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数字化与ESG评级分歧

known 发布于 2025-08-09 阅读(208)

〔摘 要〕 ESG 评级分歧作为影响ESG 价值链的重要因素, 对企业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备受关注。本文以2013~2022 年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采用双重差分法揭示了供应链数字化对ESG 评级分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 供应链数字化显着降低了ESG 评级分歧。机制分析表明, 供应链数字化通过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以及增强企业披露意愿, 减少了ESG 评级分歧。异质性分析发现, 供应链数字化在ESG 评级较低、位于非东部地区、国有企业以及董监高无海外经验的企业中,对缓解ESG 评级分歧的效果更为显着。进一步分析指出, 较低的ESG 评级分歧能够抑制企业的“漂绿”行为。本文拓展了供应链数字化的相关研究, 并从数字化赋能视角为缓解ESG 评级分歧, 进而助力企业ESG 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和启示。

〔关键词〕 供应链数字化 漂绿行为 ESG 评级分歧 数字化赋能 绿色技术创新 披露意愿 供应链透明度 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11.014

〔中图分类号〕F270. 7; F832. 5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近30 年来, 各国愈发重视可持续发展[1] 。中国证监会于2022 年发布了新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 要求上市公司将ESG 信息披露纳入投资者沟通内容, 推动投资公司成立ESG 投资专项委员会[2] 。当前, 环境、社会、治理(ESG)评级已成为资本市场各主体决策的重要依据, 关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竞争优势[3] 。普华永道的研报显示: 83%的受访者认为ESG 报告可靠性的重要程度不亚于ESG 表现①。然而, 不同评级机构之间的ESG 评级存在显着差异, 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ESG 的发展[4] 。

ESG 评级不同于财务评级, 其过程非透明且缺乏标准化[1] 。评级分歧主要源于企业信息的差异和评级机构在标准与信息使用上的不同[5] 。该分歧显着降低了ESG 评级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削弱了企业在相关领域所做出的努力[4] , 从而降低其改善ESG 表现的积极性[6] 。更为严重的是, 评级分歧或将导致股票需求和流动性下降, 以及更高的回报波动性, 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甚至损害企业价值[1,7] 。因此, 科学降低ESG 评级分歧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需攻克的现实难题。幸运的是, 供应链数字化有助于企业应对这一挑战。如宝马集团通过供应链数字化确保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借助Catena-X 联盟的数据生态系统实现供应链信息的标准化, 从而使评级机构对宝马的ESG 表现有更一致的评价依据。这表明, 供应链数字化不仅能改善企业的ESG 表现, 还有助于降低ESG 评级分歧。

近年来, ESG 评级分歧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4] , 学者们从机构和企业角度探讨了评级分歧成因, 如信息披露[8] 、市场价值、行业敏感度和制度背景[1] , 并提出了一些缓解策略[9] 。然而,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企业内部因素, 忽视了供应链的系统性影响。研究表明, 企业自愿发布相关报告、高管海外背景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减少评级分歧[10-12] 。事实上, ESG 相关挑战是系统性问题, 供应链管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13] 。已有研究指出, 客户企业数字化能提升供应商的ESG表现[14] , Yang 等(2024)[15] 发现, 供应链网络中的信息传递和合作伙伴选择可实现ESG 整合效应。然而,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ESG 评级分歧研究仍十分匮乏。与此同时, 数字化对ESG 建设的规范化至关重要, 业界已有企业致力于通过供应链数字化打造更为权威的ESG 数据环境。因此, 作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数字化能否通过提升透明度、强化互联互通、优化资源配置来影响ESG评级分歧, 尚需深入探讨。

基于上述现实背景与研究局限, 本文提出两个问题: 供应链数字化能否缓解ESG 评级分歧?供应链数字化如何缓解ESG 评级分歧? 为解答这些问题, 本文基于数字化赋能理论, 借鉴Leong 等(2015)[16] 对数字化赋能的3 种维度划分, 从结构赋能、资源赋能和心理赋能3 个角度, 探索供应链数字化缓解ESG 评级分歧的机制, 以期揭开供应链数字化影响ESG 评级分歧的过程“黑箱”。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10 月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后称《意见》), 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全国设立试点城市和企业, 旨在通过先进数字技术改进供应链管理, 加速供应链数字化进程。基于此, 本文将2018 年开展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准自然实验, 运用DID 方法, 考察供应链数字化对ESG 评级分歧的影响。

本文拓展了ESG 评级分歧的研究领域, 揭示了供应链数字化在降低ESG 评级分歧中的关键作用与内在机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企业和机构层面的ESG 评级分歧成因, 如信息披露量、绿色债券发行、评级范围、评级测量和评级权重等方面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供应链数字化与ESG 评级分歧的关系, 深入分析了赋能过程的3 个维度, 揭示数字化赋能如何有效减缓ESG 评级分歧; 本文还丰富了供应链数字化实施后果的研究, 延伸了其赋能范围。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供应链数字化对单个企业和企业间的影响, 如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绩效、企业竞争优势、供应链韧性、企业间融通创新以及ESG 表现。然而, 尚未有研究深入探讨供应链数字化对系统性问题的作用, 而ESG 评级分歧问题正是亟待机构和企业合力解决的系统性挑战; 本文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显着降低了ESG 评级分歧, 进而抑制企业的“漂绿” 动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供应链数字化不仅强化了企业改善ESG 表现的动机,还为健全ESG 治理环境、提升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稳定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 具有较强的政策启示意义。

