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省际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9 阅读(313)

〔摘 要〕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 采用2008~2022 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 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发现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且结果具有稳健性。同时, 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着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对本地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而对其他地区的碳排放具有促进效果。基于以上结论, 本文提出了要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不同的区域差异化定制新型城镇化发展方案和加快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城市群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碳排放 空间杜宾模型 溢出效应 人口发展 经济发展 公共服务 生态环境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11.016

〔中图分类号〕F427; F29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城镇化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传统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但是消耗了大量能源, 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导致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4 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了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提出,“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因此我国应当完成从单纯地关注城镇发展速度向重视城镇发展质量的转变。同时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 能源大量消耗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 因此如何协调好城镇化发展和“双碳” 目标是未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关于城镇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主要分为4 类: (1) 城镇化能够促进碳排放。王世进(2017)[1] 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会增加碳排放,且两者关系存在长期稳定性。孙祥栋等(2023)[2]发现,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明显正向促进效应。Zhou 等(2019)[3] 探究城镇化各个子系统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发现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都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 (2)城镇化进程能够抑制碳排放。肖远飞等(2019)[4]利用PSM-DID 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进而缓解碳排放问题。王鑫静和程钰(2020)[5] 基于全球118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显着抑制作用。郭嘉德等(2023)[6] 认为, 城镇化有利于碳减排, 但其和区域经济增长率共同作用时会促进碳排放; (3) 城镇化和碳排放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且一般为倒U 型。罗栋燊等(2022)[7]认为, 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倒U 型的关系,城镇化在初期促进了碳排放, 而在后期促进了碳减排。Li 等(2021)[8] 研究得出我国长三角地区土地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 型关系。Zhang 和Chen (2021)[9]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发现长江经济带上城市化和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U 型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其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 (4) 城镇化和碳排放之间影响不显着, 姬世东等(2013)[10] 采用32个地级市数据, 并使用协整检验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着。Hossain (2011)[11]利用1971~2007 年新兴工业化国家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着。

学者们的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较少涉及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关系。杨迎春和刘江华(2014)[12] 研究发现, 城镇化的发展会消耗大量能源, 进而排放大量的碳, 因此应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降低碳排放量。陆小成(2016)[13] 则认为,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应该包括低碳和创新。宋祺佼和吕斌(2017)[14] 研究发现, 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度不高, 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会引起诸多因素抑制碳排放。谢锐等(2018)[15] 研究发现, 新型城镇化能够影响生态环境, 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以上研究表明, 当前关于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多聚焦于理论探讨。且目前关于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某一地区或新型城镇化对单一行业碳排放的影响。黄晓慧等(2022)[16] 利用SDM 模型研究城镇化影响农业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发现城镇化水平会正向促进本省的农业碳排放, 负向影响相邻地区的农业碳排放。王凯等(2023)[17]认为,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旅游业的碳排放效率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 新型城镇化对本地和邻近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均产生正向影响。李硕硕等(2022)[18] 认为, 在环鄱阳湖县域地区, 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着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 某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会使得相邻地区碳排放强度降低。

综上所述, 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关系已有学者进行大量研究, 但关于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较少, 且并未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碳排放的具体影响机制。基于此, 本文采用省际面板数据,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碳排放的空间效应, 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 使用多种稳健型检验和内生性分析等使结果更加可靠。

1 数据选取与指标测算

1. 1 数据来源

本文剔除了数据缺失严重的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 选取2008~2022 年我国30 个省(区、市)的新型城镇化指标, 展开实证分析。主要数据来源于每年的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省级温室气体排放编制指南》、《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1. 2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

(1)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还未建立统一标准。本文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等)以及现实发展情况, 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了包括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4 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选取如表1所示。

标签:  城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