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类微纪录片《同象行》叙述了2021年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以及中国各部门为保护野生亚洲象所发生的故事。现对《同象行》进行文本细读,解析自然类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同象行》从微观视角出发,以“小”故事折射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大”命题;将多个叙事时间联结起来,呈现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特点;在叙事空间上将流动和固定两种空间层次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中国的生态形象与生态理念;在叙事结构上以人与象作为双重主体,建构了人与动物和谐统一的共鸣关系。这为其他类型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有了有益的借鉴。
近年来,人类逐渐重新审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一场“象的出走”再次延伸了人与动物的共处之道。2021年4月,一群原本栖息在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行,引发了社会的全面关注,各类媒体向观众全程直播了这场“象的旅行”。中央电视台将大象北迁及人类助迁的故事摄制成八集微纪录片《同象行》,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及央视频、抖音等App进行台网联合播出,并获评2021年度“金丝带”优秀节目。《同象行》以大象北迁为线索,记录了此次象群的迁徙过程,及其途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回溯了数十年来中国各部门为保护野生亚洲象所做出的努力及感人至深的故事。人与象的关系被重新诠释,人与自然的联系也被再度思考。
虽然主题宏大、内容丰富,但是《同象行》采用的是微纪录片形式,每集不足五分钟。在这极其有限的时间之内,该如何讲述人与象的“同行之路”?与传统的自然类纪录片相比,在叙事上有何不同?为了突破“微”的限制又有怎样的叙事方法?现通过对《同象行》的文本细读,解析自然类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叙事内容:微形态与微传播的融合
自然类纪录片一般是指以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为主要拍摄对象或题材的纪录片,通常以现代化的摄制技术、精美的视听语言和先进的传播手段来建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力求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情感共鸣、精神共振和价值导引。随着移动化、碎片化媒介时代的到来,“微”形态嵌入了各种媒介之中,出现了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各种“微”媒介,纪录片也出现了“微”创作的趋势,诞生了时长较短的“微纪录片”,成为现在广播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中的重要节目形式,其短小精悍的特征更加适应当下快节奏的观看环境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要求。微形态的限定使得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内容、矛盾冲突、主题表达等方面有了新的出发点。
微纪录片的时长一般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之间,这显然无法实现相对完整而丰富的叙事。因此,创作者需要在策划、拍摄与后期剪辑等阶段,围绕主题表达与题材特点,将纪实素材中的“精华”内容筛选出来,从而实现“小而精、小而美”的叙事效果。虽然大象北迁持续了数月,但《同象行》并未完整叙述大象北迁的整个过程,而是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精准抓住核心议题,每一集只讲述一件人象之间具有典型意义又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例如,第一集《大象不睡,我不睡》记录了凌晨1点,监测小组克服重重困难给电子监控设备充电的故事。这看似是件小事,但从中展现了监测小组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辛苦,时刻保持着对大象的关切。当然,叙“小事”并不意味着潦草简单,而是用最少的时间讲述有层次的故事。第二集《大象哪有坏心思》描绘了象群在水坑里玩闹的可爱场景,记录了成年象在玩耍中管教小象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在监测时对小象的担忧。既有直抒情感的旁白,也有引人深思的留白;既展现人同象行的主题,又注重故事的情节性。
在此基础上,《同象行》突破了自然类纪录片常见的科普模式,转而注重故事的波折起伏与矛盾冲突。由于体量受限,《同象行》每集基本只设置一个矛盾,聚焦在人与象共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转折点上。例如,第五集《大象来我家》首先描绘了大象进入村庄时对房屋、农田的破坏以及引发的恐慌,突出“呵护大象”与“保护村庄”之间的矛盾。然后画风一转,为观众展现了大象在村庄觅食时的可爱模样,也记录了村民们对大象的包容与欢迎的友好态度,从而缓解了人象之间的冲突。事件中的其他过程与细节则由解说简单概括。