1 政策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1 制度背景

2017 年10 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 提出到2020 年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新技术和新模式, 并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为此, 商务部等8 部门于2018 年发出《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试点任务包括构建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平台和推广新技术新模式, 促进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和国际化。2018年10 月, 55 座城市和266 家企业被确立为试点对象。该政策不仅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更是引领全球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 供应链数字化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2 理论分析与假设

学术界对供应链数字化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 供应链数字化是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 狭义上, 其强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通过数字技术加强成员间的数据交换, 利用商业智能技术优化供应链的计划、执行和控制活动[17] 。供应链数字化不仅促进了各环节的数据实时共享和追踪, 还使供应链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提升了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数字技术, 供应链中的数据交换得以实时进行, 企业的可持续性信息披露更加全面和标准化。这种透明度和信息一致性的提升, 有助于解决ESG评级分歧的主要问题———信息披露的不一致性。

数字化赋能理论为供应链数字化如何通过多条路径影响ESG 评级分歧提供了一个系统性框架,是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变革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 以及提高员工的技能、知识与信心的理论基础, 具体包括结构赋能、资源赋能和心理赋能3 个维度[18] 。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数字化转型领域, 而供应链数字化本质上是专注于供应链环节的数字化转型, 因此数字化赋能理论同样适用于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模型如图1 所示。

(1) 结构赋能

供应链企业间的结构赋能是指通过改善供应链的流程和结构, 从而促进链上企业间的协同合作[14] 。Zhu 等(2018)[19] 利用信息处理理论发现供应链分析能力的运用能提高供应链透明度。通过增强信息处理, 供应链数字化打破了信息壁垒,提升了信息流动性和透明度, 进而促进了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不仅提升了企业间的信任, 还减少了不确定性, 最终缓解ESG 评级分歧。

供应链透明度是指公司所处供应链的信息环境, 反映了外界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公司和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20] 。供应链数字化依托数据集成平台整合各环节数据, 并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的安全性与不可篡改性。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交付, 所有交易均可追溯, 不仅记录企业自身的信息, 还涵盖上下游供应商的数据, 极大提升了供应链透明度。

ESG 信息披露看似是自愿披露, 实则受限于企业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供应链数字化通过结构赋能, 促进关键数据共享, 使企业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从而打破信息障碍[21] 。更高的供应链透明度通过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可验证性,以及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监督, 减少了信息披露的不确定性、信息复杂性和不对称性,从而降低评级机构在评估ESG 表现时的主观差异,有效缓解了ESG 评级分歧。

(2) 资源赋能

供应链企业间的资源赋能主要体现在提升获取、整合和释放资金、技术、专业知识等资源的能力[14] 。即通过数字化技术挖掘大量数据资源, 而后提取知识和客户诉求, 将知识、技能与材料转为满足消费者的绿色产品[22]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绿色技术创新作为稀缺资源, 不仅能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还通过标准化引领和提升数据质量, 缓解ESG 评级分歧。

供应链数字化使企业精准捕捉市场绿色化和个性化需求, 增强绿色创新水平, 提高供给侧改革的动力[23] 。不仅如此, 数字化还提升了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灵活性, 帮助企业适应环境法规变化, 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中的资源流动可追踪、不可篡改, 进一步实现了资源的透明管理和高效利用。此外, 供应链数字化能优化物流和库存管理, 降低运营成本, 释放资金用于绿色技术研发。因此, 供应链数字化通过资源赋能, 可有效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为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水平带来可能。企业在推广绿色技术时, 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 这为评级机构提供了更为一致的信息来源。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 年)》强调, 需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与标准化工作的联动。这些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增强企业的信息披露, 进而有效降低ESG 评级分歧。

(3) 心理赋能

心理赋能是一种感知过程, 强调个体在赋能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意义感、能力感、自决感和影响力[16] 。在供应链生态中, 心理赋能主要针对有决策权的高管。供应链数字化通过增强高管的上述感受, 提高其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愿。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披露不足会导致评级机构难以准确评估企业, 从而加剧评级分歧。因此,提高披露意愿有助于缓解ESG 评级分歧。

具体而言, 供应链数字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增强决策者对信息披露效果的信心和预测能力, 提升其自主披露意愿。同时, 数字化提供更多ESG 信息, 使高管意识到披露的重要性, 并通过观察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 进一步感受到披露的积极意义。此外, 供应链数字化加强了企业间的协同联系, 提升了信息披露的竞争意识。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 自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仅有助于企业脱颖而出, 还能提升高管的社会声誉。

综上, 供应链数字化通过对高管的心理赋能,促使其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种主动披露通过提供透明且一致的ESG 信息, 有效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评级机构评估时主观因素减少, 能够基于一致的信息进行更客观的评估, 从而降低ESG评级分歧[10] 。

据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供应链数字化能降低企业ESG 评级分歧。

H2: 供应链数字化通过提升供应链透明度降低企业ESG 评级分歧。

H3: 供应链数字化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降低企业ESG 评级分歧。

H4: 供应链数字化通过增强企业披露意愿降低企业ESG 评级分歧。

标签:  供应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