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驿站:以“图书馆+”创新建设公共阅读空间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355)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公众的阅读热情被点燃,对于阅读的需求也越来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城市涌现出一批新型阅读场所,即公共阅读空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图书馆”)“悦读驿站”为例,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展开研究,从广西图书馆“悦读驿站”的发展现状切入,了解其发展的特点及局限性,试图探究其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以期为其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指城市中可提供优质阅读内容和服务的开放性阅读场所,具有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阅读、交流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新兴技术发展加持,地方创新付诸实践,基于此,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应运而生。

在政策层面,《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强调,“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兴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契机;在技术层面,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普及应用,为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向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实践层面,部分城市逐步建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共阅读空间,如合肥的“悦·书房”、江阴的“三味书咖”、深圳罗湖的“悠·图书馆”、北京的“砖读空间”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活动,还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和知识性等基本属性。除了这些基本属性之外,还具备如下特点。一是选址因地制宜,贴近居民生活,装饰精致;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主体跨界融合;三是服务业态多元,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广西图书馆“悦读驿站”建设现状

广西图书馆在馆外建设的公共阅读空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悦读驿站”,一类是分馆。“悦读驿站”是主要组成部分,分馆是在“悦读驿站”的基础上拓展了服务,其本质与“悦读驿站”相同,为避免名称混乱,本文将分馆纳入“悦读驿站”,统称为“悦读驿站”。广西图书馆依托本馆馆藏文献资源、技术资源和读者资源,采取“驿站统一挂牌、统一管理,图书统一采编、统一调配”的方式,创新“图书馆+”模式,与乡镇、旅游景区、军营、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等展开合作,建立了一批“主题+阅读”的“悦读驿站”,有效地拓展了服务半径,满足了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

“扶贫+阅读”,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广西图书馆在河池市巴马县第五小学建设“悦读驿站”,为学校送去500册少儿图书和100册少儿期刊,充实了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解决了学校图书馆因缺乏购书资金而无法采购足量图书的难题。2020年,广西图书馆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定点扶贫的河池市宜州旅游集散中心、巴马瑶族自治县百魔洞景区、贺州黄姚古镇景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点先后建设了“悦读驿站”,驿站依托智能书柜提供服务,各配备2组智能书柜和200册图书。2021年,在广西图书馆定点扶贫的贺州市昭平县马圣村村委会建立了“悦读驿站”。如今,我国的脱贫工作已完成阶段性任务,但“悦读驿站”仍在服务乡村,继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持。

“逛展+阅读”,让“博物”遇见“图书”

博物馆和图书馆共同承载着传承知识与文明的责任,两者联动构建了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在逛展的同时也能阅读,从历史文化和阅读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养分。2023年5月11日,广西图书馆与广西博物馆合作共建“悦读驿站”,广西图书馆为驿站配备了有关文物考古、地方历史与文化等方面图书近2000册。这是以文博为主题的阅读服务空间,通过“图书馆+博物馆”融合创新的共建共享方式打造的独具特色的文博书架,让“博物”遇见“图书”,让沉淀千年的文物重新“活”起来。

“出行+阅读”,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广西高铁读书驿站(南宁东站)”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图书馆、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东站联合建设。驿站位于南宁东站候车大厅B10检票口旁,配有纸质图书200余册、电子图书3000余册,以及自助式智能书柜、电子书借阅一体机、阅览桌椅等设施设备。旅客持身份证或广西区内社保卡即可免费自助借还书籍。目前,“广西高铁读书驿站”已经在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来宾5个城市成功建点,让图书在城市间点对点流通,让读者实现“上车借书,下车还书”的便捷体验,有效地营造“书香旅途”的氛围,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助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广西图书馆悦读驿站案例分析

发展优势

1.服务范围广

广西图书馆现有“悦读驿站”110个,服务覆盖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来宾、贺州、河池、崇左等9个城市,下沉到县城、乡镇,与村委会、旅游景区、军营、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区、中小学等展开合作,通过建设驿站的方式,开展送图书、送文化、送讲座、送活动等服务,为基层人民送去知识和文化,切实丰富基层人民的文化生活,为广西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2.技术和服务智能化

广西图书馆“悦读驿站”是依托本馆馆藏文献资源和技术资源建设的,有一类“悦读驿站”,即广西图书馆的分馆,与广西图书馆使用同一套馆藏借阅系统,不仅可以科学有效地管理驿站的图书,还可以使用广西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有效地拓展“悦读驿站”的馆藏资源。此外,另一类“悦读驿站”,如“广西高铁读书驿站(南宁东站)”,装配了智能书柜和电子书借阅一体机,智能书柜具备图书检索、借阅排行、新书推荐以及查看记录等多项功能,无需安排专门图书馆员现场值守即可实现24小时自助借还;提供电子资源借阅,打破地域界限,让读者随时随地实现阅读。

