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河谷所在的古代上党地区,是山西现存宋辽金以前古建筑最多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兴建的古建筑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和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以河谷中的七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这些古建筑的价值,分析目前在活化利用工作中出现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活化利用对策,以便更好地传播古建筑文化。
古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体现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质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浊漳河谷位于平顺县北部,长54km,在河谷中,从最西面的北耽车乡王曲村,到最东面的石城镇源头村,共分布有七处古建筑,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天台庵、大云院、原起寺、佛头寺、淳化寺、回龙寺、龙门寺。从学术研究现状来看,对该地区古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的选址、院落布局以及建筑形制、木结构对比研究等,对这些古建筑开展活化利用的研究较少。基于此,需考虑如何对这些古建筑深入开展活化利用工作,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浊漳河谷古建筑简介
天台庵位于北耽车乡王曲村,王曲村傍居王曲泉群,紧邻村有两处泉眼,北为蒲泉,南为苇泉,天台庵则建在苇泉以东台地之上。目前,天台庵仅存弥陀殿一座,弥陀殿形制为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公认建筑年代为后唐天成四年(929)。后唐长兴四年(933),弥陀殿立架上梁,此后历代均有修缮。天台庵坐北朝南,院内东部有唐碑一通。198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院位于北耽车乡实会村,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初创时称为“双峰山仙岩禅院”,现存的弥陀殿建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后周显徳元年(954),在寺外的西南角树立起一座七宝塔,原为七层,今剩五层。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奉敕更名为“大云禅院”。大云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三佛殿及前院东西厢房。除大佛殿、七宝塔外,其余大多为清代建筑。198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起寺位于潞城区黄牛蹄乡辛安村,初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寺院坐北朝南,横向开间。原起寺中轴线上依次为享亭、大雄宝殿,东侧有配殿,西侧有大圣宝塔;现存大雄宝殿、大圣宝塔均为宋代原构,其余皆为明清建筑。寺内香亭南侧,有经幢一通。2001年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头寺位于阳高乡阳高村,因背靠一座形似弥勒佛头的山峰而得名。今存正殿一座,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为宋代建筑。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淳化寺位于阳高乡阳高村内,据《平顺县志》记载,淳化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初名龙门禅院,即龙门寺下院。北宋开宝年间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改名。寺院坐北朝南,原为两进院落,今剩金代正殿一座。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寺内有宋代石经幢两通,平面八角形。2001年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寺位于阳高乡侯壁村内,关于寺院的创制年代以及修葺情况目前均不详。2001年发现。现存金代佛殿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坐北朝南,单檐悬山顶,平面近方形。大殿前廊东墙上嵌一块清光绪二年(1876)的重修碑刻。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寺位于石城镇源头村,最早称为“龙门禅院”,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赐额“惠日禅院”,明代时改称龙门寺。目前公认的创寺时间为五代时期。寺院坐北朝南。寺院的山门为天王殿。天王殿金代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寺院共有三条中轴线,中央中轴线共有三进院落,大雄宝殿位于一进院落正中央,重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后代多次修缮。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正方形。西配殿年代最早,建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殿内无柱。东配殿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明代弘治年间重修。燃灯佛殿位于第二进院落北端中部,应为元代遗构,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清代多次重修。第三进院落的于佛阁已毁。西侧中轴线为僧院、府库等附属建筑,共三进院落。东侧中轴线则由南圣僧堂、水陆殿及禅堂、僧舍等建筑组成,东西中轴线的建筑多为明清修建。此外寺院内和周边还有一些建筑遗址,以及碑刻数十通,寺外西沟山坡上高僧墓塔十余座。龙门寺集六朝建筑集于一处,是浊漳河谷内历史最悠久、现存建筑最多、跨度时间最长、石刻史料最丰富的寺院。1996年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浊漳河谷古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古建筑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从年代上来说,这些古建筑多数在元代以前所建,虽历代有修缮或改建,但仍保留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从时间跨度来说,从最早的五代时期到最晚的明清时期,在这些古建筑上均有体现。对于研究各个时期建筑的建造方式、建造风格、用材用料以及斗拱、梁架等构件的演变,这是生动的实例。此外,各处古建筑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碑刻,它们包含了社会学、文献学等众多历史元素,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等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美学以及精美的彩塑壁画和碑刻上。有屋面之美,例如,天台庵和大云院屋顶的曲线较为明显,屋顶平缓,出檐深远;也有斗拱和柱子之美,如大云院檐柱的“收分”之制、华拱“卷杀”的设计。彩塑壁画精美,如大云院弥陀殿东侧壁画,有唐代遗韵,兼具南方水墨画的风格;佛头寺大殿的元代壁画,具有独特的地区风格。龙门寺大雄宝殿的元明壁画、回龙寺正殿的清代工笔淡彩画,也各有时代特色。碑刻精美,各处古建筑中矗立的石碑、经幢,刻在上面的文字,包含了多种字体,也是了解古代书法的生动素材。
这些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营造工法方面。龙门寺完整保留了晋东南地区宋代庙宇的建筑特征,在建筑选址以及建筑群落的空间处理上,都值得深入研究。回龙寺佛殿也保存了诸多早期做法,例如,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柱头不施普柏枋、蝉肚实拍拱、真假参半的下昂等,体现了古代民间工匠的创造性。此外,在天台庵大殿的斗拱上,发现了宋代《营造法式》之“斗口跳”的实例,国内罕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浊漳河谷古建筑活化利用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这些古建筑分批入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代久远,除历代的改建和破坏外,古建筑也受到自然因素影响。这些古建筑使用的材料以砖木石为主,出现了木构件残损腐化、砖体变形、地面不均匀沉降和石质文物的损伤、风化、碑文漫漶不清以及壁画的残损、空鼓、脱落等问题。文物管理部门及时组织人员对存在风险的古建筑进行修复,2010年对佛头寺进行了修缮,2014年对天台庵进行了修缮,使古老的建筑焕发了新的活力。活化利用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在保障古建筑安全的同时,对其进行活化利用也必不可少。目前,针对这些古建筑的活化利用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是村民对古建筑的关注度低,建筑闲置时间长。这些古建筑坐落于村中,部分被民居包围,部分位于村中心广场中,部分位于深山之中,虽然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村民对它们的关注度却不高。古建筑处于闲置的时间较长,往往由基层文物管理人员进行日常巡视和维护,游客来参观时,才会有一些人气。平时村民很少接触这些古建筑,对其有“距离感”。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人才队伍缺乏。开展古建筑活化利用,做好保护是前提。除了日常的修缮维护之外,这些古建筑还缺乏远程监控、智能预警、数字化等最新保护利用技术的应用。一般为一处古建筑配备一至两名文管员,这些文管员基本都是熟悉当地环境的本地人,年龄偏大,无法胜任繁重的文物保护工作,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文物研究,而且他们对于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较为陌生,很难就此提出新观点、新想法。
