技能为特色,突出学生心理素质为关键,构建新型职业素养训练体系。
围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结合国家人才需要、市场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等3个方面,推进“1+X”证书制度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制定科学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有机结合学生IT职业素养,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创新设计。如教育教学模式可以突破空间与时间等因素的局限,以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平台、腾讯QQ群、钉钉平台、腾讯课堂直播平台为主,采用直播+录播等方式开展相应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同时可利用学习通平台、钉钉平台、QQ群等建立专业课程群、主题班会群,把与学习相关的资料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学生,供学生交流学习。学院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图如图1所示。
1.2 围绕企业需求构建学生IT职业素养实践平台
根据现代企业和社会人才实际需求,结合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生实际情况,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中,构建校企协同互动、实践育人的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搭建校企协同“三元合一”实践育人平台,共建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使职业素养教育放在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企业的职业氛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围绕学院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引入校企协同管理思维,提出了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项目化运作体系。通过搭建“三元合一”工作室,构建互动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1.2.1 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认知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管理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浓厚的职业氛围。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后活动、学院生活中,向学生渗透企业5S管理理念,用身边小事诠释5S管理,提升学生职业认知。
1.2.2 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搭建互动实践平台
根据学院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以企业导师团队、学院教师工作室团队、学生虚拟公司为载体,组建由企业导师、学院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三元合一”工作室,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互动实践平台。
(1)在实践平台上,引入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校企实际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并熟悉企业项目制作整个流程,提升学生职业认知能力。
(2)依托校企团队,做好师生培训。一是企业导师来校为教师、学生进行培训;二是学院工作室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去实地参观、学习新技能。
(3)通过实践互动平台,实现学生发展的三方对接:对接学院、对接企业、对接社会。在学生接触活动项目过程中不断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2.3 举办院系大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意识
为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院系两级根据省市大赛规则可采用线下资料评审与线上云答辩结合的形式举办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规划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线上云答辩消除了空间的隔阂,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同时线上答辩过程也促进了学生IT职业素养的提升。答辩过程全程直播并录屏,可以回看,保障了答辩过程的公平、透明,更有利于观摩学习和学术交流。通过大赛主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价值观,协助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地就业创业。
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过程中,学生们利用所掌握到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路径设计、职业规划与实施计划、评估与备选方案、职业性格、职业技能等各方面,诠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与认知,精彩展示自己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学院线上职业规划大赛截图如图2所示。
在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上,学生们组队参赛,就产品介绍、市场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团队结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提高了学生对创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自身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学院线上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截图如图3所示。
1.3 围绕学生需求打造学生IT职业素养发展渠道
1.3.1 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际成效。如利用微信等IT平台开展“青年大学习”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梦想与信仰”公开课活动、“金钱观”主题团日活动、“宪法小卫士”主题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和系部各项文体活动,举办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体和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仪、养成、爱心、诚信等教育。
加强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利用系部电子宣传屏、网站等现代信息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行为规范良好的模范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向模范学习;同时对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要给予监督。进行“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评比,通过评比活动,重点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
注重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院学生成功素质积点平台抓好学生课堂学习纪律、晚自习纪律、四大环境卫生(教室、宿舍、实训区、校园包管区)等评价指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打造一个和谐文明、团结向上的集体。指导学生自主管理,逐步让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开展“一系一品”,推进环境育人建设。着重打造系部读书区与团学荣誉墙,让学生充分参与环境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营造有特色、有活力、有内涵的系部文化氛围。
