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在展陈叙事空间中的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429)

黄雅昕?梁偲潼

现通过引入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从新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赋予展陈叙事空间新的意义,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通过打破空间与观众之间的隔阂,将被动的旁观叙事类型转为互动式的参与叙事,使叙事空间与观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交集,进而探讨展陈叙事空间的建构模式。通过收集各种叙事空间案例,了解用生活方式介入历史叙事的方式,用当代设计语言介入一个恒定的叙事区域,以此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研究背景

研究的缘起

在展示设计学科中,叙事这一概念已从多角度被深入研究。当前,实体叙事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职能,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学者尹定邦在设计学讲座中提及生活设计概念,他通过宏观的视角详细阐述了生活与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此,本文旨在为展陈空间的叙事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努力搭建起当代生活方式与空间叙事之间的桥梁,将叙事空间与当代生活方式紧密结合,探索不同的叙事空间构建方法。由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设计、叙事空间等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就必须拓宽视野,整合并阐释各学科的理论。本文引入了“生活方式”这一概念,结合当前叙事空间的实际情况,并通过收集现有的叙事空间案例,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有效且合理的途径,以期从新的视角探讨空间叙事的可能性。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与虚拟世界的崛起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的结构,而当代科技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在历史与创新的激烈冲突中,学者宋立民于2018年指出当代社会科技发展与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并称之为“生活方式盲区”。这一现象的出现,对设计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学科研究的背景下,设计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以一种立足于自身生活的视角审视和思考当前发生的一切,同时也要以这种视角应对和处理问题。对于展示设计而言,这也许是当代叙事空间实体存在的真正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到叙事中,共同构建和解读这些空间。如何用当代的视角去设计展览叙事,将古今进行联通,在过去找寻与今天相关的话题,用叙事语言介入“生活方式盲区”,给予生活方式多种思考,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研究方法

本文以设计学为基础,引用现有的相关文献,以定性研究为主,并使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学术文献及其他资料,对叙事空间、生活方式、空间的语言等进行梳理整合,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案例分析法

通过互联网收集归纳生活方式介入展陈叙事空间的案例,并分析其设计理念与呈现方式。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目的在于让文章论点与阐释更加具有针对性与说服力。

3.系统复合法

从生活方式理论的视角出发,将“生活方式学”“设计学”“生活方式设计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研究框架与创新

1.研究框架

全文的内容框架如下。第一章综合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明确研究内容与范围,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引介,提供学科视角与理论支持。第三、四章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当前叙事空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生活方式介入叙事空间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2.创新点

尽管展陈空间叙事的相关研究已相对完备,但现有研究尚未从当代视角深入探讨与观众更为贴近、更具情感渲染力的展陈叙事空间。本文通过发掘生活方式与叙事空间的深层次联系,以全新的视角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符合当代观众需求、更具感染力的展陈叙事空间。这一研究不仅为展陈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关理论及概念

概念界定

1.生活方式理论

生活方式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观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可以明确的是,生活方式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概念,具有两面性,并且这两者在互动中生成。这一观点在我国最初由学者王雅琳在其阐释生活方式的理论魅力中提及。她认为,生活方式既具有客体性,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形式和事实性的存在;又具有主体性,因为它是通过生活活动主体对生活资源进行评价、选择、配置而形成的社会行动和日常行为方式。在两者的互动中,主体活动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

2.展陈叙事空间

展陈叙事空间特指展陈空间中的叙事部分,这种背景下的叙事空间是一个富含完整故事、相关情节、事件场景的情感空间,其本身就源自生活体验。因此,它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也与其构建与人与事、与物的关联密不可分。叙事空间通过连接空间与观众,利用媒介使空间与观众产生对话感,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提升了空间体验,还促进了信息的有效接收。这样的展陈叙事空间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深入、真实的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展陈内容。