3.线下阅读推广活动有特色

阅读推广是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公众阅读素养,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图书馆“悦读驿站”围绕馆藏资源以及广西本土文化特色,结合驿站合作单位特点,每年在不同站点不定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在“广西高铁读书驿站(南宁东站)”开展“书香高铁”——好书带回家阅读推广活动,有效地宣传了“广西高铁读书驿站”、广西图书馆地方特色数字资源以及如“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等优质阅读资源,助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

发展局限

1.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广西图书馆的“悦读驿站”建设已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的程序,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工作人员在回访驿站时发现存在如驿站书籍丢失或者损毁严重、找不到联系人、驿站不开放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首先,未制订成文的驿站建设标准,导致驿站的入选和建设标准不统一。其次,未制订驿站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每个驿站的管理标准不一,一旦出现管理人员调整,驿站的管理工作也容易出现脱节,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各驿站的服务水准参差不齐。再次,未制订完善的监管和考评体系,无法对驿站形成有效的监管和约束。综上所述,未建立规范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考评和监督体系,对于悦读驿站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广西图书馆悦读驿站的建设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模式,一类是“小型图书馆”模式,在此主要就后者展开讨论。“小型图书馆”的合作模式是由合作单位提供场地,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和技术支持,驿站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主要交由合作单位负责,工作人员也由合作单位配备。合作单位有的是安排工作人员兼职管理驿站,有的是聘用临时人员负责,还有的是工作人员轮流值班管理,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薄弱且流动性大,管理存在一定短板。

3.服务形式不够丰富

相较于传统图书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具有更为丰富的多元服务属性,也正是创新的多元服务,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因而受到大众的一致认可。例如,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将阅读、交流、小剧场、咖啡厅、茶吧等因素融合进来,打造具有丰富功能的复合空间,小小的阅读空间融合了阅读、演出、餐饮等服务,满足了公众的多元要求。广西图书馆的大部分“悦读驿站”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提供基本的阅读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大众对于“悦读驿站”的期待,也限制了驿站的发展。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可持续发展对策

深化政社合作,建设城市阅读网络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图书馆公共阅读服务的延伸,是打通公民阅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公共阅读空间要设在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形成“15分钟城市阅读圈”,构建城市阅读网络,让阅读融入百姓生活。建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公共图书馆是主力军,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力共建公共阅读空间既减轻了政府在场地、资金、人员和资源等方面的负担,又激发了社会力量的文化活力。建设城市阅读网络,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应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立足全局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包括政策制订、阅读空间的选址、空间建造和设计、功能定位等;图书馆负责图书配备、业务指导和阅读推广等各个环节;社会力量在资本投入、空间布局和日常运营等方面给予支持。

从目前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运营实践来看,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对于推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构建城市阅读网络,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市民对于阅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公共阅读空间发展之间的矛盾,让阅读触手可及,有助于建设“人人可读,时时能读”的书香社会。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公共阅读空间管理

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公共阅读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动力。一些公共阅读空间运营较成熟的城市已经陆续出台了服务规范、管理办法等,例如,温州市出台《城市书房服务规范》规定了城市书房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设施设备、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服务管理和监督与考核,从制度层面推动城市书房的建设和管理。扬州市出台《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更是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城市书房的建设、运行、服务以及其他相关事项。广西图书馆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管理监督体系,建立“悦读驿站”的建设标准、设施设备配置、图书配置、服务管理等规范,建立监督和考评机制,用制度规范公共阅读空间的管理,保证服务质量,推动阅读空间可持续发展。

组织专业管理队伍,提升服务质量

运营管理人员的从业素质是公共阅读空间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因此,良好的管理人员素质是运营好公共阅读空间的根本保证。公共阅读空间的管理人员既要具备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首先,要加强运营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建设完善的培训体系,对于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其次,要帮助运营管理人员做好职业规划,注重全面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发展上升力。

提供多元化服务,增强阅读空间吸引力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作为“第三空间”的重要载体,是读者学习、社交、休闲的活动空间,应开展多样化的休闲服务吸引读者。这就要求阅读空间要有创新性,除提供阅读服务外,要有更新颖的互动方式。如开展读书会、讲座、沙龙、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活起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强读者黏性。此外,还可以加强阅读空间的智能化建设,在丰富电子资源的基础上,融合音频、视频、互动游戏等多媒体形式建设数智化空间,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随着人们对于美好的生活的层次要求越高,阅读空间的服务也需要更精细化,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多样化阅读需求,打造多元化阅读“圈层”,最大化发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效用。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也是建设“书香社会”的关键一环。广西图书馆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创新“图书馆+”模式,建立了一批“主题+阅读”的“悦读驿站”,数量可观,服务人群广泛,但在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制度建设和服务形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应加强管理人员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丰富服务业态,推进智能化阅读空间建设,构建城市公共阅读网络,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公共阅读空间,为真正喜爱阅读的人们提供一张“安静的书桌”,为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标签:  驿站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