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
传统七夕节的文化资源积累深厚,但其现代化转型过程并不顺利,要想振兴七夕节,就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发展理念,抓住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七夕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二者需要在实践中结合起来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应该将宏观布局与微观发力相结合,保护性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多元化发展与一体化发展相结合。
宏观布局与微观发力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节日的生存状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一些民俗学者及文化干部的努力下,在广大民众的关心和支持下,不少传统节日以非遗或其他形式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随着国家力量的介入,其逐渐对传统节日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种干预是顺应历史规律的,也是及时地响应了社会需求的。在当代,国家力量的介入具有强大的引导性、示范性和号召性。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官方媒体的宣传,一项文化产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社会层面的重视,调动广大民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进行投资经营。所以,在当代,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党和政府对以七夕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全方面的,不仅是理论上、舆论上、法律上的,而且贯穿于实践之中,体现在各种文化战略、方针政策上。张帅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创新实践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为实践”,一种是“制度实践”。“行为实践”包括以党和国家名义召开会议、利用官方媒介表达、开展党员的温情实践、融入内涵的艺术表达、符号象征的广泛使用五种举措。“制度实践”包括节日立法、节日政策部署、设立国家新节日三方面内容。以七夕节为例,张帅认为,“西方母亲节、西方情人节都体现着对父母的感恩、对妻子的感谢,但中国节日体系中无法找到与之匹配的相关节日。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将七夕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同时在此期间开展传递爱情、保护弱势群体、关爱生命等活动……这些节日的运用和发展,让西方节日生存空间不断变窄,在内核不断扩展的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对比中凸显文化自信”[1]。
总的来说,单以七夕节为例,其在当代得以重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赶上了非遗保护的大潮,并在这场大潮中通过市场化、信息化的现代传播媒介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这既得益于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又离不开微观层面的深入发展。
众所周知,非遗保护首先在国外兴起,而后得到中国的剧烈响应。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中国正式加入该公约,自此以后,中国非遗保护的大幕彻底拉开。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颁布以后,2005年,中国政府接连颁布两个重要文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进行筹划和布局,这两个文件分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紧接着,2008年、2011年、2014年、2021年又先后公布了第二到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6年,国务院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具《关于同意调整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多年来,非遗工作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制也不断健全。
随着相关工作的开展,富有本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既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力的组织管理,又有活态的和实体的成果,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评选、保护和开发的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并成功运转;在非遗项目得到保护的同时,非遗传本身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国家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鼓励各地方和各行业对非遗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在这一背景下,七夕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自然在非遗保护中备受关注。2006年,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一起被文化部申报为节日类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从此,七夕及七夕文化在当代社会真正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官方的重视。随着官方的肯定,与七夕有关的节俗文化及产业也发展起来,七夕在当代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可以说,七夕在当代的“涅槃重生”离不开非遗保护运动的开展,更离不开国家对非遗工作的整体布局和宏观设计。
但是,只进行整体布局是不够的,局部工作的落实才能真正打开局面;只进行宏观设计也是不够的,在微观上发力才能真正把理念变成现实。七夕节要想在当代社会继续传承、发展下去,离不开官方层面的支持和肯定,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民间获得更广阔的立足之地。换句话说,七夕节必须在地方上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作为活态的节日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如此其才能真正完成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转变。
