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现通过分析数字时代如何为传统文化赋能,探讨了传统文化数字化展示、多样态融合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并提出了面临的问题与相应的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深入推进,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时代如何为传统文化赋能,为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传统文化存续面临的问题
传统文化存续目前面临数字化体验不够丰富、数字化储存记录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文旅产业聚集度不高以及新业态监管办法不够明确等问题。
传统文化数字化体验不够丰富
传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体验应是多维、深入的。然而,当前传统文化在数字化体验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许多传统文化体验内容仍局限于线下,线上数字化体验设置相对匮乏,公众无法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现有的数字化服务仅停留于艺术表层,未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使得数字化体验缺乏深度和广度。
为了丰富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体验,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更加真实、生动的数字化体验场景。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更多优质的数字化体验内容,让公众在线上也能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数字化储存记录存在不足
传统文化数字化储存记录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不少地区在传统文化数字化储存记录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传统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储存与记录尚未完善,导致部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许多群众想通过线上渠道了解传统文化,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数据支撑,使其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
为了完善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储存记录,需要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纳入数字化储存范围。同时,还需要加强数据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线上学习阅览服务。
非遗传承人数字化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非遗传承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其数字化创新意识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前景。然而,由于年龄、意识等问题,一些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数字化的创新意识相对较弱,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热情以推动非遗数字化产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创新意识,需要加强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了解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和潜力。同时,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掌握数字化技能和方法,提高其数字化创新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索非遗数字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
数字时代赋能传统文化的途径
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璀璨绽放
1.技术赋能下的传统文化新展现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展现传统文化提供了无限可能。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文化。无论是宫殿庙宇的巍峨壮观,还是街巷市集的繁华热闹,都得以在数字世界中完美重现。同时,数字影像技术也让古代绘画、书法等艺术珍品能以更加细腻、高清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仿佛能让人们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除了视觉的享受,数字技术还为人们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听觉体验。通过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古代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得以原汁原味地再现,让人们能够聆听古人的歌声与乐声,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律与情感。
2.数字保护与传统文化的永续传承
数字技术的崛起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高清扫描、3D建模等技术手段,珍贵的文物和古籍得以数字化保存,避免了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这些数字复制品不仅可以在线上展示,供人们随时随地欣赏,还可以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数字技术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数字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不同文化进行碰撞与交融。同时,数字平台还为年轻人接触、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年轻化、多元化。
数字时代下的创新文化体验
1.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产品
数字时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带来了许多创新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的交互式文化产品,如数字博物馆、虚拟展览等,让观众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文化体验。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路径、与展品进行互动、收听解说等,获得更加个性化的文化体验。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也催生了许多新颖的艺术形式。例如,将传统戏曲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沉浸式的戏曲表演;将传统绘画与数字动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数字艺术作品。这些创新的艺术形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2.传统文化的多元传播与广泛影响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途径。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同时,数字技术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传统文化可以更加直观地被呈现给大众,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这些新媒体形式不仅能让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也能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数字技术还为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依托数字平台的跨境传播,传统文化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不仅提升了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更多机会。
综上所述,数字时代为传统文化的展现、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空间。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文化体验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同时,也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工作,培养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才,为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
数字时代焕发河西区传统文化活力的举措
建立西岸非遗体验馆,拓宽“线上+线下”体验与服务