“生活方式设计学科”的引介

1.设计与生活方式

学者尹定邦于2006年对设计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整合与详细阐述,并出版了《设计学概论》,为设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学者李立新在2009年从另一个角度对设计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分析,并出版了《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一书,进一步完善了设计学的理论体系。

在生活方式设计学科方面,学者张越于2009年提出构建探讨生活方式设计学科的观点,强调对生活方式设计学的解析。这一学科以当今生活方式、设计与科技为出发点,要求这三者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贯通,充分融合。它将生活方式与设计学的研究要素紧密关联,旨在通过设计智造传承与创新人类的造物实践。在这种概念下,生活方式与设计的连接显得尤为重要。

2.生活方式的巨变引起的当代设计反思

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巨大变化。新思潮和新理念要想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还需要通过设计实现落地。对于展示设计而言,这种实践往往通过空间完成。设计方法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呈现,因为展示设计本身就是空间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在叙事性设计中,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是关键。通过生活方式的介入,这些故事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使空间体验不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能引发观众对当下和自身的思考。这样的设计将更具深度,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当代叙事空间设计现状

国内外叙事空间研究现状

国内外叙事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将其正式归类为一门专业学科,最初起源于俄罗斯的形式主义。在叙事学的发展初期,学者主要关注的是“故事”本身,即叙事的内容。然而,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叙事话语”,即叙事的表达方式。叙事性设计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利用叙事学的系统框架,去讲述完整的主题“故事”,从而引导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展示信息。在理论层面上,已经产生了多部关于叙事空间学的理论著作,如《走向叙事空间理论》《空间叙事研究》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视角深入阐释了叙事空间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背景支持。

叙事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1.历史叙事的局限性

当前的叙事空间设计多以历史叙事为主,尤其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叙事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方式注重背景、逻辑和前因后果的连贯性,但在藏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完整地展示展览主题。这可能导致叙事空间的断层或分散,影响观众对展览主题的全面理解。此外,观众在空间中的行为通常是随机的,他们可能不会完全遵循既定的叙事路线,或者由于疏忽而错过关键信息,无法确切了解后续信息。

2.当代视角的缺乏

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叙事方式往往缺乏对当代观众的吸引力,观众对于冗长的信息往往采取走马观花式的观看方式,导致信息无法有效传达。同时,观众也缺乏深度思考与参与。因此,叙事空间设计需要从最日常的角度出发,以连接故事与现实生活本身为设计出发点,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这是当前叙事空间设计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生活方式与叙事空间的结合

生活方式的客体性——生活场所的置入

1.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展品较为匮乏,其采取了独特的展览策略,更多地依赖于讲故事的方式和现代手段,以回溯百年前的遥远历史。实物藏品的匮乏使得展览陷入困境,但同时也激发了新的灵感。李德庚教授用生活叙事的方式弥补与破解历史叙事的不足,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展览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确立了跨越古今时代的空间主题,极大地丰富了主题的历史内容,通过打造当代场所,促使观众与展览主题之间建立联系。例如,通过邀请武汉的历史学家进行虚拟对话,以当代历史学家的视角解读张之洞,将展览变成一个生动的对谈场所。此外,图书馆场所呈现了大量与张之洞有关的书籍资料,并进行空间转换,让观众能够沉浸在历史场景中。放映室场所的设计则更为独特,设计师专门拍摄了纪录片,采访了武汉街头的人们,了解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看法,使展览更具现代感和生活气息。这些生活场所的置入并非强制,而是与观众产生了自然的对话。它们的呈现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并非凭空乱造,而是基于人与生活场所之间的真实互动。这种设计策略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展品匮乏的问题,还使得展览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