整体来说,七夕节在地方上的生存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传统的形态继续维持,这种模式往往是部分地区的民众由于世代过七夕的历史惯性将这一习俗保持到了现在。这种节日存在模式的优点在于保留了古代社会原汁原味的节俗文化,弊端在于节日生态往往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难以在现代社会得到延续。七夕的另一种存在模式是在地方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商业化、市场化的改造,被个别地方当作文化标杆或者文化招牌进行宣传与开发,其具体做法主要是基于地方古老的七夕文化传统,以国家级或省市级的非遗项目为依托,通过地方政府、民众和相关企业的多方联合,在原来节日氛围浓厚、过节历史悠久或节日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打造体验性或服务性的产业,举办节日庆祝活动,实现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这种节日存在模式的优点是使七夕节俗、牛郎织女传说等非遗在民间得以活态传承,并对其自身蕴藏的丰富经济价值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弊端是往往面临抛弃传统而过度商业化、物质化的困境,导致节日失去原来的精神文化内核,学术界也因此存在关于“民俗主义”问题的争议。
以湖北郧西为例,当地通过修复、保护和开发七夕节俗对七夕节进行了适应当代社会的重构,另外打造了一个名为“天河文化节”的新七夕节,并借助牛郎织女传说强化了该节日的“爱情色彩”,从而使该节日受到了当地年轻人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山东沂源等其他地方几乎主打的都是牛郎织女传说,与湖北郧西传说与节俗并重的发展模式不一样。无论如何,这些地方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本地的决策和规划。这些地方无不在强化和凸显本地特色,试图发展出既富有本地特色又能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七夕文化链和七夕产业链。当然,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某些地方存在对七夕节俗文化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庸俗化理解,存在发明“传统”的现象。但是不管怎样,这些地方文化和文化产业都是中国七夕文化的“血肉”和“筋骨”,没有它们,七夕的现代化转型和重振只能是口号和理念。再大的布局也只能通过局部实实在在的建设和发展才能转变为现实。所以,只有将宏观布局和微观发力相结合,才能真正振兴七夕节,促进七夕节的发展。
保护性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
不论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是作为国家认定的非遗项目,七夕节都像其他一切经历衰微而有待振兴的文化事象一样,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实现保护性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
对七夕来说,光保护是不行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单纯以保护为目的对待七夕,会导致七夕文化资源的浪费。在古代,尤其是宋元以来,七夕节一度是举国欢庆的盛世大节,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文化传统极其深远,文化积累极其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七夕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矿藏,蕴藏着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经验智慧和丰富感情。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历史几乎就是浓缩的中华文明史之一面。面对这样一座文化丰碑和精神宝库,如果仅仅是进行保护,那么定然无法真正发掘、弘扬七夕的文化精髓,最大限度地展现其价值。国家在进行非遗保护工作时经常提到的一个原则就是“保护为主”,但是,这是就大局而言,就国家目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而言,如果把七夕节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单纯定义为只进行保护,那毫无疑问,七夕节是不可能得到真正振兴的。第二,单纯以保护为手段对待七夕,限制了七夕节更高层次、更大层面的发展。七夕节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在每个阶段都显示出了不同的样貌,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实物。但是这些文化资源目前得到的重视不足,七夕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古代关于七夕的材料,据此分析其在当代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及方向。
陈晓莉指出,“几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能够绵延至今,正在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与现实融合。节日文化是活态文化,必须与生活融为一体,必须活在当下,才能有强大生命力,因此,要使传统节日文化永葆青春与活力,不仅要还原其内涵,更要注入新质,注入当代生活元素,赋予其现实国人的正常心理期待,使传统节日文化接现实地气,随着时代发展,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陈晓莉以为,应该“将七夕节扩展为夫妻节”,对于传统节日,应该“重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将传承传统和满足需求紧密结合,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现实的新鲜血液,如此,传统节日必定能够焕发出青春,激荡出活力”[2]。可见,要想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在保护中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实现保护性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使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中。
在近几十年的实践中,就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这一议题,各地已经进行了丰富的探索。例如,对与七夕有关的非遗项目投入大笔资金和大量人力挖掘流传民间的古老节俗及牛郎织女传说,通过出版相关作品、制作电视节目、修建文化展馆、补贴非遗传承人多种措施保证该非遗项目的存续。不得不承认,这些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在信息时代,社会飞速发展,资讯爆炸泛滥,用相对传统的手段保护七夕必然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作为传统节日,七夕的文化内涵本来就是传统而古老的,如果宣传的手段也趋于传统和保守,其将不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每天新出现的海量信息会极大地挤占传统文化事象的生存空间。所以,在信息时代,要想真正振兴七夕节,就必须采用新形式、新手段、新媒介,甚至其内容也要作出一些迎合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变。如何保护已经逐渐不再是这个时代传承与发展七夕的核心议题,如何创新成了重中之重。
多元化发展与一体化发展相结合
