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馆利用自身资源推动深度科普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452)

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众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资源。贵州省公共场馆作为省内科学文化知识的集中展示区,可以通过整合公共场馆资源、提供定时科普服务、举办科普活动、开发科普文创产品等形式引导公众培养科学思维、关心科技发展,了解贵州民族历史文化,让公共场馆成为向公众讲好贵州故事、中国故事的平台,并形成科学文化知识有效传播的良好氛围,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公共场馆的社会效益,促进贵州省公共文化事业长远发展。

公共场馆的资源性概述

公共场馆是指具有一定历史、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资源,长期向社会公众开放,提供专业展览、参观接待、科学普及、交流学习等服务的场所。这类场馆主要是政府为提高公众生活水平、发展公共事业、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所建,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公益性场馆。

公共场馆均有其代表的器物、标本、展品和展项等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馆展出的古人类化石、民族服饰、出土文物、非遗展品等,代表了该地区某一时期的历史文明及民族文化特色;地质博物馆展出来自不同地层的古生物化石、矿石标本,以及用现代化技术复原的古生物形象,为普及生物进化、地球演变提供了生动的素材;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展陈的革命故事,展示了我国在战争年代艰苦斗争的峥嵘历史;城市规划展览馆利用现代声光电手段,展示了城市建设历程及发展规划的蓝图;科技馆利用现代技术设计的趣味展项,展示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公共场馆不仅有丰富的展陈资源,还拥有考古、修复、布展、讲解等方面的专业人员队伍,相比陈列在公共场馆里的器物,专业人员是鲜活而流动的资源,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修复、布展设计、讲解介绍,公众能更好地认识公共场馆中的各类资源,了解器物和展览背后的历史及艺术。

公共场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其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此外,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公共场馆成为了公众体验地方文化的重要场所,公共场馆不仅发挥着为公众提供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功能,在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志趣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开展青少年校外学习的重要阵地。

然而,公共场馆的资源对公众而言,是专家口中的稀世珍品,是不可触碰的文化瑰宝,其代表的文化和科学鲜少被公众知晓。公众走进公共场馆,大多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难以系统深入地了解,过目即忘成了多数人对公共场馆的体验。公共场馆作为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要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让公众对历史文化、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让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效益,是公共场馆的使命和担当。

国内外公共场馆科普工作的开展情况

国外公共场馆的科普工作总体上从三个层面开展,以科学活动为中心,以阐述科学为宗旨,以公众受益为目标。在科普工作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探究型的教学方法。很多科普活动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传授给公众,而是让公众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主动获取,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国外公共场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普活动评价机制,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和改进其科普工作。国外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

国内公共场馆的科普工作与国外相比,缺乏对学科的理论融合,对科普的专业探讨还不够深入。当前,我国愈加重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国内各类公共场馆虽陆续通过专业展览、馆校合作、游学研学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科普工作,然而,国内公共场馆的科普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开展科普工作的力度存在地区差异,各种游学研学活动偏重商业价值,科普含量不足。此外,国内公共场馆对于科普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

贵州省公共场馆科普工作的开展情况

近十年来,贵州省相继建立了各类公共场馆,全省范围内公共场馆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改善。根据《2023年贵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共计232个,公共图书馆99个。文旅融合背景下,各类公共场馆积极开展科普工作,近年来,贵州省公共场馆以资源为载体创设的科普讲座、科普视频、主题研学活动逐渐受到公众青睐。但其科普工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贵州省的公共场馆资源涉及文物、服饰、图书、古生物化石、标本等多个种类。以贵州省的古生物化石和文物为例,这些资源反映了贵州省的古地质环境、民族文化、城市建设历程等。但由于各类公共场馆分布在省内不同地域,公共场馆之间的交互联动不足,同时也缺少对公共场馆资源及其历史背景的系统性梳理。目前,贵州省公共场馆的各类资源仍停留在开发和保护层面,资源的利用程度还有待提升。

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贵州省公共场馆主要采用各类展览、科普讲座、主题研学等形式开展科普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科普工作的开展形式仍然较为单一。尚未针对不同受众设计不同形式的科普内容,如省级公共场馆通常设有青少年科普专区,但多数地方性公共场馆不仅缺少青少年科普区域及设施,也缺乏互动式、体验式的科普活动。市县一级的公共场馆,存在知名度不高、展陈内容不够精良、对大众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公共场馆工作人员的科普意识不强、公共场馆的科普经费有限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开展科普工作的形式。

资源的地域分配不均衡

根据《2023年贵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贵州省城镇人口为2049.59万人,乡村人口为1806.6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3.15%。公共场馆作为高度集中科学文化知识等资源的场所,其选址也多位于经济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城镇区域。公共场馆资源的辐射范围主要是城区,公共场馆组织的科普活动、讲座等受众群体也主要是城区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贵州省科普资源地域分配不均的情况。

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科普工作

针对贵州省公共场馆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公共场馆在科普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提出以下对策。