2.营造街巷——HANROW WOOD旗舰店

街巷是人们日常交流的生活场所,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职能也经历了多次转变。这个位于太原的品牌空间,巧妙地以空间为媒介,将人与街巷紧密连接,营造出充满动态和活力的生活氛围。此项目坐落在山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传统的山西居住形态以窑洞、院落为主,人们在这样的空间形态下交流互动,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为了完整体现并丰富这一街巷概念,设计师在室内空间中巧妙地布置了多个盒子,这些盒子象征着交互的空间形态,并通过扭转变化,实现了视觉和动线的多样性,交织出别具一格的空间感受。这些自由散落的盒子构成了街道、景观和院落的意象,仿佛将人们带回了街巷生活的场景,回归了社交的本质。虽然这个空间并非专门的主题叙事空间,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它更加注重人的体验和感受。设计师以地域性生活场所为出发点和创意点,为展示空间形态提供了新的启发,并提供了一种以地域性生活场所介入叙事的新视角。这样的设计不仅具有地域特色,也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其情感共鸣。

3.隐像感知——复星微型建筑博物馆

此展览旨在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融入生活场所,通过营造独特的空间形态,并以“隐像感知”为核心理念,探索在扁平化社会中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展览分为“暗空间”与“明空间”两部分。进入“暗空间”,人们仿佛置身于狭窄的洞穴之中,内部昏暗如夜,仅有自然声息如鸟鸣、虫叫、风声等萦绕耳畔。此时,人们的视觉被剥夺,而听觉变得尤为敏锐。随着空间的深入,光线逐渐显现,如同自然界中的柳暗花明,一道细长的白光划破黑暗,引导着人们前行。而“明空间”则截然不同,白墙上细长的洞口如同树林中的缝隙,人们可以隐约看到对面的人影。这种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树林之中,随着脚步的移动,树叶间的空隙不断变化,窥见的事物也随之改变。该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僻静的空间,通过对自然场所的感知来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正如现实生活中模糊了自然与城市的边界,人们在城市与自然之间穿梭,体验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设计师通过对自然环境场所的转译,展现了人文与自然的交流,为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当人们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穿梭时,或许也能感受到当代时空的转换。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生活场所不断更新与转变,而自然环境则相对恒定。这种恒定与转换的对比,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与冲突。以此方式介入叙事,人们可以体验恒定与转换的交织,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主体性——生活行为的加入

1.蛇口记忆装置

蛇口记忆装置是一项对旧墙体进行更新改造的创新项目,其目的在于保存并传承蛇口特有文化记忆。与传统的文化墙不同,蛇口记忆墙通过影像盒子这一独特形式,以新颖的手法传递历史信息,使居民和游客能主动探索并发现蛇口的独特记忆。通过好奇与窥探的行为介入,蛇口记忆装置激发了人们的观展兴趣,让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这种设计巧妙地结合了人们的行为与叙事装置,使历史文化以更加有趣、深刻的方式被传达。

2.菜市场美术馆

建筑师何志森带领学生开展了“菜市场美术馆”项目。他指出为什么树下总能看到站着聊天或者坐在路边的行人,而不进入街边的饮品店或休息区?为什么在树下街头拐角总能看到打牌或下棋的老人,而不选择进入棋牌室?这些生活行为的选择是怎样形成的?是否可以通过设计来引导这些行为?该项目从混乱无序的菜市场出发,表面上只具备单一职能的菜市场中隐藏着社区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工作坊参与者通过在小区相邻的墙上张贴象征跑道的纸,并设置“想开”和“不想开”的选项,让居民通过画“正”字表达他们对空间隔阂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正”字出现在“想开”的选项下,这反映了居民对于消除空间隔阂的渴望。在居民自发行为的影响下,原有的设计被打破,形成了由居民自发设计的全新空间。这一实践充分展示了人的行为如何通过设计被引导,进而参与到叙事空间的构建中。这种设计方法不仅增强了展览空间的体验感和互动性,还为空间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故事性。

本文从现有理论的研究视角和案例出发,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深入阐释和总结。然而,在当今社会,叙事与生活的连接仍在不断演进,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叙事介入设计的手段,使得叙事性设计在展览展示领域的应用更加多元化。特别是随着生活方式设计学科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该学科正通过全新的视角,不断探索和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这种多学科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为展示设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标签:  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