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穆青对人民用情至深。“情感”是穆青新闻思想与穆青精神的重要内在逻辑。现从穆青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及记者培养观念三方面,探究穆青新闻思想的情感逻辑、形成线索与价值旨归,以期为今天的新闻理想教育及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穆青新闻思想;穆青精神;情感逻辑;勿忘人民
2021年,为纪念穆青诞辰一百周年,新华出版社推出《十个共产党员》修订版时曾写下按语:“写一个、活一个、响一个”是人们对穆青人物报道的评价。他的报道为什么如此成功?秘诀就在于他对人民用情至深。“勿忘人民”是穆青的名言。[1]
无论是穆青的典型人物报道,还是以“勿忘人民”为灵魂的穆青新闻思想与实践,“情感”始终是强烈的内在逻辑。“勿忘”是一种铭记,体现了穆青对人民群众的责任与坚守。它源自穆青“对老百姓有亏欠”的内心情感和穆青一生与人民群众建立起的深厚联系,是一种情感性主导、而非理性认知的结果。因此在对穆青新闻思想及“勿忘人民”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上,以“情感”为发端展开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介技术与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情感转向”:对情感因素的重视和研究趋势。这种转向认识到情感在信息传播、受众接受、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并试图将情感作为理解传播现象的一个关键维度。传统上,新闻传播强调理性和客观性,但情感转向挑战了这种观念,强调情感与理性同等重要,情感也是人们处理信息和作出决策时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些学者指出,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大战略部署下,我国主流媒体应当立足全媒体传播格局,合理运用情感表达策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这也成为我们今天探究穆青新闻思想中的“情从何来”,挖掘穆青“勿忘人民”精神中的情感逻辑。
一、“为人民鼓与呼”:穆青新闻理论中的情感内涵
曾任《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的徐民和将穆青的新闻理论总结为三大特征: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关于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义无反顾地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贯高举新闻党性的旗帜。“记者必须是政治家”。穆青指出,记者要时时刻刻考虑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帮助党贯彻政策,教育群众,推动工作。[3]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起的几十年新闻实践中,党的新闻工作无论在战争情况还是和平情况下,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鼓舞、指导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真正起到了教育群众、传播经验和指导实际工作的内涵。[4]因此,党的新闻实践与理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起到团结、引导、鼓舞和促进的作用。这就需要在理论高度上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对社会责任保持深刻认识。同时,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报道新闻,更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群众需求,为社会正义和人民福祉发声,用新闻承担起社会责任,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
新闻作品的主角是人民群众。坚持党性原则的根本内涵在于对人民性的思想与情感认知。穆青在新闻实践中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把报道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宣传普通劳动者的优秀代表视为己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穆青新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时代使命,通过新闻作品展现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与业绩。也就是说,穆青新闻理论中蕴含的人民情感是通过深入基层、以人民为中心的报道视角、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情感的真实表达以及新闻作品的时代使命等方面体现的。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穆青新闻实践中的情感书写
(一)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新闻工作方式的情感书写
首先是情感的真实性与立体性。穆青在报道典型人物时,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深入挖掘并呈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内心世界的变化。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穆青详细描绘了焦裕禄在风雪之夜带领干部看望逃荒灾民的情景,以及他深入贫困户家中问寒问饥的场景,这些真实的情感描绘使得焦裕禄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根据吴冷西在评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观点,这篇家喻户晓的长篇通讯稿在情感的建构层次上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在读到初稿时,吴冷西和穆青都认为这一阶段的书写停留在“沉痛的、悲伤的、朴素的阶级情感”层面。但仅从一种苦难与沉痛情感的抒发去展现环境的艰难和焦裕禄的牺牲还远远不够。实际上,许多研究指出“诉苦”作为一种党在基层群众中的革命思想动员工作方式,在阶级情感教育和诸多政治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而诉说、书写苦难的目的则在于将个体的苦难与集体的苦难相联结,从中领悟“受苦”的原因,最终达到“翻心”的目的,也即是思想上、精神上真正的解放、觉悟和更新,以更加凝聚的集体情感产生突破苦难境遇的积极诉求。这种“苦难—斗争—新生”的意义逻辑,构成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内在情感线索。因而吴冷西和穆青认为,应当“把这种情感升华到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上。[6]焦裕禄的事迹通过穆青的报道传遍全国,成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激发了无数人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情。
穆青的典型人物报道写作以“散文化”的风格著称,他本人也十分强调在新闻通讯写作中运用散文写作技巧,曾在新华社内大力提倡“散文式新闻”。而散文化的写作从文体上本身就带有情感化、抒情性的美学特质,是书写思想与情感的一种方式,而“散文式新闻”在文体上糅合了新闻通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写作和散文的情感化、哲思化表达,在穆青对环境、场景、人物形象和内心思想的细腻描绘中,抒情并非写作的第一目的,但情感的流动却成为贯穿始终的“潜在书写”。这种情感导向的新闻书写也成为穆青在新华社时展开新闻文体改革创新的主要特质。
其次是情感共鸣的传递。穆青在报道中善于运用情感共鸣的手法,通过描绘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共同点和情感纽带,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多篇事件通讯的叙事中,大多使用公开的叙事视角进行场景和文本建构,叙事者就是读者的眼睛,代替读者见证新闻现场,为读者带来在场的真实感,带来情感与思想的共鸣。同时又传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倾向,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而诸如《跨世纪的创业》等作品中,多次以“我们”这一集体视角铺开记述,带领读者共同见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的改革开放成果。这种情感的共鸣与传递不仅增强了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也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正向发展。
(二)在地情感与穆青的调查研究观念
