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萍
畲族民歌是了解畲族文化的窗口和纽带,是研究畲族人民生活的“活化石”。但目前畲族民歌面临语言濒危、习俗渐少、主体缺失等传承危机。合唱是一种普及程度较高的声乐艺术,它对传承和发展畲族民歌具有较大的可行性。现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合唱艺术传承与发展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概况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超过70万,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散居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省的一百余个县市,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山区。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勤劳勇敢的人民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通用汉字。畲族人民大多居住在深山中,自称“山哈”,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山歌,在社会交往中也经常以歌代言、以歌叙事。平日生活、田间劳作、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唱民歌。有一首畲族民歌唱道:“歌是山哈传家宝,山哈歌言唱万年。”自古以来,畲族民歌代代相传,几乎涵盖了畲族的历史、宗教、生产、生活等全部内容,是畲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畲族民歌种类丰富,有叙事歌、劳动歌、婚嫁歌、仪式歌等。《高皇歌》是畲族民歌中最重要、也是最知名的一首长篇叙事歌,讲述了畲族的祖先不畏艰险,繁衍出盘、雷、蓝、钟四种姓氏的子孙,并率领子孙开荒迁徙的传说故事,被誉为畲族的“创世史诗”。
畲族民歌是了解畲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纽带,是研究畲族人民历史生活的“活化石”。2006年,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民歌的传承危机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迁,文化同化使得弱势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被边缘化、消亡的危机。根植于畲族本土的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滋养与发展的生态条件,畲族民歌的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畲族语言濒危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重要特征。畲族语言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当今社会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很多畲族人已经不会说畲语,尤其是随着现代国民教育的普及,国家全面推广普通话,青年一代都用普通话交流,畲语渐渐被人们淡忘。而畲族民歌与畲族语言紧密相连,畲族语言的危机直接导致畲族民歌的传承危机。
畲族习俗渐少
原来的畲族村落,每逢婚丧嫁娶、祭祀节日,到处都是歌声。如今,畲民几乎全部身穿现代服饰,畲族的民间礼仪、习俗活动日益减少,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所替代,畲族民歌渐渐失去了表演的场所和环境,畲民也渐渐不会演唱礼仪习俗中的歌曲。除了少数地区在丧葬仪式中还有亲人会演唱畲族哀歌外,更多的都是找专业歌手辅助仪式,或者简化了事。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畲族民歌的保护工作,会在每年固定的节日举办畲族歌会,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
传承主体缺失
畲族民歌的传承主体既包括歌手,也包括听众。目前,畲族民歌的传承存在着严重的传承危机。演唱畲族民歌的歌手越来越少,而且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一代认为畲歌原始、单调,学习畲歌的意愿不强,对聆听畲歌也没有太大兴趣,动感时尚的流行音乐或其他音乐类型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因此,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畲族民歌,保护畲族人民生活的“活化石”,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合唱艺术传承畲族民歌的可行性
合唱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参与人数众多,是一种普及程度较高的声乐艺术形式。真正的多声部合唱艺术起源于欧洲基督教的教堂音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基督教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我国的合唱音乐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开始正式步入多声部音乐的轨道。运用合唱艺术传承和发展畲族民歌,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众多优秀民歌合唱先例为畲族民歌合唱创作提供借鉴
近年来,我国音乐工作者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经典民歌进行再创作,致力于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在民歌改编合唱作品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合唱艺术作品,在推动民歌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如《牧歌》《八骏赞》《青春舞曲》等一大批曲目,都是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民歌合唱作品。这些民歌合唱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堪称经典之作。畲族民歌合唱的创作者可以以此为借鉴经验,对畲族民歌展开深入挖掘和研究,创新和改编畲族民歌合唱,推动畲族民歌的有效传承。
合唱艺术为畲族民歌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首先,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不拘泥于年龄、专业、时间、场地等各种条件限制,任何人在随时随地都可以歌唱,非常灵活方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体学习畲族民歌,了解畲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了解畲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了解畲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为传承和发展畲族民歌奠定基础。其次,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艺术,多声部的演唱能够形成层次丰富的听觉感,而原畲族民歌大多是简单的单声部旋律,表现形式也比较单一。虽然畲族民歌中有一种叫“双音”的具有复调性质的音乐形式,但绝大多数还是单声部的原生形态作品。相比较而言,合唱具有表现力,更加丰富悦耳,既能很好地保留畲族民歌的旋律和意境,又可以突破传统畲族民歌形式单一的局限,更容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最后,合唱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广泛、与时代联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参与合唱的热情十分高涨,各种形式的合唱活动越来越多,成为村、社区文化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运用合唱改编演唱畲族民歌,可以扩大畲族民歌的传播范围。同时,合唱作品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有利于推动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合唱艺术多元化发展促进畲族合唱艺术发展