纵观七夕发展史,可以发现,七夕一直保持着多元化发展与一体化发展的统一。在每个时代,它都吸纳了那个时代的“新鲜成分”,不论是本土文化还是异域文化,它都兼容并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妇女望月穿针、对月乞巧外,宋人还制作磨喝乐、水上浮、谷板、花瓜、笑靥儿、双头莲等多种物品,开展种生、穿针、蜘蛛验巧等多种娱乐活动;就参加者来说,男女老幼齐上阵,“儿童裁诗,女郎呈巧”,孩童不仅“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而且“特地新妆,竞夸鲜丽”[3]。在近代,七夕融入了契合时代主题的元素;在当代,七夕节开始向“爱情节”“情人节”转化。七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不是盲目固守以前的传统。相反,正是它这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它在每个时代都能够与时俱进,得到那个时代民众的喜爱,甚至逐渐从国内走向国际。这一切都是其多元化发展的结果。由此可知,七夕在当代要想真正实现振兴,就必须作出适应当代社会的改变,吸纳当代的新文化、新思想、新事物,以新面貌、新内容、新形式重新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这一点在其他领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近十年来,“二次元”浪潮席卷全国,国风动漫突然爆火,一批优秀的国漫在二次元世界受到热烈欢迎。这些国风动漫以中国山水为背景,以中国人的形象为主角,以中国故事为题材,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以“悟空”“哪吒”等传说故事人物为题材的国产动漫的爆火展示出民众对中国风的新时代文艺作品有着极大的期待,只是这一领域尚未得到很好的开拓。《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小说或民间故事的国产动漫,既结合了古典的人物、背景和题材,又融合了当代的新思想、新观念,采取了新的风格、新的形式、新的表达方式,既满足了民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想象,又使其不觉得有难以接受的距离感,从而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以《白蛇:缘起》为例,这部动漫改编自与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并称“中国四大古典传说”的白蛇传说,借用了白蛇传说的人物、背景和主题,但是又借鉴了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所描述的永州产蛇的情节,从而将反抗暴政的思想与原故事中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的思想结合了起来,使得故事的矛盾更加尖锐,主题也得到了升华。《白蛇:缘起》的成功既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整合,又得益于根据当下社会现实进行的现代化重构与改编。
以上案例均足以说明以七夕为题材创作国产动漫也是可行的。七夕文化中所展现的古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浪漫爱情的渴望与当代人的需求是一致的,牛郎织女传说所体现的对封建礼教和阶级压迫的反抗与伟大的革命精神也一脉相承。古老的题材、浪漫的想象、美丽的传说、曲折的故事、悲情的反抗,再加上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唱以及全民普及的知名度,七夕可以说满足了以动漫形式进行再创作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以七夕为题材的优秀动漫作品的问世。
当然,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向“二次元”和动漫领域拓展只是七夕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选择或一条路径而已,还有多种方式和渠道是值得尝试和探讨的。这种不断与所处时代的新事物“合作”的过程,就是七夕多样化发展的过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七夕节只有实现多样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转型。
但是,多样化的发展并不是没有边界、没有限制的,不论怎样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色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应该有所选择。这就必须在实现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做到一体化发展。所谓“一体化发展”,首先,需要有一个公认的历史源头,也就是有一种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历史认同;其次,不论怎样发展,其底色和本位不变,不论其支流如何复杂,始终有一个文化的主流,为大多数人所承认或肯定;最后,国家力量对这种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国家话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七夕要想实现一体化发展,就要进行多样化发展,在各个地方扎下根,更要有一种可以总揽全局,把因地方化而特色化的七夕文化整合起来的力量以及一套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价值。如若不然,七夕就会变成“一盘散沙”,要么渐趋凋零,要么分裂为好几个地方性的节日彼此孤立地存在着,仅仅作为地方性节日存在而失去普适性。
古老的七夕节在漫长的演化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理应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今天,我们要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离不开对以七夕节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理论层面的论证是必要的,但是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其价值。总的来说,要想在实践中将振兴七夕节与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既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依托有利的社会环境,从大处入手;又需要通过在不同地点、不同产业、不同渠道中真正实现对已有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在微观上发力,边保护边发展,借保护搞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当然,七夕文化要想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经过市场化、商业化、大众化的改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和新的表现形式,契合大众的心理,这就要求七夕文化的主题必须多元化,不能再固守传统。这条道路虽前景光明,但却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开拓。
本文为河南省开封市2023年度开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调研课题项目“七夕节与文化自信”(项目编号ZXSKGH-2023-144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1]张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2]陈晓莉.“文化自信”语境下的传统节日文化弘扬研究[J].学习论坛,2015,31(09):60-63.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M].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