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出口”全球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228)

中国京剧作为集戏剧、音乐、文学于一体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世界价值和地位得到了认可。现回顾京剧全球化的现状与成果,对京剧全球化发展战略提出个人见解。

京剧全球化的现状与成果

线下京剧全球化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以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将本国文化推向世界,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作为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国粹,京剧已经走在全球化的前列。

1.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向海外传播京剧

随着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全世界范围掀起了汉语学习热潮,我国愈加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制订实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国际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在韩国首尔设立了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其成立对于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截至2024年4月,已有分布在全球154个国家地区的548个孔子学院与1193个孔子课堂。如此多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同时也成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的优质平台与稳固阵地。

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建了全球第一所以中国戏曲为特色的戏曲孔子学院。该学院将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肩负起弘扬中国语言和文化以及推广中国戏曲的双重任务。该院以戏曲为切入点,将戏曲元素融入汉语教学,学员们既了解了中国戏曲,又轻松愉快地学习了汉语。2019年,宾汉顿戏曲孔子学院在其成立十周年之际举办了表演活动。晚会由京剧表演拉开序幕,后又有几位京剧教师及学员表演了京剧折子戏。令观众惊叹的是,这些没有华人血统的年轻人不仅拥有流利的中文交流能力,还可以游刃有余地表演京剧。

宾汉顿戏曲孔子学院是个传播中国京剧的成功典范,其他的孔子学院也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实现京剧传播。仅是2023年,全球各孔子学院举办京剧相关的活动数不胜数。例如,马来西亚沙捞越科技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绘京剧脸谱、赏非遗国粹”的活动。通过活动,学员们了解了京剧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京剧脸谱,还欣赏了京剧表演;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与天津京剧团共同举办了京剧文化展,收集近80件展品,包括京剧服装、道具、乐器和视频资料。此外,还印制了20余张海报,用中文、葡语和英语介绍京剧艺术的专业知识。展览之余,还为观众提供了戏服体验活动;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参加了致力于在海外推广中国国粹京剧的中英戏曲协会举办的京剧活动,在本次活动中赫尔大学孔院中方院长代表孔院演唱了京剧名段,还有许多前来参加活动的京剧爱好者也纷纷献唱;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了“孔子学院日”系列主题活动,将中国传统京剧及脸谱带进了波兰儿童的视野。志愿者教师介绍了京剧历史及“四大行当”,并以行当“净”作为线索,带领大家进入了京剧脸谱的世界。活动最后,孩子与家长们一起参与了京剧脸谱的制作以及其他活动。由此可见,全球孔子学院在京剧全球化进程中已取得不错的成果。

2.以国家京剧院为首的各院团海外传播活动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1890—1893年,著名京剧南派武生张桂轩就赴日表演京剧,是最早将京剧艺术传播到海外的艺术家之一。随后,又有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等名家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戏曲。如今,作为国家级京剧表演团体及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之一,国家京剧院在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京剧文化“走出去”始终发挥着代表性、示范性及导向性作用。国家京剧院建于1955年,自建院初期,首任院长梅兰芳和李少春、杜近芳、叶胜春等率团或随团出访日本、西欧起,国家京剧院始终担负着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重担,近70年来,国家京剧院几乎每年赴海外参加各种展演及交流活动,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据国家京剧院统计,从2015年起,该院派出了3368人次先后到全球46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了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活动112批次,演出与讲座高达460场,观演人数更是超过了35万人次。不仅是国家京剧院致力于向海外传播京剧文化,其他各京剧院团也相继到海外进行各种演出与文化交流活动。例如,2023年11月,天津京剧院在法国上演了经典剧目《闹天宫》和《杨门女将》等,形成以国家京剧院为主、其他各剧团为辅的传播局面。

线上京剧全球化现状

信息全球化时代,各种新社交媒体呈井喷式增长,京剧传播不再仅限于传统舞台和传统媒体。如今,不论国内外,依靠新媒介实现线上京剧传播网络愈发牢固,这也使得京剧成功地从“漂洋过海”实现了“线上出海”。目前,主流的海外社交媒体有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ikTok以及YouTube。由于京剧是一种“听与看”的艺术形式,因此,现以全球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为例,来探讨线上京剧全球化现状。

