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孕育出的伟大品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命运由坎坷曲折转变为光明美好,自强不息精神成为支撑其不懈奋斗的坚强精神支柱,成为指引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交互和传播速度显著提高,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弊端,不利于以自强不息精神为主题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在这种媒体宣传思维的限制下,亟需精神的力量化解抵牾。
自强不息精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自强不息精神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孕育于先民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中。而自强不息精神真正上升到文化层面和理论高度,得益于孔子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言传身教。此后,孔门后学及诸家学派秉持“自强不息”相近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真正开始自觉崇尚自强不息精神,最早始于儒家学派。自此,自强不息精神真正上升到文化层面和理论高度。自强不息精神在儒家经典著作中表现得最为丰富,被或显或隐地记录在《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文献中,成为两千多年来指导人们行为和形塑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自强不息”一词即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强不息精神有诸多阐释。例如,孔子重“刚毅”,曰:“刚毅木讷近人。”曾子重“弘毅”,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子夏强调个体不懈努力的重要性:“健而不息,天之运也。自强而成,德者君子之事也。”(《子夏易传》)这些都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阐释和赞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多元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思想本体。在众多文化思想中,儒、释、道被普遍视作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观念,如仁、礼、中庸等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刚毅进取、自我奋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积极乐观的卓越品质;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在中华民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引导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尊重;佛教倡导的“自觉觉他”和“去恶从善”教义,培养了中华民族奉献和无畏的性格特质,不仅在自强不息精神的形成和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极大丰富了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它们在培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方面不谋而合,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笃行信道,刚健有为、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积极进取,革故鼎新、胸怀世界,生生不息五个方面。
自媒体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不断进步,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速、便捷和广泛。随着大众媒体的普及,中国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指由个人或团体等通过互联网平台,以个性化的方式创作、发布和分享内容。自媒体的内容创作无需传统官方媒体机构的参与,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为更多人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机会,有效丰富了媒体业态的内容创新。自媒体在带来较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创作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自媒体从业者缺乏专业的新闻伦理和报道标准,可能会散播虚假信息、夸大事实或采用极端观点,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自媒体从业者所传递的信息、价值观,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网络监管等多方面形成挑战,阻碍了自强不息精神对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首先,自媒体带来的泛娱乐化网络氛围,弱化了社会价值观的建设。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倾向于以轻松愉悦的方式传播信息。适当满足人们对娱乐的需求无可厚非,但自媒体过度关注娱乐需求,导致网络氛围呈现出泛娱乐化特征。一些自媒体从业者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中脱颖而出,采用了一系列较为极端的策略,通过制造噱头、炫耀财富、追求低级刺激等方式,使一部分人误以为追逐名利和低级趣味是成功的标志,忽视了更高尚的价值和道德准则,这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此现象对传统道德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使部分判断能力不足的公众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理念产生怀疑,削弱了其对于持续奋斗和自我提升的追求。首先,这种泛娱乐化的网络氛围,会逐渐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公众的理想信念根基,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其次,自媒体对官方媒体的冲击,增加了网络监管的难度。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其显著成果中之一便是衍生出众多非官方媒体平台。这些平台具有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使网络监管部门面临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境遇,削弱了国家在信息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官方媒体长期扮演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正能量的角色,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一直以官方媒体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官方媒体的关注度逐渐下降,话语权被削弱,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的路径受到了阻碍。
自强不息精神的文化传承路径
在普遍交往的现代境遇中,主流媒体精神转换的杠杆作用和社会影响较为广泛和深刻,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宣传教育和话语表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渠道,在推动自强不息精神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好媒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宣传的效能,将政治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开拓自强不息精神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当前在社会层面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任务。
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导向功能
当今时代,信息网络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交互方式不断更新,影响和改变了公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因其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发挥着舆论导向功能。在当今舆论交织、信息过载的传播环境中,需要切实把握主流媒体的正确方向,以确保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和优秀文化内容的传播。
