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涛
现以弘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为路径,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以弘扬郝清玉、尹玉峰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为路径,通过对二人所在村庄红色文化遗迹、遗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革命先辈的革命事迹和社会价值,挖掘、激活隐含在其中的红色基因,建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以乡村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助力河北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
研究背景
红色文化一般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中所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红色旧址、红色器物、红色文献、红色事件、红色文艺、红色建筑、红色精神、红色研究、红色创作等。红色文化凝聚着革命先烈的价值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革命先烈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无私奉献、浴血奋战,他们的英雄事迹蕴含着革命精神,昭示着时代价值,激励着革命传人。
尹玉峰和郝清玉是建党早期共产党在河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烈典型,由于他们的人生轨迹以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有诸多重叠和相似之处,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正定“双杰”。《知之深爱之切》中提到,“像尹玉峰、郝清玉同志这样,为中华民族,为家乡父老做过贡献、牺牲了生命的人们,都在正定县的爱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双杰”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双杰”出生地的现存资源
1.周通村革命先烈留痕现状
1903年,尹玉峰出生在周通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周通村始建于元代,是通往四周的交通要道,故名。1924年至1928年,尹玉峰在河北正定从事革命工作,组织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3月,尹玉峰因病去世,年仅25岁。尹玉峰病逝后,被安葬在周通村的尹家祖坟。1987年3月,正定县廿里铺乡人民政府为周通村竖了一块带有“革命先烈尹玉峰同志”简介的村名石碑。现在,原先的村名石碑已不知去向,所以重做了一块新石碑,石碑上的内容与之前的大致相同。2018年,周通村编撰了《周通村志》,将尹玉峰的光辉事迹写入了村史。2019年10月25日,尹玉峰的遗骨被迁葬至双凤山英烈纪念园。
2.赵村革命先烈留痕现状
1904年,郝清玉出生在赵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赵村,古称赵北店,历史上是山西洪洞移民所建的村庄之一。1924年至1931年,郝清玉在河北正定从事革命工作,组织开展革命斗争。1931年4月,郝清玉在天津不幸被捕,在狱中仍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9月,郝清玉病故于“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时年32岁。郝清玉不幸牺牲后,被安葬在村东的自家地里。1954年初,全村为郝清玉烈士立碑建墓。1981年,中共河北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将烈士纪念碑搬迁并重建,并于1982年建成了郝清玉烈士陵园。2016年,郝清玉烈士陵园被迁移至307国道辅线南侧,即现址。
有关“双杰”红色故事的记忆与记录
广义上讲,红色故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蕴含着革命精神,昭示着时代价值,激励着革命传人,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关于尹玉峰和郝清玉两位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散见于互联网上,但多为人物简介。不过,两位先烈的后人及一些有志之士整理记录了与两位先烈有关的较为丰富的红色故事,旨在向人们传播和弘扬关于“双杰”的革命精神。比如,尹玉峰的后人在2019年整理出了一本名为《英烈尹玉峰》的资料,里面收集了25份关于尹玉峰的资料。郝清玉的后人在2004年郝清玉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经批准印刷发行了图书《郝清玉》,里面详尽记录了大量关于郝清玉烈士的革命故事。
有关“双杰”的党史资料
关于尹玉峰和郝清玉的党史资料多作为档案存放于正定、石家庄的档案馆等地,这些资料主要包括:(1)尹玉峰同志向顺直省委报告的资料;(2)中共石家庄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的《党史通讯》;(3)中共正定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办公室编著的《正定党的诞生和成长(1921—1937)》;(4)中共正定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办公室编著的《正定英烈》;(5)中共正定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办公室编著的《正定文史资料(第四辑)——正定历代名人》;(6)石家庄党史人物系列丛书《滹沱骄子(一)》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不足
现有资源丰富,但利用不够充分
关于尹玉峰和郝清玉两位先烈的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多年来,其后人也通过搜集、回忆等方式整理出了大量关于两位先烈的有价值的材料,有些材料情节充实、内容丰富,是以红色故事的形式弘扬革命精神、培育国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理想素材和文本。然而,虽然革命先烈的后人和一些有志之士通过整理资料、宣讲等方式使更多人了解了关于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种方式和人们所喜爱的方式还有较大的差距。
传播和弘扬的形式较为单一
近年来,传统媒体(如《燕赵都市报》、石家庄电视台都市频道、东南卫视、河北卫视等)和网络媒体[如央视网、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账号)、河北省人民政府网、河北青年网、腾讯网、采风网、石家庄党史网、石家庄热点(公众号)等]都以视频或文字的形式针对尹玉峰和郝清玉的革命事迹进行了报道。但总体来看,相关报道仍局限于“旧闻新报”的介绍式报道,缺少新意和深度。
传播和弘扬内容的准确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持续努力下,关于尹玉峰和郝清玉两位先烈的文字史料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内容存在争议。长期从事河北红色文化研究的民间公益人士赵文岭、尹玉峰的孙女尹建新等在收集、整理郝清玉、尹玉峰等革命先烈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从不同方面发现关于“正定双杰”的一些文献记载或表述存在不太准确或有争议的地方,比如郝清玉和大哥捧玉在正定县城开设玉华鞋庄的时间应为1925年春,一些文献资料中表述为1924年春;尹玉峰考入正定第七中学的时间为1922年秋,而一些文献资料中表述为1924年;正定县第七中学党支部成立的时间应该为1924年12月,一些文献资料表述为1925年12月;郝清玉于1931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在天津被捕,1935年9月在草岚子监狱病逝,一些文献资料表述为1935年,由于叛徒出卖,郝清玉在天津被捕牺牲;等等。
青少年对革命先烈的认知理解存在偏差
如何让当代青年肩负当代使命,把从尹玉峰、郝清玉等革命先烈身上汲取的担当、奋斗、奉献等品质转化为行动,已成为当前需要面对并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在此过程中,革命先烈红色文化面临着认知偏差和价值考验的挑战,比如网上关于尹玉峰、郝清玉等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文章评论区存在“这些都是以前的事了,难道你还想回到过去那个社会吗”的发问。
