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耕利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音乐文化承载着乡村社区久远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当代社会变迁和城市化进程中,非遗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危机。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现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提出教育传承、社区参与、传承人培养和数字化保护等多层次的非遗音乐文化传承路径,并从非遗音乐节的设置、数字互动体验的打造、创新平台的建设等方面提出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策略。这些举措旨在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增强乡村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我国正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在此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反映乡土社会历史变迁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利用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音乐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乡土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从乡村振兴的视角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增强乡村社区凝聚力、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纳雍县非遗音乐文化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苗族传统音乐舞蹈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瑰宝,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
苗族芦笙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舞者手持芦笙翩翩起舞,配合芦笙轻快的节奏,编织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等多个流派,均展现出独特的韵味。观看苗族芦笙舞演出的场景,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庆典,能够感受到热烈、奔放的舞姿与澎湃的民族精神。
苗族特有的飞歌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这种激昂高亢的民歌充满朝气与激情,能唤起人们心中的豪迈与进取之情。歌者常常会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为歌曲增添更多的活力。苗族飞歌不仅能够使人感受到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也反映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纳雍县丰富多彩的非遗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该地区悠久的历史,也展现了民族精神面貌。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振兴注入新动力。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非遗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在教育体系方面,当前的学校教育缺乏非遗音乐文化相关课程和师资队伍,导致许多年轻人对其了解不够,传承意识较差,无法领会非遗音乐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这既影响了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也使年轻一代失去了欣赏和接受这一文化瑰宝的机会。在乡村社区方面,非遗音乐文化活动的组织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相关活动开展不足,缺乏展示非遗音乐魅力的平台,制约了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许多非遗音乐传承人年龄偏大,非遗音乐文化面临传承断裂问题。年轻一代对非遗音乐文化的兴趣不高,选拔和培养新生力量任重而道远。此外,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目前数字化手段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有待加强。尽管数字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遗音乐数字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基层的数字化应用经验和技术支撑也较为薄弱,制约了数字化手段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
教育传承
推动非遗音乐文化进校园,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体验活动,目的在于利用学校这一重要教育场所,让青少年浸润在传统音乐文化氛围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这份古老艺术蕴含的独特魅力与精神标识。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融入更多非遗音乐元素,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非遗音乐的起源、发展、演奏方法与技巧,甚至某些流传已久的典故轶事,使其更好地欣赏非遗音乐文化蕴含的深厚历史内涵与独特艺术魅力。
学校还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近距离体验非遗音乐的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开展音乐会、展览、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非遗音乐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社区活动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音乐文化社区活动,可以使乡村居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这份古老艺术独特的魅力,从而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通过组织非遗音乐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乡村居民讲解非遗音乐的历史由来、流派分类、演奏方法、文化内涵等知识,可以加深其对非遗音乐的理解,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各类非遗音乐文化主题工作坊可以为民众提供体验非遗音乐的平台,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传承人培养
为了充分激发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力,需要培育一批富有激情且具备扎实基本功的年轻传承人。相关主体应对传承人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统音乐演奏技巧、独特的唱腔表达以及古老的乐器制作工艺等。为此,可以组织专业人士,通过讲授、示范和导引等方式,向年轻传承人讲授宝贵经验和独特技巧。这不仅可以提升年轻传承人的音乐素养,还能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数字化保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遗音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如实记录非遗音乐,完整保留其动人的旋律。数字化音频可以实现长期保存,有效降低非遗音乐随时间流逝而逐渐失传的风险。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高度还原音乐声音的真实质感,将非遗音乐的独特韵味完整留存。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生动地记录非遗音乐的完整表演,为人们欣赏非遗音乐和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非遗音乐文化可以实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同时,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非遗音乐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实现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策略
机制创新与资金扶持
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机制和资金两方面的支持。在机制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政策法规,在法律层面明确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非遗音乐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非遗音乐的使用,避免其被滥用或流失。同时,建立非遗音乐发展基金会,为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专项基金,支持非遗音乐的教育培训、创作改编、舞台展示等活动的开展。此外,政府部门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非遗音乐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非遗音乐产业链的延伸。这既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为非遗音乐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传承与发展空间。在资金方面,政府应加大对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制定资金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非遗音乐教育机构、传承工作室等的运行与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共同努力,可以使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得到全方位的保障,从而推动非遗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产业化运营。这不仅能使非遗音乐文化生生不息、绚烂绽放,也能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平台构建与多样化活动
打造非遗音乐文化创新创业平台,为相关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搭建合作平台,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创新传承。开设丰富的培训课程,深入浅出地讲解非遗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现其独特魅力。同时,教授商业计划制订、品牌营销等技能,从而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该平台集聚孵化器、创业基金、共享工作空间等资源于一体,可以为创业者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极大地激发年轻人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热情。此外,通过举办线下活动,可以有效拓宽交流渠道,让不同领域的创业者聚在一起分享经验,开展项目合作。
开展跨界合作
非遗音乐文化与其他文娱产业开展跨界合作,不仅能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还能激发公众对其的兴趣。不论是融入影视作品,成为动漫角色的灵感源泉,还是转化为富有乐趣的音乐游戏,非遗音乐文化都可以通过跨界合作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以影视作品为例,在剧情中融入戏曲或民乐元素,可以为其注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京剧的洪亮唱段和民乐的婉转旋律,都能为影视作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对这些璀璨的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领悟。
将古典乐器巧妙地融入动漫创作,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伍六七之玄武国篇》的片头曲等。这种富有创意的跨界作品不仅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还能使非遗音乐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从教育传承、社区参与、传承人培养和数字化保护几个角度入手,系统阐述了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同时,还从音乐节的设置、数字体验的打造、创新平台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可以看出,有效保护和利用非遗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激发乡村社区的内生动力,还能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只有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创新实现有机结合,非遗音乐文化才能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纳雍县人民政府文昌街道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