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现有的非遗文创产品难以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为改善非遗的传承发展情况,从活态传承的视角对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非遗文化进行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的结构分析。其次,将文化属性转译为适用于文创产品的形式要素、功能要素和语义要素,并以灵璧钟馗画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从而拓宽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遗;文创产品;灵璧钟馗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和开发备受各界关注,各地纷纷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灵璧钟馗画自宋代建县后,流传至今。作为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但是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其生存环境日益堪忧。从活态传承的视角,用文化转译的手法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既扩大了传播环境与受众群体,也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参考方向。
一、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设计
(一)活态传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定义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并进行传承保护,不仅有助于保留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和历史记忆,还能够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灵璧钟馗画被划定为中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决定突显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较为原始的封存和珍藏的方式,以档案式管理为主。这种方式着重于保护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记录和收藏相关物质和资料,以确保其历史性和完整性。另一种是活态传承,采用设计和衍生等方法实现开放性传承。活态传承强调非遗的动态性和活化发展,通过创新和设计等手段,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使其在当代社会中活跃起来。活态传承的核心理念在于“活态”二字,其中蕴含着灵活、创新、开放的含义。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和运用非遗文化,将其融入当代社会的生活和创作中,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传承”也需要依托活态事物的发展。传承不仅仅是简单地保留非遗文化,而是要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活态传承是对非遗保护方式最好的衡量标准,各种方式只要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存在的,均可视为合理的[1]。因此如何让文化内涵以“动态”的方式传承下来,成为当前活态文化传承研究的重要课题。
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主体物的存活,并从中提炼出标志性的精髓文化。这一过程旨在促进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扬,塑造大众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并使其在传扬中得到重视与守护。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和情感需求之中,使其更贴近大众,更具生活化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还使其踵事增华。活态传承的第一步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物得以保存和传承。这意味着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非遗物品、技艺和传统实践,以确保其不被遗忘或失传。同时,需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精髓,提炼出其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精髓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基于活态传承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代代相传的共同情感认同和价值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历史、延续情感、传承发展文化至关重要。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部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现有的非遗文创产品往往无法适应当代文化生态,难以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也不能有效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目标。因此,基于活态传承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对于非遗保护至关重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和发展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方式,使其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相融合,以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效果。
因此,在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活态传承的因素。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使所设计的文创产品既具备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与当代生活方式相协调。这种“内外兼修”的设计理念能够使文创产品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和认同,也能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参与非遗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中。
二、活态传承视角下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
(一)非遗文化属性解构
首先对非遗的文化进行解构。根据文化史学家庞朴[2]提出的文化三层次结构理论,将非遗文化分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如图1)。每个层次又包含若干属性。
物质层是非遗文化的具体实体表现,可以被触摸和感知到。如传统手工艺品的雕刻、绘画作品的颜料和画布等。它们是非遗文化的实体化表现,通过触摸和感知,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行为层则主要表现为非遗文化中的惯例行为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人们通过模仿和传承这些惯例行为,保留和传承了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在传统节日或庆典中遵循的礼仪和仪式,以及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等都属于行为层的范畴。精神层则是非遗文化的核心所在,精神层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通过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的传承,人们传承了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通过情感认知和审美趣味的传承,人们传承了文化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标准。这些精神层面的元素贯穿于非遗文化的方方面面,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和灵魂。
(二)非遗文化元素转译
依据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三层次理论,将非遗艺术文创产品的要素分为形式、功能、语义3个方面(如图2)。