1.3.2 重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围绕安全教育时时抓总体要求,重视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防范意识教育。学期初各班利用网络视频、现场讲座等形式做好开学安全教育。落实《学生安全教育确认与安全防范承诺书》签名存档工作。在日常教育中,组织班级开展关于交通安全、财产安全、宿舍安全、网贷风险防范、结核病预防、禁毒知识、运动会期间的安全、顶岗实习的安全等主题教育活动,时刻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谨慎转账,严禁酗酒、夜不归宿、使用违章电器,切勿涉足网贷,谨防网络诈骗,注意身体健康等。利用好互联网信息平台,不定期分享经典防范案例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学院、系部、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班班主任及心理委员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工作,各系部心理辅导员对个别重点学生开展二级谈心谈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通过个别访谈、团体辅导等形式以及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沟通,有针对性地向师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服务,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2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学生IT职业素养提升策略建议
高职学生IT职业素养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在学院学习IT专业知识和IT技能的基础之上,了解相关IT行业的职业素养,提前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积极主动地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高要求来塑造和提升自己。通过IT职业素养训练,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根据对高职学生IT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下面分别从学院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提出比较具有可行性的策略建议。
2.1 学院层面:重构专业培养目标
围绕国家人才需要、市场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全面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根据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重构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1+X”证书制度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根据学院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把IT职业技能、IT职业素养融入IT专业培养方案,把思想教育与课程建设有机融合,比如:通过讲解网络安全知识,进行深入的法律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不得利用网络传播不良信息,不得进行网络攻击、网络诈骗;在无线网络部分,除了引入5G网络知识点,还阐述了5G网络对于未来的意义,发展5G是国家的战略部署等。云计算相关课程的线上授课截图如图4所示。
如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计算机科学系整合线上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在线开放实验室建设,将校内实验室连入校园网,允许学生VPN拨入访问校内实验实训设备,以保障学生在家、在宿舍也能完成实验实训。
2.2 教师层面:重视师德规范教育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师风专题学习。积极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鼓励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还要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这些对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由人事处牵头,各系部组织专题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江苏省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师德考核办法(修订)》等文件。
2.3 学生层面:注重职业素养教育
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性、复杂性,注重“课程思政”,提出高职专业课程分层分类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分层建设、分层递进、分类教学、分类评价、分类成才”的路线,实现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资源和考核分层,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在入学初期,系部开设专业导引讲座帮助学生提升自信、树立目标。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学生可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外职业实践活动、各类专业社团活动以及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等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在职业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以在日常管理中、集体活动中、与企业文化交流中培养;在IT职业技能方面,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中、社团专业活动中、技能大赛中、企业实习中、社会服务中来提升;在心理素质方面,学生可以在学院主题班会、学院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院系辩论赛、大学生职业风采节、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来培养。如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在钉钉直播平台上,面向全系所有团支部学生,举办了以“战疫云演讲”为主题的网上直播公开课。七位学生志愿者分享他们在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期间所负责的工作、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通过努力顺利完成宣传防控工作。学生线上分享防疫志愿服务截图如图5所示。
3 结 论
高职学生的IT职业素养提升要适应新时代社会“强富美高”的发展需要,紧跟“互联网+”发展,围绕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学生需求探索有效的学生IT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从而形成有效的培养机制。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学生IT职业素养提升教育,有助于适配社会、企业和新时代发展的切实需求,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推进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有助于教师利用互联网的海量教学资源,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学院结合“1+X”证书制度,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参考文献:
[1] 宋志彬.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 黄榕.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3] 吴海燕.基于企业职业能力需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D].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17.
[4] 张雅,许南.“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与提升途径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44-48.
[5] 温馨,郭文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与提升途径 [J].通讯世界,2020,27(1):259-260.
[6] 张铃艳.“互联网+”背景下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4):194-195+ 198.
[7] 严李宏,朱秀娟,曹雪花.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研究 [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6):194-195+198.
作者简介:严李宏(1981—),男,汉族,江苏江阴人,副教授,硕士,计算机科学系德育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朱秀娟(1981—),女,汉族,江苏泰州人,助理研究员,人事处科长,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事信息化管理与教育管理;苏宁(1984—),女,汉族,江苏江阴人,讲师,计算机科学系辅导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职业规划与教育管理;姚晴怡(1974—),女,汉族,江苏江阴人,讲师,计算机科学系行政秘书兼教务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管理与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