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工匠北上紫禁城雕饰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339)

摘 要: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木构古建筑群故宫,其建造设计离不开有工艺专长的工匠。本文以明清时期江南工匠与皇家雕饰为研究对象,简述了紫禁城建设者中蒯氏、雷式两大家族与香山帮、东阳帮两大派系,分析了江南工匠在皇宫任职施艺的历史沿革。紫禁城中精品雕饰及雕刻艺术品,凝练着中国工匠的聪明智慧与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其中的雕饰工艺更是江南文化中的翘楚,是民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存续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明清雕饰;江南工匠;紫禁城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江南木雕史”(20BG116)研究成果。

江南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多种艺术形式在这里成就了一座座的高峰。江南工匠在明清紫禁城修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匠北上,为南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明朝之初,建都南京。营造南京宫殿时,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匠作,征集工匠20余万户,多为吴匠(江南一带的工匠)。据《明史》记载,永乐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1]。永乐年间,迁都北京,营造皇宫,地处北方,复用北匠,同时凡天下绝艺皆征,30万工匠征集,大批的江南工匠也在队伍之中,有苏州工匠、东阳工匠等,其中很多木工、石工、漆工兼做雕刻工。这使得北京紫禁城秉承北方官式建筑的庄重与稳重,又融入了江南建筑的精致与细腻,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至清末,北京紫禁城的雕刻工艺一由有南方工匠而做,而且形成了江南特色又兼具北方特点的一种工艺形式。

一、主持紫禁城建造的两大家族

(一)蒯氏家族

明代皇宫的建造与装饰,与蒯氏家族紧密相连。蒯氏家族原籍宣城,后迁徙至苏州吴县香山。明朝洪武初年,蒯思明为营缮所丞,参与南京紫禁城设计施工。北京城营建之初,蒯思明带着儿子蒯福能、孙子蒯祥来到北京,成为紫禁城最初的建造者。其子蒯福能担任紫禁城的“木工首”,类似于建筑工匠的首领。永乐十四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紫禁城,蒯祥被委任为工部营缮所丞主持建造紫禁城的三大殿、两宫以及天安门等主要建筑。蒯祥在成化元年以67岁高龄重建因火毁的天安门,后统领三大殿、北京西苑殿宇和裕陵等重要工程的重建和设计。《宪宗实录》高度评介蒯祥:“自正统以来,凡宫殿建筑,祥皆参与。”设计的建筑皆合皇上心意,仕途顺畅,从工部营缮所丞升至正三品高级官员,享受正部级待遇。蒯祥善思考,会设计施工,精工艺美术,虽年逾80,仍管理宫内重要事务,宪宗赞其技术,称“蒯鲁班”。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有一件《明宫城图》记其功,图面画着紫禁城的辉煌盛景,旁边立着一位身着红色袍服的官人,旁有“工部侍郎蒯祥”字样。蒯祥子蒯钢和蒯懋分别是营缮所副、锦衣副千户。蒯钢传承父艺,后为工部右侍郎。蒯氏一门历经三代,成为大明朝庭命官。蒯祥之后,蒯氏家族的蒯义、蒯

标签:  紫禁城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