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历史虽短,但发展十分迅猛。进入新世纪以来,合唱艺术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我国的音乐家顺应国际合唱发展趋势,推动民歌合唱化发展。很多中国民歌合唱作品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走出了国门,在国际赛事中取得十分喜人的成绩,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近年来,畲族民歌合唱得到不断发展,《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天籁山哈——浙江省畲族多声部声乐作品选编》《彩带献北京》等优秀合唱作品被先后推出,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合唱作品保留了畲族民歌中最核心、最有特色的音乐元素,保留了最具畲族民歌文化特征的演唱方法、传统服饰、舞蹈动作等表演形式,最大程度地传承了畲族民歌的精神内核,赋予了畲歌新的意义。
合唱艺术传承和发展畲族民歌的途径
挖掘更多适合创编合唱的畲族民歌作品
畲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但是目前创编的畲族民歌合唱作品还是少之又少,对于畲族民歌合唱的探索还只是沧海一粟。因此,要挖掘更多适合创编合唱的畲族民歌作品,进行创作和改编。
在创编过程中,一方面,选择合适的畲族民歌作品,对民歌中的旋律形态、节奏形态、民族语言、演唱音腔、服饰舞蹈等各方面最具特色的核心元素加以提炼和保留。畲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独具特色,合唱创作时应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浙江的畲族合唱创编者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畲族情歌》是一部以浙江景宁畲族原生态民歌为动机创作的无伴奏多声部混声合唱作品。作者在创作时保留了畲族民歌旋律进行的典型特点:以五、六度大跳音程为主,夹杂二度音程作装饰,大跳、级进、再大跳、再级进穿插进行,到最后旋律结束的时候总是以小幅的回落姿态结束,旋律线条总是先扬后抑。此外,原生态唱法、不规则语言重音、半条同音归韵等,这些畲族民歌核心要素的保留使得整首合唱作品具有典型的畲族民歌风味。又如,《彩带歌》是一首女生二重唱歌曲,以假声为主的演唱方法和畲族音乐元素前倚音的使用,使这首山歌较好地保留了畲族民歌的风味。在合唱表演中保留服饰文化、舞蹈动作等艺术形式,也是对畲族民歌的有效传承。畲族服饰是畲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妇女最主要的传统装束是“凤凰装”。“凤凰装”色彩绚丽、婀娜多姿,承载了畲族人民的精神信仰,是最具畲族文化内涵的特色装束。合唱队员一般人数众多,全体人员身着绚丽的畲族服饰,加上一些特色舞蹈动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通过合唱对畲族民歌进行改编和创新。畲族民歌的内涵是丰富的,情感是真挚的,但结构大多是单一的。运用专业的合唱创作手段,将单旋律的畲族民歌发展为多声部的合唱作品,可以增强民歌的结构张力和表现力,丰富单声部民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首先,丰富曲式结构。传统畲族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是单一部,由两个平行乐句或对比乐句构成。改编为合唱作品后作曲家都会在结构上进行调整,不再是单一的一部曲式,而是改编为更为复杂的曲式结构。例如,《畲家姑娘采茶忙》采用的是单三部曲式,《畲族情歌》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等。这样的调整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其次,民族元素与西方创作技法的融合。将畲族民歌的民族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结合,可以使畲族民歌走向创新。《畲族情歌》中,来自民族五声音阶的大、小三和弦叠置牵手西方调式功能和弦的同时,又突破了西方传统音乐思维的限制,实现了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审美的融合,是一次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成功尝试。
总之,应当挖掘更多的畲族民歌作品,运用合唱艺术进行创作和改编。创编既要传承又要创新,要有一个核心的传承标准,在忠实畲歌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在曲式、旋法、节奏、演唱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赋予畲歌强烈的时代感。
推动畲族合唱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播
中小学教育是文化传播在青少年中传播速度最快且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3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都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因此,将畲族合唱引入中小学课堂,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合唱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能够促使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在畲族聚集的地区,可以在校园中成立畲族民歌合唱团,这对于保护和传承畲族民歌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民族中学为传承教学基地,促进了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2014年,景宁民族中学成立“布妮仔”合唱团,在校内外舞台表演和比赛中,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成为畲族民歌传承的主力军。
依托地方高校开设畲族合唱指挥课程、开展畲族合唱音乐会
高校资源丰富,专业性强,尤其是音乐院校或者开设音乐专业的高校。高校要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开设《畲族合唱指挥》《畲歌保护与传承》等相关课程,成立畲族合唱团、开展畲族合唱音乐会等,对于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例如,2016年,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成立“畲凤”女声合唱团。该合唱团在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探索民歌合唱艺术的新形式,开展一系列音乐会和演出活动,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畲族民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又如,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合唱《彩带献北京》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畲族原生态山歌、多声部声乐作品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精彩的演出让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成为传承和弘扬畲族民歌的成功案例。丽水市是浙江省畲族人口的主要聚集地,这里的高校拥有天然的地域和人才优势,丽水市的高校可以利用校内民族学和音乐学等相关专业资源,开设畲族合唱等相关课程,不但要“请进来”,而且要“走出去”,打造区域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不断扩大畲族民歌的影响力。
参与国内外演出和比赛,提升畲族合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畲族合唱的各大团体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和演出,可以对畲族合唱进行有力的宣传,提升畲族合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例如,福建省罗源县福州民族中学合唱团在首届国际华乐大赛暨美国“欢乐春节”展演活动中国区选拔赛中,获得了中国合唱组一等奖,使畲族民歌大放异彩。又如,浙江音乐学院的“畲凤”女声合唱团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此次展演的精品节目,“畲凤”女声合唱团展现了当代畲族民歌合唱的魅力和风采,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她们还参加了第九届畲族民歌大赛并且获得金奖、参加《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全国首演音乐会、参加“景宁畲族民歌项目抢救性工程”纪录片拍摄等各项比赛和演出活动,使畲族民歌合唱在国内的影响力大增。此外,各个合唱团要走出国门,为国外观众演唱畲族合唱,让畲族合唱和畲族文化传遍全世界。
浙江省教育厅2020年一般科研项目“非遗视域下的浙南畲族民歌风格原创合唱作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044678)。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