穆青曾说,“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7]在“七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到宁陵、十进辉县、两上红旗渠”深入群众调查走访的背后,是他对土地与人民深厚的在地情感。段义孚曾在“人文地理学”理论中提到“恋地情结”(place attachment),是人与特定地方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物理空间的属性,涉及个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纽带、认知评估和行为倾向。其中,恋地情结(Place Attachment)和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是在地情感的两个重要维度。地方依恋通常指的是人们对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这种依附可能源于个人的经历、记忆或者对地方的美学欣赏。地方认同则涉及个人或群体如何通过与地方的联系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自我概念。[8]《潮涌中州》这篇穆青在河南大地上多次调研、探访后的作品中,以“我们”这一共同视角,描绘了在河南二十多个县的亲身采访见闻,以亲历者的身份向读者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的发展现状: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和加工一体化工厂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日渐红火,农民在土地上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中间体现出穆青对地方的报道视角始终蕴含着对一方水土的依恋。这种深厚的情感也作为一种内驱力,促使他长期扎根于土地,关心土地上的人民。穆青始终认为,强调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对报道的对象有深刻的情感理解和认同。通过深入基层,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从而在报道中传达出更加真实、生动、有感染力的故事。这种对地方和人民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联系,正是在地情感所强调的。
三、“记者的激情”:穆青新闻人才培养观念的情感驱动
穆青指出,要当一名有作为的记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对人民群众一定要有非常深厚的感情。[9]二者始终相互作用,构成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内驱力。
穆青始终认为,成为合格记者的核心内在驱动力应当是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回顾自身职业生涯时,穆青尤其指出,“对于我们可爱的祖国,英雄的人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每日每时孕育并诞生着一代代英雄人物的伟大时代,我理应写得更多一些,更深刻一些,更丰富多彩一些,但遗憾得很,我没有做到。从这一层意思上讲,我是负债的,心里一直埋藏着一种难言的内疚”。[10]他进一步将这种对人民群众的责任与情感化作“赤子深情终未改,欠多少父老相思债”两句诗词。而正是这种对人民群众的内疚与牵挂之情,促生了他对人民责任的铭记与“勿忘”。正如范敬宜的评价,穆青与群众的感情之深厚,超过了对待自己的家人。只有“永远不忘记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永远不忘记要植根于人民群众这样的沃土之中”,写出的新闻作品才具备思想的深度与革命激情,才能够在朴实的文风中蕴藏感人至深的力量。[11]在穆青新闻人才培养观念中,“勿忘人民”的新闻精神是情感驱动的核心体现。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激发新闻记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进而塑造他们为时代鼓与呼、为人民立言的新闻理想。情感驱动在这里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记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中,形成坚定的新闻职业信仰。
四、结语:“勿忘人民”精神与新闻理想的情感教育
回归当下数字媒体时代,情感塑造、引导了公众情绪,其作用越发突出。情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元素,无所不在地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与反馈,深深嵌入新闻生产与社会舆论的生成。因此,有学者指出,对“情感转向”的聚焦应当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12]随着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情感计算与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情感元素不再仅仅是新闻内容的附属品,而是成为塑造公众认知、引导舆论走向、增强信息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穆青新闻理论、新闻实践与新闻人才培养观念的情感逻辑,为当下的新闻理想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与价值内核。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和体验,强化新闻学子对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培养在基层寻找新闻源头活水的职业敏感和能力。“勿忘人民”精神蕴含的情感动能在这里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对新闻事业的认识和热爱。以“勿忘人民”为中心展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新闻现象、剖析新闻案例、点评新闻话题。这种情感与理性的结合,在新闻实践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而在培育新闻学子新闻理想、锤炼“四力”的层面,“勿忘人民”的情感驱动成为一种内在信念动力源泉,推动当下的新闻学子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提升,在新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锤炼技能,逐渐成长为业务能力精湛、政治素质过硬的新闻工作者。
在新媒介生态与后情感社会语境的双重作用下,情感性因素正在不断被策略性地融入新闻产制流程,以提升其感染力,加强与公众的情感联结和价值共鸣。因而当下的新闻理想教育更应当成为一种情感教育。通过追索穆青新闻思想与“勿忘人民”精神中的情感线索,更能使新闻学子在情感上得到深刻的触动和洗礼,扩宽知识见识、涵育奋斗精神,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新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之中。这种情感驱动的教育方式,使新闻教育回归了“以理想为基石”的初心,为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本文为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记者群体研究”(2023BXW023);2024年度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专项课题(21XKJS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新华人书中的90年穆青:勿忘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EB/OL].(2021-09-13)[2024-09-06].http://www.news.cn/politics/2021-09/13/c_1211367901.htm.
[2]蔡雯,周思宇.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情感转向与风险防范[J].中国编辑,2022(10):4-8.
[3]穆青.新闻工作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48.
[4]穆青.我的心里话:在“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C]//徐人仲,李年贵,主编.穆青新闻作品研讨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9.
[5]李放春.苦、革命教化与思想权力:北方土改期间的“翻心”实践[J].开放时代,2010(10):4-35.
[6]吴冷西.要当这样的好记者:在“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记者,1996(11):14-16.
[7]穆青.新闻工作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94.
[8]段义孚.恋地情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05.
[9]文有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浅忆穆青的为人与为文[M]//徐人仲,李年贵,主编.穆青新闻作品研讨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91.
[10]文有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浅忆穆青的为人与为文[M]//徐人仲,李年贵,主编.穆青新闻作品研讨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92.
[11]范敬宜.永远做人民的公仆[C]//徐人仲,李年贵,主编.穆青新闻作品研讨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5.
[12]张少君.情感: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传媒教育观察,2023(00):41-45.
作者简介:申爽,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郑州 450001);胡晓荣,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郑州 450001)。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