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一门艺术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241)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以说、学、逗、唱为形式,展现其独特魅力。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像生”一词,古代早已出现,但并不是指表演技艺,而是喻指事物生动逼真。宋代百戏中,出现了“学像生”“乔像生”,指模拟的技艺。明朝时期,“像生”一词逐渐演变成了“像声”(有的写作“象声”),“像生”中模拟自然和人的声音这一特长,慢慢转化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即口技。“像声”在明代就已盛行,沈德符《野获编》、张潮《虞初新志》等书均有记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像声”逐渐从一个人模拟口技演变成单口笑话,遂改称为“相声”。

相声表演最早出现在北京天桥一带,天桥是民间艺人聚集之地。清代朱一新所撰《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街东井五,东南侧天坛在焉。”清末,相声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并由单口相声向对口相声发展。同时,北京形成了以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为代表的三大相声流派。他们广收门徒,扩大了相声的影响力。

代表人物

张三禄是当今社会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朱绍文(1829—1904)相声界祖师爷。艺名“穷不怕”,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

相声的结构方式

关于相声的结构方式,一般都把相声结构分为“垫话”“瓢把”“正活”“底”。随着相声艺术不断革新,相声结构也在变化,上述规律之外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是全局性的。变化主要集中于“垫话”和“瓢把”。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大众欣赏习惯的变化,相声篇幅大大缩短,直接影响了“垫话”。三言两语,就得进入正题,再容不得东拉西扯、长篇大套,有时干脆取消了“垫话”。与之配套的“瓢把”变得可有可无,不再成为相声结构中的独立构成成分。

相声常用的道具

相声常用的道具包括以下几种。醒木,源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用到。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如刀枪棍棒(《大保镖》)、笔(《杨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等。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如《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桌子,是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对口相声时,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内;表演“腿子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台和上下场门。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术语特点

随着相声行业的蓬勃发展,相声艺人之间相互交流日益频繁,逐渐使用了一些本行专用的特殊词语,俗称“行rik+yq953CC2m+jG9SxA7g==话”。行话的产生和流行是有其社会根源。早年间,民间艺人“卖艺糊口”,既需要同行的帮助和支持,又需要与整个社会相抗衡,为了保护同行和自身,逐渐积累起成套的行话,用来说明门户,联络感情,互相关照。他们管受过传授、熟悉行话的人称为“内行”,强调“不懂江湖话,举目无亲朋”。而把不懂行话的人称之为外行、家个气,敬而不来。艺人把行话又叫做“春典”,江湖中有“南春北不用,北春南不用”之说。出于竞争的需要,相声艺人十分注重行话的保密性,非师承关系,概不传授,有所谓“宁赠一锭金,不赠一句春”之说。相声艺人和鼓曲、杂技艺人的行话基本一样。

相声的分类

按人数

相声按人数可以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注重笑料。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演员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其中,男女相声也是对口相声的一种。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称“腻缝”。

按内容功能

相声按内容功能可以分为讽刺型相声、歌颂型相声和娱乐型相声。讽刺型相声可讽刺自己或别人。例如,侯宝林的《夜行记》、姜昆的《如此照相》。歌颂型相声包括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建设者)。娱乐型相声有《说方言》《爱情歌曲》等。

按著作时代

相声按内容功能可以分为传统相声、新相声和当代相声。传统相声指清末民初时期到1949年的相声。新相声指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相声。当代相声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声。

相声的基本功

相声的基本功主要包括“说”“学”

“逗”“唱”四个方面。这四门是对曲艺“八角鼓”特点的模仿,这种曲种从其形式上讲,是以唱为主、以说当先。不管是学,或是唱,在正题开始之前,总是先说一个铺场的小段,说完之后才进入正题。所以,它占有“说”字。“学”是双学一人,名为“双簧”,前边也使用铺场小段(是又说又学),学是主科。“逗”是用熟练的艺术语言技巧引出丰富多彩的幽默滑稽笑料。“唱”是指能唱出各地不同的各种曲调。所以,相声指用“八角鼓”里的“说”“学”“逗”“唱”这四门口技充实和丰富表演的节目。具体说来,“说”“学”“逗”“唱”的内容是这样的。

“说”包括“说”“批”“念”

“讲”四种手法。“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俏皮话、短笑话、趣闻逸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贯口”,作品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等。

“学”是指“学”各种口技、双簧,模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作品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模拟方言又叫“倒中”,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憨厚。最初大多是模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国)一带的方音。后来发展到模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又增加了学英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出现了模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声又叫“货声”,主要模拟卖大小金鱼、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作品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

“唱”主要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民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标签:  相声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