整合场馆资源、形成场馆联动机制

省级公共场馆通常拥有内容丰富、代表性强的各类资源,通过系统性梳理并整合省级公共场馆资源,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夜郎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等展品、展项,运用图文、视频等数字化手段进行分类整理;县市级公共场馆则梳理其代表性资源作为补充,形成内容完备、分类清晰、质量优良的科普资源体系。各级公共场馆之间要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共享科普素材,有条件的公共场馆需要设置数字化科普展示点,长期展示整合后的科普资源。数字化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各级公共场馆工作人员拓展专业知识、提高科普能力,而且能让公共场馆资源跨越地域限制,加强资源的辐射范围。由于乡村地区相对缺乏科普资源,公共场馆的工作人员应当针对性的开发科普课程,开展“科普进乡镇”“文化进乡镇”等活动,让省市级公共场馆的资源也有机会进入乡村,启迪乡村青少年群体崇尚科学、热爱知识,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审美。

提供定时科普服务,强化场馆科普氛围

目前,省级公共场馆及部分市级公共场馆均有电子导览或自动语音讲解服务,但公众走马观花式参观、过目即忘式的游览现象依然存在。电子导览和自动语音讲解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提供了便利,但其播放和提示功能仍较为程式、机械。公共场馆的科普应当是有温度、有角度、有深度的服务,能够将公共场馆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以及资源背后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传达给公众,优质的人工讲解不仅能带给公众良好的参观体验,还能加深公众对公共场馆展品、展项等资源的认知。因此,对于省市一级参观量较大的公共场馆,应当设计科普参观路线,明确科普讲解内容,并在公共场馆开放时间内设置定时免费的科普讲解服务。这不仅是公共场馆人性化管理的体现,也有助于公共场馆充分利用资源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举办科普活动,提升场馆科普成效

一直以来,展览是公共场馆主要的业务工作,专业的展陈代表了公共场馆在自然科学普及、现代科技宣传、历史文物发掘和保护等方面的业务能力,但对于公共场馆资源的深度利用,还应适度开发展览以外的形式。科普活动可以作为公共场馆科普工作的重要补充,选择一类公共场馆资源,梳理该资源所涉及的知识,按照活动受众的接受程度,设计形式多样、体验丰富的科普活动,利用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环节,使受众在寓教于乐的体验中完成对科普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实现了对公共场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提高公众对场馆资源的深度认知。例如,针对青少年可以设计互动式科普活动。利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和修复知识、化石分类知识等,开展趣味科普课堂,在课堂中用图文、视频及展馆的实物资源让青少年对科普知识有基本了解,引入讨论、抢答环节加深认知,并用仿制工具或手工游戏,让青少年体验化石发掘或文物修复的过程。又如,针对游客可以设计体验式科普活动。利用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及非遗,设计主题式参观路线,通过提供体验民族文化的材料、制作非遗的工具和场所,让游客切身感受贵州省的地域文化。

在举办互动式、体验式科普活动的经验上,省级公共场馆开展的次数多、质量好、公众认可度高。地方各级公共场馆应当学习省级公共场馆在科普活动方面的优秀经验,探索开展场馆科普活动的常态化模式,从而提升贵州省公共场馆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率。

制作优质短视频,促进科普知识传播

在短视频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从图文转变为视频,快节奏的生活使公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对于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能实地参观公共场馆的人群,短视频成为了其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之一。用视频化的语言解读公共场馆的各类展品,是一种亲民且高效的方式。贵州省公共场馆应当利用自身资源,梳理展品或展项涉及的科学文化知识,编写通俗易懂的视频脚本,制作优质的科普短视频,定期推出视频内容,将静态的公共场馆资源以动态的视频加以呈现,讲好展品展项背后的故事,通过视频内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吸引公众走进公共场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场馆资源,培养公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深度参观学习的习惯,从而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开发文创产品,形成科普新风尚

文创产品是公共场馆资源开发的市场化应用,随着故宫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头部公共场馆打造的文化IP产品风靡市场,公众进入了从体验文化到消费文化的时代,但市面上的文创产品多取文物的“形似”,或截取展品展项的部分概念进行设计,科普类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屈指可数。贵州省公共场馆应该开发具有科普功能的文创产品,如针对儿童设计的主题拼图、桌面游戏、益智玩具等。此外,也可将公共场馆的展品、展项所涉及的知识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如将贵州古生物化石的图片设计成拼图,并在拼图的背面标记相应的古生物科普知识,或将贵州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名称对应关系设计成主题桌游,让儿童在趣味游戏中体验科学文化知识的魅力。而针对成人的科普类文创产品,应当考虑与市场成熟度较高的现有品牌或产品联合开发,以吸引成人的关注。利用科普文创产品,形成人人爱知识、处处有文化的风尚。

由于贵州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级公共场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积极打造高质量旅游产业的背景下,贵州省各级公共场馆应当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助推“贵州文化”的传播,加强公共场馆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让贵州公共场馆成为文旅融合下的看点,青少年校外学习的切入点,贵州人民群众体验科学文化知识的聚焦点。

标签:  场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