对非遗物质层的属性,以设计的手法将其转译为产品中容易感知和接受的视觉形式要素。如对于传统手工艺品的形态和构造材料,设计师可以通过重新设计产品的外形和材质,将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以展现非遗文化的特色。以川剧变脸面膜为例,川剧脸谱作为川剧演员的标志性化妆品,其图形和色彩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和情绪,运用现代材料及生产技术将图形和色彩应用到面膜上,不仅为面膜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也让使用者在护肤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此外川剧脸谱和面膜都作用于脸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不仅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和亲和力,也使用户更容易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川剧变脸面膜这样的文创产品,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实现了一种巧妙的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非遗行为层面的属性,以设计的手法将其转译为产品中的功能要素。以根据非遗文化中的惯例和行为模式,设计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操作流程,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非遗文化所包含的礼仪、规章制度和操作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洛可可公司“上上签”牙签盒的设计为例,将传统的抽卦行为转化为抽取牙签的方式,通过这种设计,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使用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设计中,牙签盒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还蕴含着祈福的寓意。通过抽取牙签的过程,使用者可以感受到祈福的心情,并期待着好运的降临。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牙签盒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一种文化内涵,使用户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上上签”的命名也暗含着美好的愿景,为产品赋予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对非遗精神层面的属性,以设计的手法将其转译为产品中的语义要素。如通过产品的命名、图案设计或文化符号的运用,来表达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增强用户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以洛可可“上山虎”香台的设计为例,这款香台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展现了非凡的文化内涵。首先,香台以石代表山,以虎喻人,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景观和动物的崇敬,也寓意着勇往直前、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石山与虎形象的结合不仅赋予了产品视觉上的美感,更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壮美景观,以及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所象征的勇气和力量。通过将文化符号和传统寓意融入产品设计中,使产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具有精神上的寓意和象征意义。香灰落到香台上形成的轨迹,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攀登、进步的过程,寓意着一步步迈向成功和幸福的奋斗之路。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 " "以灵璧钟馗画为例
(一)灵璧钟馗画文化的解构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法对灵璧钟馗画进行深入挖掘,以探索其文化属性。文献研究法从历史文献、专业文献和相关资料中获取关于灵璧钟馗画的文化信息和背景资料。同时,田野调查法则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调查等方式,获取与灵璧钟馗画相关的实际情况和民间传承信息。然后采用卡片分类法将灵璧钟馗画的各种属性或特征写在卡片上,然后根据其相似性或相关性进行分类归纳。最后,基于卡片分类的结果,确定其层次结构及各属性的特征(如图3)。
(二)灵璧钟馗画元素转译
1.物质层转译
物质层是非遗文化的实体表现,是可以触摸和感知到的具体形态。随着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正发生变化,包括形态、材料、工具和场所等方面,涌现了许多新的替代方式。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需要考虑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保留或者转译其形态特征。因此,可以采用更经济、高效的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并选择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产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此外,在将非遗文化与现代产品融合时,还应考虑它们之间的亲和性。
灵璧钟馗画非遗物质层元素的转译是将题材、色彩等转译为视觉语言的过程。灵璧钟馗画拥有众多题材,如鬼馗、妹馗、文馗、武馗、判馗、福馗、子馗等,可以转译为文创设计的具体图形,画面中的其他元素如蝙蝠、小鬼等可以转译为文创设计中的装饰符号。首先,深入研究不同题材的钟馗画,选取符合非遗文化的题材与钟馗形象,确定转译的方向。其次,将重点元素进行解构、变形等转译处理,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做出视觉风格定位。最后提炼色彩,以灵璧钟馗画作品的色彩风格为导向,结合“中国色”网站进行提取,同时搭配合理的色彩基调。
2.行为层转译
行为层连接了物质层和精神层。非遗行为层文化属性的应用是文创产品设计中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运用现代科技的理念来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是抓住时代潮流创造出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产品的新路径,是获取非遗文化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3]。在转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层时,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价值观念变化对其的影响,确保传统礼俗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同时,还需考虑科技进步对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行为与文创产品的匹配性,以满足当代用户的需求和习惯。
受经济体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的影响,灵璧钟馗画的使用场景少之又少,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灵璧钟馗画已经和现代家居风格相悖。所以挂钟馗画的行为需要转化。将挂灵璧钟馗画来祈福辟邪的民俗行为转化为现代生活场景下的生活习惯,可以在内容和互动体验上进行分享和传递。
3.精神层转译
非遗“意”的转译是延续非遗的内涵意义、价值观基因,并利用其独特的语言属性,达到设计中指示、识别和意义传达的功能[4]。在转译非遗的精神层时,应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则,同时分析其与当代文化的契合度,保留有助于社会发展和民众幸福的文化属性,保留与当代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相适应的文化属性。需要摒弃其中蕴含的落后封建思想,以及与当代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符的文化属性。
灵璧钟馗画精神层的转译最重要的是深入挖掘画、挂钟馗画习俗的内涵以及钟馗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受价值观念影响,灵璧钟馗画的父子相授准则被打破,灵璧钟馗画技艺作为非遗文化被保护起来,但其中辟邪镇宅的价值取向依旧受到推崇。
(三)灵璧钟馗画文创产品“钟馗捉鬼”的设计
根据对灵璧钟馗画非遗三个层次的分析,灵璧钟馗画文创产品不仅要传承钟馗文化,还要转译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创产品引导公众了解和传播灵璧钟馗画中的优秀文化元素,以促进其传承。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设计了基于灵璧钟馗画的文创产品——“钟馗抓鬼娃娃机”(如图4)。“钟馗抓鬼娃娃机”是一款带有辟邪镇宅意义的盲盒玩具产品,所承载的灵璧钟馗画文化各层次属性如图5所示。
在物质层,“钟馗抓鬼娃娃机”对钟馗的形象进行了卡通化,保留了钟馗画大面积使用的传统色彩。在行为层,整个产品结合“手办文化”,以钟馗角色为原型制作卡通模型,并制作出卡通形象的钟馗及娃娃机中的卡通小鬼;此外,“钟馗抓鬼”中的钟馗和娃娃机玩具可直接购买,其中8个小鬼采用盲盒形式,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确定具体会得到什么,既满足人们对于神秘和惊喜的喜爱,又能激发收集和交换的兴趣。在精神层,“钟馗抓鬼娃娃机”以灵璧钟馗画的辟邪镇宅为核心,将钟馗画中的“钟馗捉鬼”的寓意与抓娃娃机结合起来,达到现代生活中对辟邪的情景需求。
四、结语
活态传承强调非遗文化的动态传承和活化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因此,非遗文创产品在设计开发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既能合理传承非遗的文化,又能妥善融入现代生活。本文从活态传承的角度出发,分析非遗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各属性的特征,探讨文化属性在文创产品中的转译和应用。以灵璧钟馗画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展示这一策略的实践,充分体现活态传承策略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实现非遗文化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当地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发展,为非遗未来的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竞.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活态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M].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6-42.
[3]陆婧怡,张大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苏州“运河十景”文创设计探究[J].湖南包装,2021(6):126-131.
[4]万思岑,王平.传统木版年画图式语言的当代转译——以城市特色主题性公共空间导视设计为例[J].湖南包装,2023(1):102-104,125.
作者简介:王晚秋,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通讯作者:曾群华,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