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存储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224)

摘要: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为研究对象,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的严峻局面,运用田野调查法,通过对传承人口述史料采集、香包绣制手法采集、香包实物档案收集、古老香包绣制代表作品复刻、建立非遗大师工坊等方式,运用数字化、新媒体技术,建立庆阳香包绣制数字化档案存储系统,实现对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档案的全面、高效、便捷管理,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促进非遗的传播和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现状

庆阳香包绣制概述

庆阳香包绣制是指以庆阳香包为代表的绣制品,既包括实体造型香包,又包括没有填装香料的各类绣制品。庆阳香包俗称“绌绌”“耍活子”“荷包”,是庆阳本地的民间民俗艺术作品。“绌”指用原始骨针从内侧缝制衣物的一种缝制方法,字面意思是“可以松紧屈伸”,后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此缝制手法是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并沿用至今的。关于庆阳香包起源的说法很多,多数是民间传说,香包的历史发展时期漫长,最早出土的庆阳“千岁香包”距今已有近千年。每年端午节前,庆阳的妇女、姑娘们会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造型立体或平面的手工制品,中间包裹棉花和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中草药,因其特殊的中草药香,这种手工制品又被称为香包,蕴含着禳灾辟邪、子孙繁衍、爱情幸福及祛病保平安的美好寓意。庆阳又称陇东,故绣于香包或其他物件上的刺绣又被称为陇绣。庆阳民歌唱道:“八岁学针线,十岁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唱出了香包绣制在庆阳民众中的普及程度,也代表着庆阳独特的传统文化及古老的地域民族特色。

庆阳香包绣制现状

2006年5月,庆阳香包绣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6月,庆阳香包绣制技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截至2023年,庆阳市有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已去世)、38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已去世)。由于部分优秀传承人都已是耄耋之年,部分传承人也已相继离世,但培养香包绣制从业人员周期长,香包买卖收入偏低,近年来,香包行业开始出现人才断层的状况。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庆阳香包逐渐由手工绣制转变为公司机器批量制作,使香包制品越来越产品化、工业化,冲击了香包的手工制作技术,缺少了其原有的民俗特色,没有了传承及收藏的价值,逐渐淡出市场。庆阳市委、市政府为促进庆阳香包文化遗产的保护,组建了专门的传承机构和队伍、建立了传承保护机制、加强了非遗资料收集,并在庆阳市博物馆布置了香包展厅,项目保护单位编辑出版了《庆阳香包》《陇东传统刺绣纹样》等书籍。但庆阳香包绣制的保护措施多为分部门实施,没有形成专业的档案资料,造成非遗档案的灰色文献数量大、共享度低、原始档案损坏流失等问题,不利于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档案的收集、存储及其文化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档案收集

庆阳香包绣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其文字、录音、录像、实物、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积极贡献,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途径。

香包绣制口述史料采集

传承人的口述史料是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过去,庆阳香包手艺人从小练就了娴熟的手工绣制技艺,却很少有人用文字记录手工针法及香包式样,因此,一些传统的香包样式及针法消失,但可以通过询问、引导传承人讲述的方式,将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选料、式样、配色、针法等工序通过图片、视频等数字化方式记录下来。例如,香包绣制工艺讲究传情写意、手法多变,在绣制过程中有齐针、掺针、绷针、拧针等多种针法;象征品节高雅的兰草要用齐针法,“蝴蝶扑牡丹”除选用色彩艳丽的丝线外,还必须讲究绣制时“外延齐等、内可参套”,绣花朵时要做到阴阳对称,绣制时至少使用三种颜色过渡,才能看出花瓣的色差,用渐变手法,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呈现一朵花瓣的阴阳不同。而典型的庆阳香包代表作“抓髻娃娃”一手抓鸡、一手举兔,是以鱼、蛇、蛙、鱼身人面、蛙身人面为主题的民间艺术遗存;象征生命延续的“生命树”图案则是两汉时期在庆阳当地广为流传的图腾符号。只有将这些带有历史文化的式样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档案留存,才能将香包绣制技艺原原本本地传承下来,构建、复原历史原貌,达到对庆阳香包历史记忆与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

