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因子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现代健康与养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生活、祭奠、文化等诸多习俗。现通过调研端午节日中大众的具体行为表现,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其在节日中的具体行为习俗,揭示当前大众关于端午节中具体行为与中医药文化之间的认知,为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传统节日中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打下基础。
中医药是中国的原创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作为古老的文明传承中最古老的文化因子之一,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东方科学和健康医学的代表,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节日因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态万千而格外繁杂。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浴兰节、五月节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有关卫生民俗较多的“卫生节”之一,更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相应地具有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多种功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作用十分突出,是立足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端午节的核心在于传承节日的历史文化记忆,使得端午节在传承过程中保持基本的文化意义和节日内涵,变动元素的功能在于维系群体的文化认同,加强特定地方的人群在小范围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构建起群体内部共享的文化符号,以维持稳定发展。
近年来,中国进入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迅速期,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同时,这群人也在城市内部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城市,当然这也悄然影响着我国传统节日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端午节为例,在农村或乡镇,因有丰富的植被优势,挂菖蒲、艾叶等习俗是一件非常简单易行的事情,但进入城市后这些习俗就变了,菖蒲、艾叶需要购买且能否买到也要碰运气,看当天或节日那几天是否有来自农村的人兜售。此外,还有一些习俗也受地域的影响。例如,划龙舟受水域的影响,佩戴五彩绳在北方常见,而在南方却很少。单方面对端午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或对中医药文化的探索,学术界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从中医药文化的角度对端午节认知的探索研究,目前涉及较少。本文将就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探索,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今社会大众对端午节和中医药文化的相关性认知,以期为中医药文化在传统节日或日常生活中康养的传承和发展研究方面提供思路。
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大节日,在我国各地均有过端午节的习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且习惯各异。同时,端午节还是一个关于人们生活习惯、民族信仰等重大节日。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前提是建立在人们重视、至少形式上有这个节日的基础之上,然后才是各种具体习俗其中的意义和具体表达形式。关于端午节中中医药文化的问卷,总共设计了六方面的问题。第一,被调研人所在的城市,通过此问题可以分析不同地域过端午节的形式;第二,被调研人主观上的端午节的节日气氛,该问题从被调研人的角度感知当地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或被调研人及身边人对该节日的看法;第三,被调研人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查看被调研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判断依据;第四,被调研人家乡端午节习俗与中医药的相关性,作为“卫生节日”的端午节往往会用到很多中药,这一条和第三条相互佐证,可以判别被调研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同时,为传统节日中医药康养发展的可能性作可行性调研;第五,被调研人家乡涉及的端午节有关习俗,此处作为地域差异的节日异同调研;第六,端午节中使用到的中医药。每个方面各涉及几个问题,问卷生成后通过小程序“问卷星”发至朋友圈、群聊以及请亲朋好友转发等形式通过网络进行随机收集,截至2023年10月23日收集到300份有效问卷。
通过统计所在地,为第五个问题做铺垫,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现存的各个地方端午节习俗的差异性;通过调研人们对端午节日的主观感受,实际上是较为深入地了解被调研人有没有亲自参与端午节日的诸多习俗,同样在为第五个问题作铺垫,更加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端午习俗差异;通过问询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能够看出不同人群对端午节的看法,为第四、六个问题作铺垫。整个问卷围绕端午节与中医药文化展开,更好地调查人们对端午节与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能否将两者联系起来,为之后研究通过节日传承中医药文化打好基础。
调研结果
汇总分析收回的300份有效问卷,被调研人涉及四川、重庆、安徽、贵州等20个省市。其中,四川省有263人填写问卷,占比高达87.67%,其余各省市填写问卷人数在1—5人之间;被调查人中69.67%的人表示会象征性的过端午节,有28%的人认为节日气氛隆重,仅有1.33%的人表示现在已经不过端午节。在过端午节的人群中有1%的人认为小时候节日气氛很浓,但现在似乎感觉没那么重视了(见图1)。关于是否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个问题,被调查人中67%的人表示了解一些,27%的人表示并不了解,非常了解的人占比仅有6%。当问到端午节与中医药文化是否有关时,36%的人认为有很大关系,56.33%的人认为两者之间有关系但关系不大,还有7%的人认为两者之间无关(见图2)。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方的端午节习俗存在明显区别,即使是在四川省内,具体习俗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异,跨省或南北方的差异会更大。在众多习俗中吃粽子提及率最高,为91.67%;挂艾叶提及率第二,为75.33%。这两项活动不同省市以及南北方均有提及,其他习俗依据地域不同涉及的习俗还有赛龙舟、挂菖蒲、洗药浴、喝雄黄酒、贴五毒、蒸馒头、打糍粑、系五彩绳、打午时水、放风筝等十余种(见图3),明显存在地域差异。当问到节日习俗使用的具体中药时,艾叶、雄黄提及频率较高,超过了50%,也有人表示现在雄黄在中医诊所或中药店很难买到,便不再使用。其次,菖蒲、金银花、海金沙、茵陈、蒲公英、紫苏叶也有涉及(见图4)。
影响因素分析
端午节的起源学说与具体习俗