破茧:建构并促进河北乡村“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如何突破河北乡村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瓶颈,激活河北乡村所蕴含的红色基因,讲好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传承历史红色文脉?本文参考已有数据和实例,同时依据调研访谈的实际情况,提出河北乡村“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加强地方政府的指导与政策支持
政府是红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导力量。各地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到本域革命先烈相关红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路径规划与制定中,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政策保障,正确引导本域革命先烈相关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方向。一是各地政府部门应宏观把握本域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走向,指导本域有序开展乡村革命先烈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二是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做好革命先烈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规划,确定乡村红色旅游的近远景开发目标;三是建议政府加快转变工作职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四是各地政府引导文旅投资企业参与本域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是各地政府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有序参与本域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活动,充分发挥本域革命先烈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
以先烈故里周边地标为媒介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布局
以革命先烈的姓名为周边地标命名,是纪念其所做贡献,弘扬其伟大精神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促进河北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有效方式。为了纪念并有效传承、弘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可以以革命先烈的姓名为其故里周边地标命名。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进行传播和弘扬,也能为河北乡村红色旅游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将周通村村口前的闽江道(东西方向)命名为玉峰道,村里的小学更名为玉峰小学,村边的想象国际体育公园更名为玉峰公园。
此外,以周边地标为基础素材塑造极具河北乡村个性特色的农业品牌,设计研发旅游文创产品,一方面能在美学和艺术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革命先烈的思想、精神和品质,进而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促进人们精神的升华;另一方面能够映射并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开发过程中建好、用好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教育基地主要指五四运动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和流传下来的,用于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纪念地、展馆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教育,强调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这为红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样,以革命先烈故里为依托,围绕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建好、用好各具特色红色教育基地,以鲜活的形式记录、弘扬他们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丰功伟绩,留给后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既能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也能为周通村的振兴发展提供助力,更能教育和启发人们进一步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以网络为媒介加大河北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
当今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网络媒介已成为人们日常搜索和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要想提升河北乡村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促进当地“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各种网络宣传渠道。
一是以所在农村为基点建设红色文化线上展示平台,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包装和深度营销。将革命先烈的故事制作成短视频,配以简要的文字介绍,分批分次地推广到网络平台,做到每天讲好一个故事,增强广大受众对革命先烈及相关红色文化的认识,吸引人们到此进行学习、研究、参观和投资。
二是鼓励并支持革命先烈后代和革命先烈故里村民利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社交平台,将革命先烈的故事传播给受众,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范围。在宣传形式上,将文字和短视频作为主要传播渠道,利用时下流行的抖音等短视频App,以精练且思想性突出的标题抓住受众的眼球,引起受众的兴趣。
三是将革命先烈家乡宣传和红色文化宣传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早已成为许多革命老区的特有招牌。通过对革命先烈及其故事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弘扬,能够有效助力革命先烈故里的振兴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社交平台、旅游网站等渠道将红色文化与乡村乃至城市形象进行捆绑宣传,使其成为革命先烈故里的一张名片。
红色文化作为无数革命烈士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是共产党带领人民不畏艰难、勇敢奋斗的力量源泉。河北是全国革命斗争,特别是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活跃地区,是北方革命运动高潮迭起的重要策源地,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尹玉峰、郝清玉等革命先烈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以弘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为路径,发展革命先烈所在乡村的红色旅游,促进河北乡村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新时代乡村经济、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式深入现场调研河北乡村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状况,在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虽有不足和缺憾,但为讲好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传承历史红色文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河北红色乡村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河北乡村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HB23-YB03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