三是文旅宣传力度不够,活化利用层次较低。目前,浊漳河谷地区的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自然风景观光,如太行赤壁悬流观光体验。对于古建筑的宣传较少,且基本上是以单体古建筑景点介绍为主,缺乏对古建筑群的整体旅游路线规划及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建筑的知名度。并且,针对古建筑的活化利用缺乏对古建筑文化内涵的深度研究阐释,难以形成独特的文化产品,对古建筑院落内部建筑的展览展示存在不足。同时,对古建筑的活化利用缺乏整体性设计,往往只重视古建筑本身,而忽略了古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等,无形之中会破坏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浊漳河谷古建筑活化利用对策探究
因地制宜,让闲置古建筑“活”起来
这七处古建筑体量不一,政策也不应完全相同。要积极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方式,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对于体量较大的古建筑,可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纳项目落地,建立研学营地,加强文旅融合。对于体量较小的单体古建筑,可以作为村中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布展,展示村中民俗文化等。
让村民切实参与古建筑的活化利用
一方面,加强古建筑常识的普及教育,让村民了解古建筑相关知识,激发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古建筑活化利用工作。另一方面,要讲好古建筑背后的故事,激发广大村民对它们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理念。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人才培养
一方面,加快推进古建筑的数字化,推动古建筑的永久性保存,为古建筑建立“数字化档案”。除了建筑本体外,还包括壁画、碑刻等附属文物。另一方面,加快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文物监管能力,强化文物保护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利用现场无人机定期巡视、远程监控、智能预警等技术,为文物安全保驾护航。同时,要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古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制度。文物管理部门可以运用已有的文物资料,联合各界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本地区古建筑及该地区的文化内涵,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让专家学者能够实地接触文物资源,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统一,为文化产品的策划提供思路。山西省文物全科人才的培养政策出台,相信会为古建筑活化利用提供新鲜血液。
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力度
第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的优势,建立文物专题宣传网站,多方位、立体化地介绍古建筑,包括壁画、碑刻等附属文物。可参考线上博物馆的方式,打造古建筑云参观,可辅助利用AR、VR、视频短片等方式进行展示。同时,也可以展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古建筑构件及斗拱的三维分解模型,使一些出行不便的观众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到建筑之魅力。第二,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图片、视频、文章等信息,吸引更多受众。第三,加强与社会力量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以与古建筑研学团队达成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带动效应;也可以与游戏开发公司达成合作,让大家在玩游戏时领略古建风采,追寻历史脉络,看见历史、感知文物,引导更多人深入了解古建筑的魅力。
立足文旅融合,释放活化利用新动能
第一,在对这些古建筑进行活化利用的过程中,要遵循“原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一方面,注意协调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保持好周边的传统格局和原真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周边的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等,如停车场、民俗客栈、游客服务中心等。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为这些古建筑制订总体旅游规划,将各处建筑串联起来,深入探究,归纳路线主题,逐步形成一条文物主题游径,并将其纳入网络导游系统当中,方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够轻松选择路线,减少游客在参观时产生的不熟悉感和割裂感。第三,加强古建筑内部院落的陈设,在建筑的显眼处增设相关的介绍牌及语音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专业解说服务,增强游客的参观体验,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古建筑历史文化背景。第四,立足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依托地方实际,打造特色化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由山西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监制,山西博物院出品的“平顺花椒味古建饼干”系列大放异彩,在“跟着文物游中国——山西文物游径设计邀请展”中亮相。这套古建饼干针对平顺县盛产“大红袍”花椒的特点,将花椒与浊漳河谷地区的古建筑巧妙融合,饼干既包含有古建筑的外观,又在细节之处展现了建筑的房檐、梁脊、门楣等构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初期产品包含有“大唐余韵·天台庵”“五代珍品·大云院”“一寺穿越六朝·龙门寺”三处建筑。随着古建饼干的进一步改进和量产,未来将会加入另外四处古建筑。这套饼干将小小的花椒变为了“金花椒”,带来的是市场和知名度,不仅使椒农们获益,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走进这些古建筑,促进了古建筑文化的有效传播。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要求之一。但是,让文物“活”起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清主次,循序渐进,既不能重视保护而疏于利用,也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利用文物,给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要平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同时,应该继续深入研究、系统谋划,认真学习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方式,推动浊漳河谷古建筑活化利用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