《同象行》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这一宏大命题分解至了每一集的微观叙事中,呈现节奏轻快、重点清晰、焕然一新的观感,从而更加适应移动媒体的传播。抖音平台中“云南红河发布”“临沧融媒”“大理融媒”“保山日报”“云南共青团”等官方账号均发布了《同象行》八集完整版,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传播。不过,虽然“微”形式赋予了纪录片一定的新媒体传播优势,但是在叙事上也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同象行》在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以及叙事结构三方面做了创新与突破,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丰富的叙事效果。
叙事时间:共时与历时的联结
时间在影视叙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分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两个维度。故事时间是指故事本身发生在现实之中的自然时间;叙事时间则是指通过各种叙事策略而呈现出来的文本时间,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微纪录片的时长。
叙事时间一方面能够反映故事时间,是故事时间的载体;另一方面,叙事时间又在改变、超越和重构故事时间,让叙事更具有戏剧张力、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吸引力。《同象行》中包含的故事时间实际长达十余年,讲述过去与现在的“人—象”故事,在每集五分钟的有限叙事时间内有效延伸了故事的内容,使之更加立体和饱满。
《同象行》包含着过去与现在两条时间线,时间跨度较大,故事内容也有所差异。其中,第一、二、五、六集讲述了此次象群北移过程中人与象发生的鲜活故事,具有时间上的共时性与现场性;第三、四、七、八集则沿着时间轴线向前推移,在影像资料的基础上讲述了中国十年来对野生亚洲象的保护与救助,呈现历时性和记忆性的特点。作品运用了平行叙事、交叉剪辑、倒叙、闪回等方法对时序进行“畸变”,使两条时间脉络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第三集《八分之一》前半部分讲述了被北迁象群遗弃的受伤幼象“龙龙”在亚洲象救助站的医治情况,紧接着回忆了2015年有着类似遭遇的小象“羊妞”的故事。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双重视角下,两条时间线的交叉叙事从大象北迁的新闻热点延展到中国数十年来的亚洲象保护工作,这让观众的注意力不仅停留在大象北迁这一具体事件上,而是由单纯的追踪新闻事件开始主动思考亚洲象当前的生存问题,并逐渐关注曾被忽略的亚洲象保护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叙事意义。
为了将横跨数十年的故事装进每集五分钟的叙事时间里,《同象行》对故事时间进行大幅压缩,只详细讲述重要事件中的重点情节,使得叙事层次清晰、节奏张弛有度。例如,第四集《紧急救援》回顾了2016年10月的一次救援大象事件。当时,云南西双版纳有三头象落入蓄水池无法脱困,在水里浸泡了将近24个小时,而整个救援工作突破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数个小时才得以完成。《同象行》单集时长自然无法展现全部过程,因此,突出表现了“保障象的安全”“防止象的攻击”和“挖掘机凿池放水”三个救援重点,使得叙事节奏缓急相间、扣人心弦。有趣的是,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还穿插了云南森林公安和森林消防近三十年来守护和解救云南亚洲象的历史画面,让叙事时间更加多元丰富。
共时与历时的联结突破了微纪录片的时间桎梏,在回望过去与观照当下的并行中,从不同的时间、角度和篇幅讲述“多点”故事,并汇聚于象与人同行的主题,构建了层次丰满的叙事结构。
叙事空间:流动与固定的交织
空间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影视叙事的方式与风格,《同象行》展现了流动与固定这两个空间层次,让观众在文本语境之中完成对现实空间的意义感知。
这群野生亚洲象在4个月的时间里迂回行进了1300多公里,途径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同象行》摄制组利用红外摄像机、无人升降机等拍摄设备对象群进行24小时日夜不歇的监测与陪伴,记录它们一路上的可爱、顽皮与智慧。同时,镜头随着象群的北迁描绘了一幅“流动”着的西南图景,展现了云南的美丽富饶,如崎岖险峻的山地、苍翠茂盛的雨林、湛蓝清澈的天空、栉比层叠的庄稼地、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古朴特色的民族村落。流动的空间不但记录了大象北迁的珍惜画面,更呈现了中国的人文风貌和风土人情,推广了中国的生态形象与生态理念。其中,航拍技术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观看视角,航拍一般是用飞行式的摄像机在高空中俯拍地面图像,提供人眼所无法看到的奇观视角,观众得以在俯瞰镜头下对景物展开新的审视。航拍多为远景和全景,且处于运动飞行状态,能够完整展现象群行动和环境景观的全貌。不过,流动的空间也意味着未知的风险,这也是作品的记录重点之一,让大象北迁变成了一场人与象共同经历的奇幻冒险之旅。
与流动的空间相呼应,片中还刻画了固定性的空间,即屹立在西双版纳的亚洲象庇护所——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这既是流浪野象的归属之地,也是受伤野象的疗愈之所,还是人象互依的共建家园,是一个与流动相对应的,代表着安全、宁静、保护与爱的“诺亚方舟”。