以“Peking Opera京剧”为搜索关键词,在YouTube上搜到很多的京剧相关内容,大多数视频在内容、标题或是介绍里会使用英语,视频下评论的语言很大一部分也是英语。从这众多与京剧相关的传播信息发布者来看,其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涉及媒体机构、华人社区、普通个人、社团协会等类型;从传播信息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人物、博客、音乐、娱乐、新闻和生活百科等不同主题;从传播信息受众来看,国内外的视频观看者对京剧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话题参与度普遍不高,且评论较情绪化,但正面评价占大多数。

笔者以观看次数为准,对排名前二十的视频进行了整理。在这20个样本视频中,纯京剧片段欣赏的视频为14个,占比70%,其余6个涉及手工艺、科普介绍及娱乐。并且在14个纯京剧欣赏视频中,发布时间为近五年的仅有3个,占样本总数的15%。其中,距今时间(截至2024年4月)最近的已是3年前发布的。因此,可以理解为大部分纯京剧欣赏视频的点击量是靠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这类视频对京剧传播的效果并不是最出色的。另外,20个样本中,视频发布时间为3年内的仅有2个,占比10%。其中一个是4个月就达到255万次播放量,排名第四,用英语介绍京剧中“鬼步”的视频;而另一个是2年达到261万次播放量,排名第三的视频,其发布者是一位外国音乐人,他将一位中国老人教孙女唱经典京剧片段的视频,通过配乐、配词、和声、剪辑新生成二次创作的视频。后者以新的形式展示了京剧文化,极具创意,妙趣横生,在众多的京剧传播相关视频中获得了很不错的传播效果。

传统京剧在YouTube这些新媒体上,若没有创意性内容作为抓力,只以纯粹欣赏的形式发布,其受众太少,传播效果也是有限的。

“外国戏”创排

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不断思考适合“走出去”的京剧剧目,从早期京剧走出国门迄今,一大批经典京剧剧目,如《贵妃醉酒》《拾玉镯》《锁麟囊》《将相和》《武家坡》《秦香莲》《霸王别姬》等,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对于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的外国观众来说,在不熟悉剧目故事情节背景的情况下,还要看懂京剧以及理解感受中国式审美、文化价值观和情感走向,这是难上加难的。因此,从20世纪初,京剧艺术家们就开始创演各种以外国题材为依托的京剧剧目。据有关统计,包括国家京剧院与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正在联合制作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内,已有“外国戏”超过30部。

其中,近几年在国外演出也取得热烈反响的剧目也不少。例如,浙江京剧团与上海戏剧学院根据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联合制作的《王者俄狄》,先后参演了美国纽约“跨文化实验戏剧节”、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实验戏剧节”、塞浦路斯“国际古希腊戏剧节”等;安徽省京剧院根据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改编的《惊魂记》,在2016年莎翁逝世400周年之际,应邀参加了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北京京剧院根据莎翁同名悲剧改编的《奥赛罗》,于2015年参加了英国伦敦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国家京剧院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根据普契尼歌剧《图兰朵》联合改编了《图兰朵公主》,与2019年在意大利6个城市进行了38天21场的巡演;国家京剧院根据歌德巨著《悲剧第一部》创编的《浮士德》,于2016年在意大利、2017年在意大利和德国巡演。

