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宝大熊猫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341)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属于熊科。其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体肥、尾短。多数大熊猫的体色为黑白两色,除眼圈、耳壳、肩和四肢为深黑色外,其余部分均为乳白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和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其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为了求偶或逃避危险,也是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进食,剩下的时间多数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会在两次进食的间隔睡2—4个小时。大熊猫几乎将竹子视为唯一的食物,竹子占大熊猫全年食物量的99%,剩下的1%包括蜂蜜、鸡蛋、鱼、山药、灌木叶、橘子和香蕉等。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800万年以上,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23年10月,中国旅居国外的大熊猫总数达到63只。截至2024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近1900只。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大熊猫成员,其化石出土于云南省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生存至今成为“活化石”。

大熊猫的近代名称(即中国国内通行的名称),最初定为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当时把它隶属于熊科。20世纪50年代以前,汉语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用横书说明标题,名“猫熊”,而当时的参观者习惯了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读为了“熊猫”。

自此,首先在它的故乡(四川)出现讹误,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习以为常地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此后,它通用的中文便被人们公认为“大熊猫”。大熊猫在它的故乡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平武县白马藏族则叫“洞尕”;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叫“峨曲”。虽称呼不同,但其含义与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一样,无非都是在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体型似熊。

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称其银狗是因为小熊猫被叫作金狗,相对应的熊猫体色白而叫它银狗。称其竹熊则是因为它的主要食物为竹子,而且形似熊。称其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奇异兽。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一般雄性个体比雌性大约10%—20%。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5厘米(是熊科中第二长的尾巴,仅次于懒熊),肩高60—90厘米,成年大熊猫的平均体重为10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

大熊猫最显著的特征是体型大和脸圆,这是它们以竹子为主要饮食的结果。古人类学家席汉(Russell Ciochon)观察得出,与食草大猩猩一样,大熊猫的体表面积与身体体积之比较低,这表明其代谢率较低。这种较低的代谢率和久坐的生活方式使大熊猫能够以竹子等营养贫乏的食物为生。大熊猫的圆脸是由强大的下颌肌肉造成的,下颌肌肉从头顶一直延伸到下颌。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大熊猫厚厚的毛皮能够让它在凉爽的森林中保持温暖。

大熊猫的眼睛、耳朵、四肢和肩膀周围有黑色的毛,其余的皮毛是白色的。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大熊猫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地区(尤以青川县平武县)的大熊猫则个体较小,体毛也比前者细,腹毛棕色不明显。

大熊猫的独特颜色似乎在冬季和夏季环境中都起到了保护的作用。白色区域在雪地中起到伪装的作用,而黑色的肩膀和腿在阴凉处可以隐藏它们。黑色的耳朵可能用来彰显其攻击性以自保,而“眼罩”可能有助于它们相互识别。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它们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不易被天敌发现。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因为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限制了视觉范围。此外,由于其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它们仍能活动。

大熊猫的牙齿具有出色的承重能力和抗损伤能力,可用于咀嚼竹子。其牙釉质具有特殊的修复功能,使其牙齿在咀嚼竹枝时不易磨损。大熊猫共有42颗牙齿,上颌由6颗门牙、2颗犬齿、8颗前臼齿和5颗臼齿组成;下颌和上颌具有相同的牙齿结构,两者合计为42颗牙齿。大熊猫犬齿的咬合力约为1298.9牛顿,裂齿的咬合力约为1815.9牛顿。

大熊猫有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其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熊猫的显著特征是手上长有一根额外的对生指,被称为“熊猫拇指”。过去,熊猫的拇指使人们对熊类的分类产生混淆。实际上,这根指头不是拇指,而是覆盖在桡骨籽骨结构(腕骨)上的一层皮垫。大熊猫不寻常的解剖学特征是增大的腕骨,其功能有点像拇指,使熊猫能够灵巧地处理食物。前掌上的5个带爪的趾是并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第六指,即从腕骨上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这个“大拇指”可以与其余五指配合,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东西、爬树等。

大熊猫的孤独天性突出表现在它对嗅觉的依赖上。每只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大约在4—6平方千米,但这些活动范围往往有很大重叠。于是,气味在调节个体之间的接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位于尾巴下方和肛门周围的大型气味腺用于为其它大熊猫留下嗅觉信息。该腺体与树木、岩石和草丛摩擦,留存在气味传达了标记个体的身份、性别和可能的社会地位的信息。雄性似乎利用气味识别它们居住的区域,而雌性则主要利用气味发出发情信号。除了母亲照顾幼崽外,大熊猫唯一的社交活动发生在雌性发情期间。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保护动物之一。它们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喜欢慢慢地走路、吃竹子。大熊猫的数量稀少,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保护它们。部分学者和专家指出,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主要是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如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等。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它们的生息环境。保护大熊猫的措施有很多种,包括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维护、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推广再生资源利用等,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公益捐赠和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支持和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

总之,保护大熊猫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熊猫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标签:  大熊猫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