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梓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追求,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出发,探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文化建设在方向、目标和内容方面具有一致性。然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新媒体的利用不足、认知与实践脱钩,以及品牌建设相对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包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等。
在新时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即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深入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潜在关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立根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历经千年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的根与源。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忽视,许多人认为它在当今社会不再实用。因此,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旨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高校的文化建设,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高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可以丰富高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和教职工的文化水平。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丰富的主题。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可以成为举办文化活动的绝佳时机,高校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和教职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丰富了高校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表演艺术、手工艺、音乐舞蹈等内容,可以为高校文化活动带来更多的创意。学校可以组织传统乐器演奏、中国画创作、传统戏曲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可以传递和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仁爱、忠诚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一些哲学思想,深入讨论这些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唤起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将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文化的传承。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生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而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备良好文化素养的新一代公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塑造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这些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这些价值观可以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有益指导;佛家思想则强调内心平和和修身养性,有助于学生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坚韧。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高校可以将学生培养成思想深刻、道德高尚的人才,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方向、目标以及内容的一致性三个方面。
方向具有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具有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崇德向善、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伦理以及人际关系的建构。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二者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仁爱”“和谐”等理念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和谐校园”理念一致,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引。
目标具有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这有助于建立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内容具有一致性
内容的一致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内容,将这些内容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在校园文化活动、教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体现在方向、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性上。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新媒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导向功能发挥不足,高校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脱钩以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品牌化、项目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新媒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导向功能发挥不足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然而,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往往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故而无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平台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然而,在现实中,许多高校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创新,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不佳。对此,高校应提高对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高校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脱钩
高校往往只是在理论层面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实际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认知与实践脱钩的问题。一些高校将文化建设视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忽略了文化建设在知识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认知与实践的脱钩导致高校难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教学、校园活动和学生生活中。因此,高校应重新审视文化建设的内涵,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到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品牌化、项目化建设相对滞后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品牌化和项目化建设相对滞后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品牌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品牌可以帮助高校树立独特的形象,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举办的文化活动缺乏连贯性,难以形成深远的影响。对此,高校应积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元素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以吸引更多学生和教职员工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项目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非常关键。通过开发有针对性的文化项目,高校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和教职员工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然而,许多高校缺乏长期性的、规划良好的文化项目,导致校园文化活动缺乏连贯性,难以形成深远的影响。对此,高校需要制订明确的文化项目开展方案,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相结合
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紧密结合是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这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加大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力度
高校思想宣传工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校园媒体可以定期推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题报道,介绍历史文化名人、经典文学作品、传统节庆等,激发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传统音乐、朗诵古诗等;举办校园文化节和宣传展览,为学生提供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展览、讲座等方式,高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地呈现给广大师生。这些宣传手段能够提高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向学生教授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这些课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高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相关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在学术刊物、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中进行展示。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如书法、国画、茶艺、武术等传统技艺的培训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2.通过媒体渠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高校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首先,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站等数字化平台发布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视频等信息。这些可以提高师生的文化自信。其次,高校可以与当地媒体合作,制作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等,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样的合作模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编导、主持、摄制等实践机会。最后,高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视频制作等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而是融入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前,高校教师必须首先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阅读文献的方式培养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从更全面的视角向学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教师也可以深入研究特定的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微观层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教师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就要求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高校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让他们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可以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多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包括多个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以及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基于此,高校应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抑或设置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各院系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这需要从课程设计阶段入手,将道德教育纳入课程设计中,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融入课程目标中,以稳步推进素质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作用。其次,高校应重视学生礼仪修养的教育。高校可以将礼仪课程融入教学中,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高校应该将礼仪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使学生朝着知、信、礼的方向发展,展现出新的礼仪文化风貌。此外,高校还应创新礼仪理念,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则应将礼仪视为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和道德水平,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文探讨了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与以及多元发展等措施,高校可以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立根铸魂。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宣传和教育,高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故其应当不断学习,深化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认同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外,礼仪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认同的关键。本文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具备文化自信和道德素养的人才。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高校教师应秉持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