京剧翻译及国际学术现状

中国人演京剧给外国人看,外国人用外语演京剧给外国人看。美国戏剧学家魏莉莎就是后者的开创者。魏莉莎于1980年前后在中国学习京剧,并拜梅派名旦沈小梅为师。回美国后,魏莉莎凭借研究京剧的论文获得了夏威夷大学博士学位。魏莉莎在夏威夷大学研究教授东方戏剧时,萌生了用英语排演京剧的念头,于是她立马着手翻译及改编京剧剧本。至今,她已成功翻译了《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8部英语京剧,并带着这8部剧登上了中美的各个舞台,成为第一个把中国京剧“移植”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人。魏莉莎不仅将京剧搬上世界舞台,还潜心专研中国戏剧理论,并结合自身实践经历,撰写了多篇京剧相关论文。1990年,魏莉莎在极具国际声誉的权威杂志《戏剧评论》上发表了《京剧传统和当代演出创新》,这篇占据33页版面的论文,为推动中国京剧走向世界并成功申遗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就已陆续出现了一些京剧译本,当时在英国读博的熊式一所翻译的《王宝川》(原剧本是中国传统京剧《王宝钏》)英译本吸引了众多西方戏剧学者的关注,影响力在同时期的译本中可谓是最大的。还有,由美国著名的戏剧研究者施高德在60年代、70年代翻译出版的三卷《中国传统戏剧》,在这三卷译本中,第一、第三卷均为京剧译本,其译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京剧术语体系并涵盖了大量京剧专业细节,成为较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国家研究中国京剧的首选资料。再有,于2011年9月正式启动的“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英译系列”丛书翻译工程,该系列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编写的。2015年发布了第一期成果,包含了《霸王别姬》《打渔杀家》等在内的10部经典京剧剧目。据悉,该丛书将会成为重要的文化教材,进入全球的孔子学院以及世界各国大学的图书馆,让更多的外国学生通过京剧“窗口”来了解中国文化。

但目前的京剧剧目译本仅限于英语,其它语种的译本领域还基本处于空白。世界上使用英语作为母语或非母语的人数不到20亿,占全球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一。因此,由于没有英语以外的京剧译本,就会失去世界人口一半左右的潜在京剧传播对象。由此可见,培养能将京剧翻译成英语外其他语种的翻译人才,也能推动京剧全球化。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京剧,国际上也出现了不少京剧相关论文、会议。笔者以“Peking Opera”为关键词在谷歌学术上检索到4.4万个结果。但从这个数据来看,似乎目前京剧的国际学术研究现状尚可,但与分别以“Italian Opera”“German Opera”“Russian Opera”“French Opera”为关键词检索出来的1490万、1780万、1130万、319万的结果数量进行比较,就可看出国际对京剧研究关注度还有上升的空间。

京剧全球化未来发展战略

在京剧全球化事业进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有更好的改进空间。那么,该如何构建更牢固的京剧全球化网络是个亟须探讨的问题。

第一,持续推进线下与线上对外传播。在线下传播方面,在加大向众多孔子学院普及京剧文化力度的基础上,以美国宾汉顿戏曲孔子学院为典范,鼓励更多的国内外院校、机构合作,共建类似的以戏曲为特色的孔子学院。肩负将京剧带上世界舞台重任的各京剧院团可以增加海外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频次。在线上传播方面,合理利用国际社交媒体的优势,不要只关注最原始简单的京剧纯欣赏内容,而要在此基础上打造专业化与个性化兼顾的内容,这样才能吸引社交媒体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兴趣。只有先引起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持续关注并更深入地了解京剧文化。

第二,加大支持新剧创排力度。借鉴过去“外国戏”创演的成功经验,在保留原有经典剧目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创排更多适合“走出去”的外国题材新剧目,并将它们带到世界舞台,为前来欣赏的观众提供既熟悉又新奇的双重体验。让世界明白,中国不仅能讲好中国故事,也能以中国的方式讲好外国故事。

第三,培养翻译人才与促进学术交流。翻译好京剧文本,对于京剧全球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要兼顾京剧唱词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极具表演性、文学性通俗性等特点和外语表达习惯符合程度,对译者有极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的京剧翻译人才。而且,除了英语,还需要培养能够很好地将京剧翻译成第三世界语言的翻译者。有了具备“信达雅”水准的京剧文本翻译,才能吸引更多国外学者关注和研究中国京剧,也才能有更活跃的国际京剧学术交流氛围。

标签:  京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