代表性实物档案收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丰富,来源复杂,涉及面广,并且所有权也不完全属于国家,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久远的香包绣制实物已损坏流失,这就需要将散落在民间的实物档案集中到专业的档案馆中保管。这一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还要对庆阳香包绣制技艺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收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对每一件作品进行详尽而专业的记录和分析,以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工作人员通过深入田野、走访艺人,积极寻找那些具有代表性、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实物作品,并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手工艺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庆阳香包绣制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发展现状,记录下这一技艺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例如,以香包刺绣作品“龙凤呈祥”为例,充分展示了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精湛水平。这款香包以龙凤为主题,寓意吉祥如意、和谐美满。在绣制过程中,艺人运用了多种复杂的针法,使得龙凤的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同时,香包色彩搭配和谐,线条流畅,充分展现了艺人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功底。在收集这款“龙凤呈祥”香包时,首先,工作人员应对香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如尺寸、形状、颜色、图案等特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准确呈现;其次,工作人员应使用高清相机对香包进行多角度拍摄,以捕捉其独特的美感和精湛的工艺;最后,工作人员还应与艺人进行深入交流,记录这款香包的制作背景、寓意以及绣制过程中的技法和心得,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通过对香包绣制代表性实物档案的收集,建立专业档案馆,保管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保护和传承庆阳香包绣制技艺发挥档案服务力量。

代表性作品复制

庆阳香包刺绣的发生、形成期在黄帝时代,大概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裳绣”时期。从民俗节日的民俗心态理念推演,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香包)的习惯有近四千年的延续期。明清时期是香包刺绣内容的丰富期,民国至20世纪60年代,这种“针工”艺术普及于家家户户,属兴旺期。在发展过程中,创作了许多代表庆阳民俗文化的香包代表作品。例如,刺绣针扎“人面鱼”就是炎帝神像,与半坡和庆阳正宁县出土的陶瓶人面鱼纹饰造型基本一致;刺绣香包“鱼鸟衔口”,纹样是双鸟双鱼口衔着口的图案,意味水火既济的坎离图。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老香包作品,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需要香包艺人对一些趋于消失的香包绣制代表作品进行“复制”,推进档案馆、博物馆等部门间档案资源重复件、复制件的资源整理,达到延续经典、传承文化的目的。

代表性作品的复刻是一项细致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香包绣制手工艺人深入了解香包绣制的技艺特点,准确把握每一件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挑选技艺精湛、图案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作为复制对象。例如,以“生命树”的绣制品作为复制对象,这款香包以两汉时期在庆阳当地广为流传的图腾符号“生命树”为主题,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繁荣。其图案复杂而精美,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感,在进行“生命树”香包的复制过程中,手工艺人首先需要准备与原作品相同或相近的绣线和布料,确保材质和颜色的一致性。然后,需要仔细研究原作品的图案设计,包括树的形态、枝叶的分布以及图腾符号的细节等。通过观察和记录,绘制出与原作品相似的图案模板。在绣制过程中,需要根据图案的不同部分选择合适的针法,如平针、套针、滚针等,以呈现与原作品相似的纹理和效果。同时,色彩的运用也是复制过程中的关键。手工艺人需要根据原作品的色彩搭配和过渡效果,选择合适的绣线进行绣制。在绣制过程中,要注重色彩的层次感和渐变效果,使得复制作品的色彩与原作品相得益彰。另外,图腾符号的复制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在“生命树”香包中,图腾符号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因此,在复制时,手工艺人需要深入研究原貌中符号的寓意和构图规律,力求在复制作品中准确呈现。

建立非遗大师工坊

庆阳香包绣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需要借助专业的平台和载体。建立非遗大师工坊,既能通过技艺传承、作品展示和技艺交流,集结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又能建立实体专业档案展示厅,向社会公众开放,推动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大师工坊的选址至关重要。工坊应位于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便于大师的日常工作与对外交流。同时,工坊内部应设置专门的绣制区域、展示区域和交流区域,确保大师们能够在一个舒适、专业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和交流。在大师的选择上,要寻找那些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对庆阳香包绣制充满热情的传承人。这些大师不仅应具备高超的绣制技艺,还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育能力,以便能够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非遗大师工坊的运营模式应灵活多样。除了日常的绣制工作外,大师们还可以开展技艺培训、作品展示和文化交流等活动。例如,可以定期举办绣制技艺培训班,邀请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可以举办香包绣制作品展览,展示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可以与其他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存储模式