一是发掘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思想宣传工作首先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是对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要求。主流媒体应宣传正面典型、先进事迹,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凝聚人心,更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此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主流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为自强不息精神的宣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主流媒体应当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掘和有效整合这些文化资源,生动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价值和时代精神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心,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引导公众对自强不息精神的情感认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自觉养成奋斗品格。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提高自强不息精神教育成效。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是自强不息精神传播和延续的重要载体。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对先进人物或事迹的自强不息精神进行宣传、推介和褒扬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和激发公众的自强不息精神。例如,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通过评选基层道德模范,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通过推选劳模代表,有力弘扬了劳动精神,掀起了学习“大国工匠”的浪潮。同时,对有损社会风尚和传统道德的人物事件进行批评、鞭挞,也可以纠正社会不良现象,匡正和消除影响自强不息精神发展的消极因素。权威专家通过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辨明是非,引导事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助力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发挥自媒体的宣传效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平台,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力,在为弘扬自强不息精神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自媒体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多样的特点著称,这使其成为传播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平台,为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提供了独特的宣传效能。
首先,要充分利用自媒体的影响力,更广泛地宣传自强不息精神。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自强不息精神的价值理念。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自媒体创作者和参与者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通过精心策划和深耕内容,以各种形式生动展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引导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这包括歌颂革命传统、编撰励志故事、分享成功经验、推广自我成长经验等方式,以激励和感染更多的人积极追求自我提升和进步。例如,2021年,自媒体平台短视频“盲人木匠卢祥宁三岁失明仍自立自强”火遍全网,无数网友被其感动,纷纷表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视频中的主人公卢祥宁身残志坚,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努力就会发光,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卢祥宁体现出的坚毅品质正是自强不息精神在个体身上的投射和缩影。一些反面事例对社会各群体存在一定的警醒作用。例如,北航处罚“摆烂”学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个自媒体平台进行持续跟进报道,给青年群体带来警示。这一事件提醒了广大大学生要勤奋学习,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奋斗中创造美好未来。自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效果,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自强不息精神的情感认同。
其次,要加强对自媒体创作者和参与者的监管,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自媒体虽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但其在信息真实性、舆论正确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对自媒体创作主体和创作内容的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规范自媒体创作者和参与者的行为。这需要自媒体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到不传播违法信息、不散播虚假信息等,以引领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促进主流媒体与自媒体深度融合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自强不息精神宣传效能的最大化,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必须在彼此的深度融合中弥合各自的缺陷。这种深度融合旨在充分利用两种媒体形式的优势,以更全面、更有效的形式传播自强不息精神。
首先,自媒体可以借鉴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以其为舆论指向标,克服自身的劣势。主流媒体因其传统性和权威性而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其报道往往被公众所重视和信任。自媒体可以通过对主流媒体报道的话题进行补充和深度挖掘,为公众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信息。例如,当主流媒体报道某一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时,自媒体可以进一步探讨其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激发公众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认同和追求。通过这种方式,自媒体不仅能够借助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还能够有效传播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引导公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其次,主流媒体应大胆运用自媒体平台,加快创新步伐,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自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热点和民意变化,吸引特定群体的关注。因此,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账号,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与公众进行深度沟通和互动,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主流媒体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创新内容,尝试新的传播形式和表达方式。自媒体平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主流媒体可以在自媒体平台灵活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创作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关注。例如,主流媒体可以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制作沉浸式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个性化的新闻推荐系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通过这些创新的尝试,主流媒体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还能够提升自身的传播效能。通过强化对社会舆论的引领,进一步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播赋能,使自强不息精神的弘扬范围更宽广,影响力更加深刻。
媒体的发展是时代的进步,为公众构建了全世界范围内沟通的媒介。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但同时也有其矛盾的一面。自媒体对主流媒体造成了冲击,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播带来不利因素,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将存在的矛盾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融合成为新的趋势,二者优势互补,成为应对新鲜事物挑战的有效举措。新时代,只有将主流媒体与自媒体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打造自强不息精神传播的重点场域,才能促进自强不息精神更好地在社会层面传播。
(作者单位:1.郑州轻工业大学;2.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