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黄河滩区的农业生产习俗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232)

黄河民俗文化以北方麦黍农耕文化为基础,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传统民俗遗产,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北方大地独有的勇武与粗犷,值得对其进行挖掘和探究。近年来,民俗工作者多次走进菏泽市内的四个沿黄县区,了解到众多黄河滩区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风俗民情,同时也注意到这些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现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展开论述。

滩地的形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黄河现行河道流入山东的第一市,对菏泽市而言,黄河深刻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滔滔黄河,自河南入境,流经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四县区,境内全长185千米,是全河有名的“豆腐腰”河段。历史上,菏泽地区曾长期受黄河泛滥与积水影响,塑造了独特的地理环境——滩地。

滩地是指黄河两岸南北堤岸之间的土地,洪水期间易被水淹没,是黄河洪水积聚的主要区域。菏泽市的黄河漫滩,是由洪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当地称之为“搭地”。由于水流的缓急不同,淤积而成的土地类型也各不相同,滩区群众素有“紧搭沙,慢搭淤,不紧不慢搭的是莲花地”的说法。据滩区群众介绍,洪水到来时,如果水流较急,比重较轻的淤泥会被带走,留下比重较大的沙子,形成的是瘠薄沙地;水流缓慢时,淤泥落下,形成的是有黏性的胶泥地,质量较沙地好,但也不大适宜农耕;只有水流不急不慢时,形成的是半沙半泥的土质。菏泽市东明县的部分区域存在“今年搭一层沙,明年搭一层淤”的现象,耕地时可见一层黄沙、一层红淤,这类型的耕地统称为“莲花地”,适合耕种,受到滩区农民的喜爱。千百年来,这些滩地和河田一直是滩区居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代代都在此开展农耕活动。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滩地河畔进行管理、培育和利用的体系。

黄河为滩区居民提供了大量良田,当地百姓对黄河只记得其带来的益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潜在的洪水威胁。如若多年没有洪水,滩地的土壤肥力会逐渐消减。因此,滩区居民对黄河有着特殊情感。

祖祖辈辈生活在滩区的居民,对滩地非常熟悉,他们对滩地进行了分类。一般位于不再过水处的田地,称为“高滩”“老滩”“三滩”,这些地方与堤外的土地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水灾时期,不再出现中小型洪水泛滥的地区被称为“二滩”或“中滩”,这些地方成为大部分滩区耕地的主要聚集区,许多村庄也因为方便耕种而择址于此。

菏泽市现辖7县2区,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4县区是黄河流经区。黄河滩区长128千米,耕地面积达25586平方千米,目前有16个乡X0PL7v9NuCNjtkSBH+Dj3zqV+hvk9ymGXaZumwHe0jI=镇和225个村,共有14.68万农民居住在地势起伏的黄河滩区。滩区内还有一种极不稳定的滩地“低滩”,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则露出水面,随时消长。然而,勤劳的滩区人民充分利用每一分可耕之地,深秋时节播种的田地,到了春天,“绿苗”与“黄水”为邻,此情此景令人十分着迷。

滩区农业生产习俗特点

黄河下游沿岸因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境况与其他地域存在差异,逾千百年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事象。菏泽境内的沿黄农业生产习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文化渊源、农耕器具、粮食加工、食品制作、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交通运输等多种类目。同时,还有黄河号子、河神崇拜习俗等,这些与黄河息息相关的民俗事象,被沿黄人民世代沿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民风和滩民的秉性,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耕作习俗,并具有以下特点。

一水一麦的习俗

“一水一麦”是黄河滩区沿袭已久的种植模式。从秋后枯水期至来年春末夏初,是黄河滩区最适宜耕作的时间。因此,滩区居民非常重视冬小麦的播种,将其视为全年粮食产量的关键所在。以往,滩区冬小麦播种后很少有田间管理措施,只要播下种子,就任其生长,等着第二年初夏收获。除了能收获一季冬小麦外,因滩区经常受到洪水的影响,其余农作物均难以收获。尽管如此,滩区居民仍然努力种植各种粮食、油料和蔬菜。当地广为流传的农谚如“大秋种高粱,小秋种绿豆,耐淹耐旱又早收”“想快多种黍和稷,四十五天回仓里”“谷子黄,芝麻香,拨拉两籽压地帮”“地头地脑种黑豆,省籽养地不少收”“早种葫芦和瓜菜,洪水来了抢着拽”。“一水一麦”的种植模式及这些农谚,都是滩区民众对大自然的认知和长期与洪水周旋的经验总结。

隔河种地的习俗

隔河种地是菏泽黄河滩区特有的耕作形式。当黄河下游发生中小洪水时,主河道普遍泥沙淤积,形成高河道、低滩、堤根洼地的地貌。当发生大洪水时,河水直接流向河岸,并沿堤岸流动,导致主河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容易受到波动,沿河居民称其为“滚河”。这时,下游主河道往往在两个大堤岸之间来回“翻滚”,位于滩区的村庄和土地往往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甚至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造成隔河种地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山东与河南两省之间的黄河“豆腐腰”段,此段河道较宽,两岸的堤岸有的宽达二十多千米,河道经常变化,隔河种地的现象随处可见。

地处菏泽市东明县西南部的王店乡,其所辖村庄和土地几乎都位于滩区,河槽滚动时常发生。尤其是王店乡的辛集村,黄河位于村西不远处,河滩地和村庄皆在黄河右岸,有时河水涌向村庄,耕地又在黄河左岸,居民需渡河务农。位于鄄城县老城区的梅庄村是一个只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情况又相对特殊。最初,整个村庄位于黄河滩区的右岸,后因为河流改道,一半村庄“坠”入黄河,土地遂转移至黄河左岸。约二十户受灾村民在重建过程中,为了满足耕地需求,也选择在左岸建房。自此,梅庄村的居民分散居住在两岸的滩区,位于右岸的居民需过河到左岸进行耕种。