《同象行》讲述了在救助中心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生活的小象都有受伤或被遗弃的经历,人类饲养员成为精心照料它们的“象爸爸”,要安抚它们的情绪、医治它们的伤痛、照顾它们的饮食起居。“象爸爸”们与小象们共同生活,并给对每头小象都取了名字,将它们视作自己的朋友、孩子一样平等对待、悉心呵护。不过这种固定性是暂时的,“象爸爸”们每天要对大象进行7个小时的野化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们能够顺利回归自然,回归到流动着的生活中。它们属于自然,自然也需要它们。无论是在北迁的旅途之中,还是在安稳的家园之内,《同象行》表达了人类对大象的深厚情感,维系着和谐共存的中国生态形象与生态理念。
叙事双线:人类与动物的共鸣
在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的加持之下,《同象行》建构了人与象的双线叙事,强调了人与象的双重主体地位,突出了“人在看象,而象也在看人”的平等关系,暗示着人与动物的命运与共。从《同象行》每集首尾呼应的结束语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大脉络的情感走向。第一集——相识;第二集——建立情感;第三集——人象共同努力;第四集——人对自然的承诺;第五集——善意的守护;第六集——大象属于自然;第七集、第八集——对大象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由浅入深的主题表达,《同象行》揭示出人与大象共生共长的深刻主题,表达了对亚洲象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片名《同象行》可以理解为“人同象行”,确认了象的主体性地位。第一集的解说词说道:“我们看到了它们的聪明、可爱、富有情感,以及和人类一样,珍惜并维护着自己的家庭。”表现了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彰显人与动物平等的立场,避免了自然类纪录片中常常将人类置于上帝视角,令动物成为凝视客体的惯性。同时,作品多采用“拟人化”的叙事策略。例如,大象在被人们解救后发出的叫声被解读为对人类的感谢,从而突出象的情感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同象行》刻画了象的两个面向。一方面,通过妙趣横生的画面和故事,刻画出大象的可爱形象,如象群集体卧眠、小象嬉戏打闹、在马路上信步、在水塘里泡澡等,憨态可掬的“萌”样让人忍俊不禁;另一方面,《同象行》也讲述了在生态破坏、栖息地流失与动物猎杀的困境之下,亚洲象的孤独、伤痛、死亡和繁衍难题。不过,这都已是过去,《同象行》表明,十年来人类已经意识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亚洲象的种群已经得到保护,并在不断扩大。
“同”字也隐喻着人对象的陪伴、守护、追随与尊重,例如,在大象遇到危险时,人类施以援手、予以救助;当大象闯入人类村庄部落时,人类带着善意欢迎和躲避它们;大象进入乡野田地里,人类想方设法引路他们回家。在此基础上,《同象行》深描了多个保护亚洲象的典型人物,也刻画了全民爱象的集体群像。综合来看,人的故事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人们远距离观察和监测象群的动态。例如,富良棚乡的村民们拿着望远镜和手机观察大象的一举一动;当地的小学生们用五颜六色的彩笔画出“大象来我家”的图景,表现了人们对于大象的好奇与喜爱之情。二是礼让大象。村民和监测小组万事以“象”为先,将房屋和田地无偿“献给”象群,包容象群的各种“破坏”,塑造了可信、可亲、可靠的中国劳动人民形象。三是专家对象群进行科学研究。例如,被人们称为“大象铲屎官”的专家沈庆仲及时勘察亚洲象的粪便情况、脚印痕迹、行动路线等,从而为助迁工作提供有效的策略。四是人们对受困大象的援救。例如,参加了20多次亚洲象救助工作的保明伟悉心照顾受伤的小象;云南森林公安和森林消防在2016年营救困入蓄水池的三头野生亚洲象;生态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周方易帮助救助中心的大象重新学习野外生存技能。
《同象行》中人的故事与象的故事并轨前行,人类予以大象保护和陪伴,大象带给人类惊喜、感动和敬畏,在迁徙途中不断回应着人类。两条故事线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建构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和谐统一、平等共存的共鸣关系。
自然类微纪录片《同象行》通过记录象群北迁以及中国保护亚洲象的故事,开辟了自然类纪录片的“微”形态创作路径,创新了自然类纪录片的“微”叙事技巧。《同象行》从微观视角出发,在每集五分钟的限制下构建矛盾冲突,讲述人人可感的故事;充分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双重时间叙事,展现中国从过去到现在的亚洲象保护工作;在空间上既跟随着大象的“暴走”拍摄了多彩迷人的云南风光,也描绘了安稳、祥和的亚洲象庇护所;以人与大象的双重主体为线索,升华了人与动物之间平等共生的主题。
《同象行》并未被“微”形态所束缚,反而在有限的时长里不断寻找叙事策略上的突破,使其“微”而丰富、“微”而有力量。这为其他类型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有了有益的借鉴。第一,微纪录片需要明确故事的主题、价值、情感与意义,并选取最具典型性、代表性、表现性的素材和内容,增加作品的叙事厚度。第二,巧妙采用各类叙事技巧,打破时间、空间、叙事视角的束缚,构建多层次的叙事维度。第三,注重各类拍摄手法与技术的使用,如航拍、微距、红外夜视、延时摄影等,提升作品的视觉吸引力。第四,适时运用字幕与解说来概括情节与事件,能够在缩减叙事时间的同时,丰富作品内容。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类型电影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1Q22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