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莹
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提出“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2017年,梧州市全面启动“戏曲进校园”工作,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开展粤剧文化传承系列活动,经过6年多的实践,在粤剧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校团协同 学演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戏曲艺术素养,以增强文化自信,厚植民族精神,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粤剧介绍
粤剧,又称广府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也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周恩来曾说:“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粤剧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1]。2006年,粤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梧州是中国西部省区中最靠近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与大湾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融、语言相通,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清朝光绪年间,粤剧传入广西的第一站就是梧州,广东粤剧红船班经常来梧州演出,随后又溯江而上向南宁、百色和柳州等地传播,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梧州粤剧以其优美的唱腔、扎实的南派武功底子、丰富的传统剧目和行当角色著称,深受大众喜爱。
“戏曲进校园”
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戏曲艺术进课堂、戏曲演出进校园、组织戏曲名家深入校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
早在2014年,梧州市就率先在梧州市第十一中学开展了“粤剧进校园”工作。2017年,梧州市全面启动“戏曲进校园”工作,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全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包括举办梧州粤剧知识讲座,将梧州粤剧文化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工艺品制作》《音乐欣赏》等课堂教学中;选拔苗子组建“粤剧社团”“粤剧头饰制作社团”;聘请粤剧名家及民间手工艺人不定期到校培训师生;开设粤剧身段、唱腔、折子戏排练,粤剧头饰制作等培训课程。此外,学校团委每个学期都会组织文艺演出,确保学生每学期都能够免费欣赏一场优秀的梧州粤剧演出。图1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卢秋平到校指导粤剧头饰制作社团。
戏曲艺术素养内涵
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戏曲艺术素养包括专业技能素养、文化素养、思想品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等方面[2]。
专业技能素养
演员作为戏曲表演的核心,除了需要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之外,还要研究表演艺术,提升艺术修养,努力创造各种形象生动的舞台人物形象,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文化素养
戏曲表演强调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人物个性,这与演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直接相关。虽然很多演员平时苦于训练,在正式表演前做足了准备工作,但是演出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演员对人物细节的研究不够,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艺术理论等。戏曲演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表演中[3]。
思想品德素养
戏曲演员的艺术素养还会受到个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戏曲演员的思想品德决定了其在舞台表演中体现出的艺术品格。戏曲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因此,戏曲演员需要向大众传播正确的思想,注重提升个人思想品德修养,通过舞台艺术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出对国家、民族及大众的情感。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戏曲演员的职业素养包括演好每一出戏,在表演过程中要顾全大局,履行自身的职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敢于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向上,不断求知进取[5]。
戏曲艺术素养培养内容
提高戏曲专业技能
粤剧表演的专业技能是“四功”和“五法”的综合规范运用。“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的演唱方式,包括平喉和子喉;“念”是指念白(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做”是指表演,包括手势、台步、走位、身段、水袖等;“打”是指武打,如玩扇子、舞刀弄枪、舞动旗帜等。“五法”是指手势、眼神、身段、台步和方法(含发声的“口法”)。
提高戏曲专业技能是培养戏曲艺术素养的基本内容。在戏曲表演中,演员们精彩的舞蹈动作往往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特征,良好的声乐技巧能更好地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恰当的脸部表情和眼神动作以及熟练的表演技巧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戏曲的魅力[6]。
丰富戏曲知识储备
戏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演员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准确把握戏曲故事情节、人物角色性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演作品。此外,戏曲演员还需要在表演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戏曲具有教化功能,宣扬忠君报国、为人友善、坚贞不渝、孝感天下、廉洁奉公等思想[7]。通过学习戏曲文化和进行戏曲表演,可以充分发挥戏曲的育人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提升思想道德修养,锤炼品德修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提升职业素养
学生通过参加戏曲表演,可以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欣赏等方面均有所收获。例如,练习唱腔可以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培养耐心和毅力;戏曲身段的训练可以提高身体协调、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戏曲化妆、头饰制作及服饰搭配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社区居民开展艺术表演和教育活动,则可以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戏曲艺术素养的培养模式
让戏曲“驻”进校园
近年来,很多学校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积极举办戏曲讲座、戏曲表演、手工绘制戏曲脸谱等活动。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原有“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本地戏曲艺术团的合作,让戏曲“驻”进校园,将优秀的戏曲文化融入学校教学中。
“校团协同 学演一体”的培养模式
1.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以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为载体,将粤剧知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讲述粤剧文化;将粤剧唱腔融入“音乐欣赏”课程中,在“民族工艺品制作”课程中教授粤剧服饰的配饰制作技巧等知识。此外,该校一直开设有粤剧社团,邀请梧州粤剧团的艺人定期到校指导粤剧教学,以剧目为引领,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戏曲专业技能。图2为专业教师与学生演员合影。
2.校团协同管理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梧州粤剧团开展深入合作,组建校团合作委员会,共建校内“粤剧研究创作体验中心”,协同开展戏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采用“戏曲+”的跨界模式,如“戏曲+歌曲”“戏曲+舞蹈”等,不断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校团合作研发粤剧服饰和道具等全套装备,有效提高了戏曲艺术教育的质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戏曲艺术素养。
由于很多中职学校戏曲专业教师匮乏,加之缺少合适的教学资料,在戏曲教学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不利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8]。对此,可以通过与戏曲艺术团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戏曲艺人到校对相关教师开展培训,并组织教师到戏曲艺术团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当地戏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戏曲文化的内涵,参与互动式的戏曲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戏曲教学水平;校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合作开发戏曲教学资源,不断壮大粤剧文化传承师资队伍[9]。
3.学演一体化教学
戏曲表演技能的培养既需要在课堂上扎实练好基本功,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由于舞台表演和课堂训练的情景差异较大,观众对戏曲表演的反应会直接影响表演者的情绪、动作等,要想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就必须通过演出积累舞台经验,而不能仅仅依赖课堂训练。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戏曲艺术素养为目标,将校团协同指导学生戏曲节目排练作为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样的粤剧实践类活动。教师根据活动主题选定排练的节目,并按照剧团演出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在排练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向学生讲解表演理论知识,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和教师的指导进行排练,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体验,积累表演经验,提高角色塑造能力。粤剧节目排练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排练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演出的准备过程,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较好地做到了学中练,练中学,其既是学生学习表演的平台,也是教师教学的平台,还是学生演出的平台。
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分批前往本地戏曲艺术团、公共社区等地,通过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粤剧表演和教育实践活动,如“学生进剧场”“学生表演进社区”“送戏下乡”等形式,了解戏曲艺术表演的真实过程,提高学生的角色塑造能力。
通过体验式、互动式的戏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戏曲的文化内涵,感受地方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学习戏曲的兴趣。这有助于让学生成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使戏曲艺术焕发新生。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品格。
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浸透人生智慧,传承做人规矩,不仅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也是展现中国人精神面貌的窗口[10]。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中职学生的戏曲艺术素养,让广大师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力量。
本文是2023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中职民族工艺品制作课程校团协同 学演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23A08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