每年麦收时节,黄河右岸滩区众多村庄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守候,青壮年劳动力都携带锅灶米面、被褥农具等生活必需品,还有用来搭庵住宿的席、箔等临时住所材料,像搬家一样乘船过河,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滩区居民耕作条件如此困难,还经常遭受水灾,但仍有不少滩区居民不愿迁居堤外。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二是迁居后离左岸滩区更远,三是滩区耕地较多,经洪水灌溉后,土质较为肥沃,耕地时无需大量肥料,庄稼就生长得很好,素有“十年九不收,一年吃九秋”之谚语。只要不被洪水淹没,滩区收成一般都比堤根地区好,这也是所谓“穷堤根、富河沿”的来历。因此,在两岸滩区分居的现状下,右岸的居民只好过河到左岸进行耕种。

滩区农耕文化传承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菏泽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传承创新滩区农耕文化,颁布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农耕文化纳入其中;建设了鲁西南民俗博物馆,展示了大量滩区农耕文物;举办了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宣传菏泽滩区农耕文化,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滩区农耕文化在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文化传承意识滞后

虽然菏泽市的沿黄四县区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但其文化知名度相对较低。主要归因于地理位置的边缘化及文化传承的家庭化、局域化特征。传统农耕文化较为陈旧过时,使其在推广过程中缺乏动力。加之广大群众对滩地农耕文化了解甚少、难以理解,民俗博物馆或文艺演出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传承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耕作方式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如今,到黄河滩区,许多农耕习俗只能听到它的名字,或者只能在博物馆或文化中心看到它的遗迹。由于缺乏主题滩区农耕文化的宣传,导致菏泽市地方文化整体衰落。

文化创新动力不足

菏泽市地方文化深深根植于黄河农耕传统文化。尽管黄河农耕文化丰富多样,但也存在传统的保守和滞后等不足,这种文化倾向在当前社会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力。受此影响,滩区农耕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未得到有效创新。这种墨守成规的发展思路,使菏泽市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制约了其发展激情和活力。

文化传播的单一模式

科技技术作为文化创新和传承的关键工具,应用领域广泛。但目前菏泽市发掘和展示菏泽市及沿黄四县区的滩区农耕文化的形式过于单一,方法过于简单。例如,菏泽市的一家民俗博物馆,滩区农耕藏品并不多,参观的观众也较少,无法充分展现滩区农耕文化特色。现有的有关滩区农耕文化的书籍、视频和实物大多陈列在博物馆、图书馆、县城文化馆等固定场所。菏泽滩区农耕文化丰富,但目前在菏泽市沿黄四县区,黄河滩地区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农耕文化博物馆,研究农耕习俗的人也较少,研究出版成果更是少之又少。

保护与传承滩区农耕文化的对策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菏泽市保护滩区农耕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菏泽市需紧紧依照国家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科学规划、明确目标,采取有效策略,推动菏泽市滩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态理念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节能增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理念,黄河流域致力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菏泽市滩区的农耕文化融合了科学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绿色元素,但同时也存在部分较为陈旧的文化。为了有效传承与发展菏泽市滩区的农耕文化,必须立足绿色生态理念,确保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融入生态元素。准确定位并融合农耕文化与生态保护,彰显绿色生态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应剔除滩区农耕文化中与绿色生态理念背道而驰的部分,控制经济的无序扩张,探索其中蕴含的快乐、愉悦和健康等因素。同时,倡导生态、循环、高效的绿色经济发展方式。

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政府有必要对菏泽市黄河沿岸四县区的农业传统和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在深入研究当地历史背景后,有效拯救、保护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深入发掘、整理地方文化内涵。同时,发现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议题。在维持滩区农耕文化的“真实性”和“原生态”环境的同时,策划大量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文化传播平台,并将其逐步融入菏泽社会文化生活。随着受众规模的增长和传播范围的扩展,滩区农耕文化将承载更多的文化元素,吸引更多的关注,满足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为滩区农耕文化的长期传承与发展提供牢固支撑。

建设农业文化博物馆和生态公园

菏泽市政府需重视黄河滩区农业文化在菏泽市整体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根据国家及山东省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穿点成带、连片成面、协同共进”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城市整体发展战略。需加大投资,建设现代化“菏泽市黄河滩地农业文化博物馆及生态园”,实现高水平、高品质的发展。同时,菏泽市博物馆汇集了保护、传承、生态、民俗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成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聚焦点,并促进了对滩区农耕文化的保护。

建立多样化参与途径

黄河滩区农耕文化是菏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创新需建立多元参与机制。例如,政府可以颁布农业遗产名录,企业可以挖掘相关文化资源,社会团体可以推广农业文化,文化行业可以创作相关产品,民众可以积极传承和创新滩区农耕文化。此外,政府、企业、民众应采取积极行动,筹措资金助力滩区农耕文化的发展。从多样性和共享性的角度看,农耕文化源于农民,农民的积极参与对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至关重要,有助于赋予其更多活力和生机。因此,政府和文化部门可以设立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将农耕文化融入社区、农村和学校等领域,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同时,民俗文化的创作需要民间文化从业者付出大量的体力和智力,其智慧成果应当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认可,使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总之,菏泽市黄河滩区农耕文化是菏泽文化的基础和主题,内涵丰富、种类繁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黄河滩区农耕文化正面临消减甚至衰亡的风险,亟须保护并传承。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菏泽市黄河滩区需倡导新兴发展理念,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采取有效发展策略,逐步解决传承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的新方式,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为菏泽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菏泽市博物馆)

标签:  农耕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