有关端午节由来的传说较多,以下为几种较有影响的起源说。一是人物纪念说,即纪念屈原、介子推、曹娥、伍子胥等忠、孝之士。特别是屈原,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与这种传说较为密切,这种说法也是民间最为广传和知晓的。因而,大部分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二是图腾祭典说,传说是古代吴越关于龙的一个节日,在我国这种说法有些文献记载,民间传说较少。三为时令风俗说,巴蜀地区农历五月多湿热、蛇虫,百姓“采百草攘毒气”,中医药文化则与这种说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喝雄黄酒、挂菖蒲、艾叶以及洗药浴则与该种学说息息相关,这种学说在文献的资料相对较少,世间流传鲜为人知。根据问卷,巴蜀之地的四川、重庆一带对这种说法都很少有人知道,但与之有关的喝雄黄酒、挂菖蒲、艾叶等习俗却保留的较好,可能与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的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药文化的宣传
中医药在我国已传承几千年,早已沁入百姓的衣食起居,对中华儿女的健康守护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因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西方医药理论的传入,中医药缺乏科学性的说法不胫而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甚至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周边国家在学习吸收了我们中医药文化后,在宣传和发展方面做得非常好,世界上的认可度非常高,如日本汉方、泰国“马杀鸡”、韩国医学等都根源于中医药,但相较于知名度却高于中药配方颗粒、推拿按摩。
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和经费投入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例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加强基层中医院建设、经费投入和从业人员培养等。然而,身边仍有部分人一边觉得中医药没有科学依据,一边又泡菊花枸杞茶、炖养身汤等使用中医药养生的奇怪现象,这或许就是对中医药的认知存在偏差有一定关系。
其他因素
端午节习俗和中医药文化熏陶可能还受到地理位置、区域文化信仰、经济发展、传承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例如,生活区域是否有江河,会影响赛龙舟等习俗能否开展;区域文化信仰不同,则表现为北方部分地区端午节有带五彩绳的习惯,而南方则没有;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药浴、挂艾叶菖蒲、斗药等习俗。传承度也表现在当代节日很多年轻人只是象征性过节,不知其中的意义,晚辈不清楚,甚至不知道以前长辈在一些节日中坚持的习俗或禁忌,长辈也不再强调这些注意事项或禁忌,同时觉得节日的气氛似乎没有小时候或是以前隆重。生活环境、节日气氛等均可能影响中医药文化在传统节日中的传承。
主要问题与建议
问卷的合理性
笔者从中医药院校毕业且在该行业工作,调查问卷是通过网络发布,答卷人中涉及同学、朋友、亲人、同事等,或多或少受中医药文化影响。因此,问卷因个人的局限性存在一些缺陷。此外,本文仅从端午节、中医药文化角度分析,至于其他的切入点,如性别、年龄段、职业、了解渠道、文化程度或专业方向等认知度研究,本次调查均没有涉及相关信息。
掌握不同年龄段对端午节的习俗认知有利于把握传统节日的认知趋势,有针对性的宣传能更有效地在一些重大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了解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就可以在相关网络、电视、宣传手册,或者报纸、杂志等方面进行宣传、普及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与中医药文化之间的关系。
传播途径
从影视作品及收回的问卷中不难发现,在端午节的习俗中随处可见中医药的影子。例如,《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娘子端午节喝下雄黄酒变回白蛇的情节。古装剧和仙侠剧里药师和神医更是比比皆是,很多地方在端午节仍保留洗药浴、挂艾叶以及驱虫攘邪的习俗。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端午节与中医药文化关系不大甚至无关,这就和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有关了。
中医药文化宣传面临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医药专业性较高,本身又是一门哲学,久远的历史使之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传播难度大,不了解的部分人将其归为封建迷信。二是中医药经典著作古典文籍流传至今,有些文字意思本身存在演变,再加上中医药传承存在不同流派,一些资深老中医没有行医资格等,使得不了解的人认为中医药文化“混乱”,不能理解。三是社交媒体、新媒体等传播介质运用不够,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尚未与传统媒体融合,使大众全面地理解中医药、接受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四是传播内容单一、传播范围有限、传播者水平良莠不齐,专业度也常常受到质疑,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政策与落实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中医药的利好政策,也将中医药文化传播纳入国家战略、推动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在具体落实时,需要具体的载体和相关措施。以端午节为例,其含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相应地具有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多种功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于具有强大生命力、能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的端午节民间文化形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在积极保护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这样,既能使端午节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同时,利用端午节文化资源产生良好经济效益,获得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五千年连续历史、独立于西医的医学。中医药不仅关系健康,也是科技、文化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包含着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和人生的透彻认识,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伦理、道德,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节日。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在于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通过对端午节相关度的认知调查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研究怎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端午节民俗以及中医药文化。多角度研究保护和传承端午节文化,为其他学者研究传统中医药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借鉴。
本项目受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名称:中医药文化在传统节日中的传承——以端午节为例(2022Z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