建立数字化档案存储系统

庆阳地区作为香包绣制技艺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技艺传承基础。当地的绣制艺人凭借世代相传的技艺,创作了众多精美绝伦的香包作品。利用高清摄影和三维扫描技术,对庆阳香包绣制作品进行精细的数字化处理,可以生成香包代表作品的详细数字化数据。通过高清摄影,工作人员可以捕捉到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和色彩变化;三维扫描则能够获取作品的三维模型,使档案不仅能展示平面图像,还能展现作品的立体形态。这些数字资源将构成数字化档案的核心内容。另外,还需要结合庆阳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政策要求,建立专门的数据库系统,对数字化档案进行结构化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系统可以根据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如按照图案设计、材料选择、绣制工艺等维度进行划分。同时,工作人员还应关注当地文化部门的政策导向,确保数字化档案存储系统的建设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例如,以“河图洛书”(绣制·罗镜袋)作品为例,这款香包图饰纹样艺术地体现了中国古数字学的精华,即河图洛书的含意。八瓣花寓意“十指八空”和四面八方,数字构成中,横数竖数离不开十、十五、四十五这些数字,加以圆数刚好是360。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利用高清摄影技术,对香包图饰上的每一个符号、数字及整体的色彩搭配进行细致入微的拍摄,捕捉到香包绣制过程中的针脚、配色以及光影变化,使数字档案能够真实还原香包的原始风貌。通过激光扫描设备,工作人员可以精确获取香包表面的三维数据,并构建高精度的三维模型。这一模型不仅能够呈现香包的外观形态,还能够还原其立体感和空间结构。通过三维模型,工作人员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香包的细节特征,甚至可以进行虚拟的拆解和组装,为后续的技艺研究和档案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实施多媒体档案记录方式

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蕴含在手工艺人的制作过程和技艺传承中。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不仅能够记录作品本身的图像和式样,更能深入展示手工艺人的制作过程和技艺传承经验。工作人员可以使用高清摄像机,从多个角度记录手工艺人的绣制手法、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等细节。通过剪辑和后期,制作出精彩的短片,展示手工艺人如何将一根根丝线巧妙地绣制成精美的香包。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前期准备。详细列出需要记录的内容,如香包制作过程、艺人讲述、技艺展示等。准备高清摄像机、录音设备、照明器材、三脚架等,确保设备状态良好,电池和储存空间充足。与手工艺人沟通,确定记录地点,确保场地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无干扰因素;明确摄像、录音、照明、文字记录等人员的职责,确保记录工作有序进行。其次,进行具体实地记录。开场简短介绍手工艺人及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背景,为后续记录作铺垫。根据场地和光线情况,调试摄像机和录音设备,确保画面和声音质量。从手工艺人准备材料开始,全程跟拍制作过程,注意捕捉关键步骤和细节。使用特写镜头记录手工艺人的手法、技巧以及香包的细节;手工艺人讲述时要记录,确保录音设备处于最佳状态,避免噪声干扰。通过提问或引导,让手工艺人讲述自己的学艺经历、技艺心得等。注意其情感变化,捕捉其讲述过程中的高潮和重点。最后,对多媒体档案进行命名和分类,方便后续检索和利用。建立备份机制,定期备份档案数据;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或云存储服务,确保档案保存的安全性和长期性。制订档案使用规范,明确档案的使用权限和共享方式,促进档案的合理利用和传承。通过以上具体流程的实施,可以全面、生动地记录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全貌,为后续的研究、学习和传承提供宝贵的多媒体档案资源。

创新档案展示方式

1.互动化展示

通过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对庆阳香包绣制作品的个体基本信息,如存储作品的文字简介、图片、音频、视频、三维模型及相关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触摸屏、AR、VR技术等,进行互动式展示,打造互动式档案展示平台。观众可以通过触摸、点击等方式与档案进行互动,深入了解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

2.场景化再现

结合庆阳地区的传统建筑和景观,打造场景化的档案展示空间。通过还原艺人的制作环境和生活场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独特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收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广泛系统地收集、整理和保存非遗档案资料,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希望本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收集与存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甘肃省委办公厅2023年度甘肃省档案科技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庆阳香包绣制为例”(课题编号:GS-2023-R-01)。

标签:  香包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