2023年,河西区在河西区中冶·和悦汇文化艺术街区四楼建成西岸非遗体验馆,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多用途、多功能的“非遗+”展馆,121项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入驻。展馆主要包含序厅、崛起·国宝华光展区、探索·津韵天承展区、发现·西岸拾遗展区、非遗文化剧场、非遗多功能空间、非遗文化匠人名人堂、非遗大师工作坊、非遗成果荣誉厅、非遗文化成果影像空间、非遗活态文化课堂、非遗文创商店。通过全息投影、动态展演等形式,充分展现非遗的多样性和活态传承,为非遗发展创造活力,促进文旅商深度融合。
2024年,西岸文尚新空间(西岸非遗体验馆)将继续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努力打造集非遗项目展示、活态体验、研学旅游、参观游乐、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研习中心。联合有关部门,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学生校外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对外文化交流等提供平台,实现跨界融合,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此外,在西岸非遗体验馆B馆建设沉浸“非遗+”交互体验中心,包括非遗多功能空间、非遗文化剧场、非遗文化成果影像空间,通过各类非遗互动体验,使非遗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便于群众理解、感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等进行深入研究,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阐释和传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
河西区致力于探索用数字化的方式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化技术获得新生。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包含现有73处文物、9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化资料,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纪录片等内容。持续完善数字文化传播服务的需求反馈机制,通过文化云网站、西岸文e等数字化服务平台收集河西百姓的数字文化需求,丰富数字文化服务内容。让河西群众通过数字化平台全方位了解非遗活动安排,还可以实现取票、文化数据库浏览、演出回放、网络预约报名、文化培训等多种功能,将平台建设与群众喜闻乐见的需求相结合,以交互体验的思维方式提升数字服务平台的吸引力,改变了“我演什么,你看什么”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你需要什么,我送什么”的新模式,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还可以根据其需求设置相应课程、相应活动,精准供给数字文化服务。
未来,河西区将继续深入挖掘本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根据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要求,以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制作的正射影像图为底图,标注河西区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关联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建立河西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同时,加强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加大对非遗有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实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充分利用非遗调查记录成果,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公共数字平台,推进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的社会利用。
投身数字化浪潮,多渠道拓展传播途径
河西区打破静态展示方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展览活动,向更多人传递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VR、全息投影等技术,迎合了大众逐步从表层的符号文化消费转向深层的精神文化探索的需求。其中,天津美术馆举办的“图灵花园——沉浸交互MR数字艺术大展”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沉浸交互MR数字艺术展览,利用空间算法识别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连通,观众不再是第三视角的旁观者,而是可以自由穿梭于虚、实空间,体验多维互动,参与创造的艺术之旅。在第五届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中采用无人机飞行表演数字化操控技术,融入六地非遗、天津文旅地标、哪吒等传统元素,展示非遗。举办“非遗过大年”庆音法鼓表演,在酷狗音乐平台进行直播,参与观众达18万人次;举办元宵节非遗展览,与新华网合作直播,参与观众达32万人次;河西区市级非遗项目剪布肖作品在网易严选等线上平台进行售卖,颇受大众欢迎,取得良好销量。其中,剪布肖的青花瓷十二生肖长卷做成了数字藏品,在阿里巴巴、数字藏品等平台进行拍卖,一周销量高达400份。
采用“数字+”模式,实现数字化教育与互动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文化传承的接力者。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触、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不仅需要通过线下活动进行直接体验,更需要借助“数字+”模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数字化形式传递给下一代,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入发展。在河西区文化馆与非遗传承人的紧密合作中,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虽然能够直接触及孩子们,但频次有限,覆盖面也受限。因此,我们积极引入“数字+”模式,通过线上平台为孩子们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课堂。一方面,利用直播平台,将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实时、高清地展示给孩子们。在直播中,非遗传承人不仅能展示精湛的手艺,还能分享非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同时,通过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孩子们在直播中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传承人进行实时交流。这种互动形式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也让他们能更加主动地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结合VR技术,为孩子们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通过VR设备,孩子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文化场所,与历史文化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感,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除了直播和VR体验,通过精心策划的一系列线上传统文化课程,涵盖了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方面,并邀请专业的文化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担任讲师,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同时,线上课程还设置了课后作业和讨论环节,鼓励孩子们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通过发布有趣的文化故事、精美的文物图片、生动的视频短片等内容,吸引孩子们的关注和兴趣。同时,还与家长们保持密切沟通,引导他们成为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引路人和支持者。
“数字+”模式的引入,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也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通过数字化教育与互动,能使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易于理解,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这种模式也拓宽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渠道和方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数字时代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可以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然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